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刘学忠:东北抗日义勇军烈士传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17路军副司令李玉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5-01

  李玉(1896—1932)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17路军副司令。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李玉,字昆山,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白草沟人,生于1896年。家境贫寒,为人谦恭诚朴,以礼待人,仗义疏财,因而人们送他“交得宽”的绰号,深受乡里群众的敬仰。

  一、筹建抗日队伍

  曾由朋友李芳廷引荐,参加热河汤玉麟部,后被任命为骑兵四十九团第二营营长。因其作战勇敢,在直奉战争期间,于山西太原救过汤家兄弟,汤母认他为义子,从而更加受到汤玉麟的信任。后又调到朝阳任团副。李昆山因政见不同和私生活等问题与团长汤玉书(汤玉麟五弟)产生了矛盾,被汤玉书诬陷而监禁在朝阳监狱。后经汤母和朋友营救出狱。

  离职回到老家。李昆山从此更加看清了军阀祸国殃民的秽行。这时正是日寇制造的“九。一八”侵华事变不久,在民族救亡的怒潮中他进一步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念。他曾对亲朋们说:“不能叫日本鬼子长期占奉天,更不能让他们来占热河和关内,必须把它打出去……”

  正当李昆山义愤填膺积极寻求抗日救国途径之际,东北抗日救国会金德宣同李芳廷一起来到李昆山家里,对他宣传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提出请他出面组织抗日队伍的愿望。李昆山当即表示了一定要同日寇血战到底,绝不当亡国奴的决心。金对他的抗日救国思想表示赞赏,并说:“我代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任你为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副司令,在李芳廷司令的领导下由你具体组织抗日义勇军。”1931年9月28日给他颁发了委任状(在原盖有印章的空白委任状上填上李昆山的名字),还表示待队伍组织起来后,在物质上给予资助。李昆山受到委任后,激情满怀,斗志昂扬。金德宣和李芳廷走后,李立即开始行动。他带领朱玉(妻弟)奔走于建昌、兴城、绥中一带,联络朋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筹组抗日武装,深受各界人士赞助。首先得到建昌县公安局局长郭九朋的支持,他为李出谋献策,提议先招募建昌岭下各股绿林武装。郭说:组织这些人有利条件很多:一不用购买武器;二他们有打仗的经验;三日寇大敌当前,共赴国难也有利于地方治安。再以这些人为基础扩大队伍。建昌岭下大北沟贾风廷、大屯李芳圃等一些爱国士绅也表示支持,答应供给粮谷草料,给予经济支持。药王庙的原东北军辞职在家的杜旅长也积极协助。并提议要尽早树立起抗日救国的义旗,才能聚集更多的人马。这些赞助对坚定李昆山抗日救国的信心和积极组织队伍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许多人被李昆山的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赤诚爱国之心所感动,纷纷投奔他的队伍。一支抗日的民众队伍,已经初步形成。1932年元宵节后,李昆山返回白草沟,进行具体安排,派亲兵王发到大城子调王维州民团;他又亲自到冰沟煤矿调王老钧的矿工队伍;同时,派人分别通知已同意加入抗日队伍的各股绿林武装和民团。于1932年2月末在建昌大屯集中队伍达1500多人,竖起了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的大旗。

  为了加强对部队的统一管理、提高战斗力,司令部明确宣布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的宗旨是:动员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武装抗日,不赶走日本鬼子誓不罢休。同时宣布军纪:一不许侮辱妇女;二不许拿老百姓的东西;三不许挑吃喝;……还建立了纠查队,设总催管带检查军纪。随即派出王发到绥中一带,侦察敌情,准备首先向锦绥铁路沿线敌人驻军主动发起进攻。李昆山组织的第十七路军刚刚建立起来抗日,救国军第十三路军司令石磐就带三百余人来进行联络,共商抗日大计。石提出共同先进关整训的意见。李昆山因求战心切,不同意进关整训,他说:“不立功不进救国会。”正在这时,得到敌人向青石岭(即救国军驻地方向)进犯的情报。石对李说:“我带队伍先去,你在这继续整队做我的后援。”三月一日,石带队在绥中北部,与日军某联队发生激战,因弹药不足,势渐不利,派人回来求援。李立即从各队抽出一百名精悍手枪队,全部骑马去打接应。在队长串地龙(绰号)的率领下,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一鼓作气就把敌人压了回去。日伪军骑兵二十多人,见势不妙,慌忙逃回绥中城里。三汽车鬼子没来得及逃脱,就退到大黑沟一个墙角有炮台的大院里,负隅顽抗。这时义勇军的追击部队赶到,敌人在炮台上居高临下射击,义勇军集中火力向里猛攻,一直激战了一天,后来附近一个柴草垛打着了,敌人借浓烟狼狈逃窜。这次战斗击毙敌人二名,俘虏六名,打伤多人,缴获步枪八支和一部分军用品,义勇军初战获胜,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一时间龟缩在城里,不敢轻举妄动。

  二、攻打绥中

  1932年3月4日,17路军袭击了绥中城,使日伪十分恐慌。

  后来,孙雨田领导的义勇军第三十三路军也来参战。又有些绿林武装也纷纷来投,几路抗日队伍共5500多人。经各路义勇军领导人共同会商,决定乘胜攻打绥中。在下达任务之前,十三路军石司令首先讲了话,他说:“诸公之从吾来者,皆志在救国,今时机已至,吾欲以身殉国,光复绥中,不知诸弟兄肯随吾前进否?”到会官兵一齐高呼“愿随司令前进……决不愿与倭寇并存。”接着就下达任务:兵分三路,同时下手。由孙雨田率部队三千人,就地行动,攻打花营,截击锦州方面的援敌;宋吉善、单福臣率领部队五百人,攻打沙后所,阻击敌人向锦州方面逃窜;十三路军和十七路军余部二千余人,攻打绥中县城。大家认为此战如能获胜,一可以站稳脚跟,迅速扩大队伍;二可以打通义勇军进关的通道,阻止日寇向山海关方向进犯,接着就分头行动。于3月18日开始进攻。首先打火车站,激战一夜,由于敌人依托沙包工事,坚守不出,救国军又无重武器,加之天亮,敌人飞机出动助战,只好暂停攻击,撤出阵地,到距绥中二十多里远的二道沟休整。第二天获悉,日本鬼子撤到城内几家商号里,十分恐慌。石磐与李昆山商定三月二十一日夜,分两路行动,再次攻城,并命令王老钧带二十余名矿工去绥中六股河(王八河)炸桥梁,扒铁路。(这些矿工行动迅速,按预定地点,及时完成任务返回二道沟)。派郑大有、串地龙(绰号)率部分人为先锋队进城先除掉岗哨。十一点多先头部队刚刚行动,战士朱黑虎拿一把板斧,小霍手持扎枪最先摸进敌人头道岗哨。朱黑虎一板斧把一个鬼子哨兵脑袋开了瓢,小霍把另一个哨兵扎个透心凉,夺了两支步枪,接着又悄悄地摸到第二道岗哨,朱黑虎又砍死一个鬼子,得了一支步枪。小霍对另一个鬼子一扎枪没捅死,打了一枪也没打中,这个鬼子号叫着逃跑了,惊动了敌人,战斗就开始了。这时救国军大队人马刚才进城。石司令带队冲杀,李昆山在城门口指挥,敌人出动两辆坦克来回扫射冲撞,城墙上的伪军也向下猛烈射击,战斗非常激烈。李昆山亲自到前沿指挥战斗。有人劝他到隐蔽的地方去,他说:“士兵冲锋更危险,当头的不能只顾自己安全,忘了弟兄”。在他的指挥下,一名战士机智勇敢地纵身跳上坦克,揭开顶盖用手枪打了一梭子,坦克里的机枪立即不响了,掉转头逃了。激烈战斗到后半夜,攻入绥中县城,打死打伤日伪军九十多人,石司令一马当先率队入城,行之街心,被日军冷枪射伤下肢,由卫士李长海等救出。主帅负伤,军心动摇,加之敌人靠其武器上的优势激烈抵抗,义勇军为减少牺牲决定撤退。大队人马分几路撤退,李指挥边打边撤,最后离开城门口,撤至二台子。

  三、壮烈牺牲

  黎明时分,队伍已全撤出,李昆山因不知炸桥的人早已完成任务安全撤回,他便骑马在路边巡视等候。听到大路上有人声,但声音不清,他误认为是炸桥人员回来了,迎上去就说:“你们才回来?”一搭话被敌人发觉,立即开枪,他中弹落马。卫兵王发等人正欲上前抢救,被敌人密集的火力打得抬不起头,只好滚着撤了出来。敌人尾随追击,一直到碰子山才甩掉了敌人。这时得知李昆山已壮烈牺牲,军中上下为之十分悲痛。一时军中无主,队伍处于瓦解之势,后经救国会派人整顿,这支队伍才又逐步巩固起来。

  李昆山牺牲后,日本鬼子把他的尸体运到绥中城里,照了相,搜了身。从他的衣兜里搜到抗日救国会的委任状。敌人得知他是抗日救国军第十七路军的副司令,当天午后就在小报登出了消息。为了恫吓抗日人民,李昆山死后,日寇还企图在城里焚尸示众。经绥中他的一些故友设法才将李昆山尸体运出城外,又几经辗转运回家乡,予以安葬。在往回运尸途中,许多男女老幼,为其挥泪路祭,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于反满抗日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的敬仰之情。李昆山领导抗日武装进行战斗的时间虽较短,战斗的次数不多,但他的战斗精神却有力地震撼了敌人,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大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坚强信念和勇气。其后不久在李昆山战斗过的地方便相继建立起许多股抗日武装。无数爱国同胞拿起武器走上了抗日的战场。(来源朝阳英烈官网参考“蓬莱海天”对亲历者朱玉、王发口述整理的文章)

  作者简介:刘学忠 男 1937年生于锦县(今凌海市)。土木工程师。毕业于辽宁省水利水电学院。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因水利工程下马,下放农村。当过民办教师,煤矿工人,从事水利、矿山、土木等技术工作。

  函授中文本科毕业,业余爱好历史、文学,年轻时偶有文学作品见诸报刊。晚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东北抗日义勇军三部曲”——《抗日烽火起辽宁》、《苍天可鉴》、《冉冉升起的星辰》,且被“九一八”纪念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以及东三省图书馆永久收藏。并有长篇历史小说《轻骑纵马战辽西》以及中篇小说《訄仇》、《我信“120”》、《归去非迟》等分别发在辽宁作家网、东北作家网……

  大连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荣誉会员,现居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