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何瑞涓:马琳:文艺评论助力“现实主义的胜利”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4-03-11

从60余年前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问世后成为经典,到近年来话剧《柳青》和电影《柳青》的热演热播,昭示着文艺对人民性、对现实主义的呼唤。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撰写的论文《互文本与作家选择——〈创业史〉与影、剧〈柳青〉的“现实主义胜利”》,以跨媒介批评视角,细致解读柳青的小说《创业史》,并同话剧《柳青》和电影《柳青》加以比较分析,深入剖析作家柳青与农民生活之间的多重互文性关系,阐述了不同媒介文本在艺术精神和艺术方法上践行现实主义的不同艺术经验。日前,在第八届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发布典礼上,该论文入选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文艺长评文章,马琳也凭此捧得“啄木鸟杯”载誉而归。围绕此次获奖,记者对马琳进行了专访。

中国艺术报:从373篇长评中脱颖而出捧得“啄木鸟杯”,有哪些获奖心得感受?

马琳:373篇长评文章,经过激烈的评选,最终捧得“啄木鸟杯”,是渴望与等待的最美收获。获奖喜悦是多重的,首先文章能够被专家评委认可,是自己多年坚持艺术研究与评论写作的一份收获馈报;其次,获奖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胜利”,说明此类选题仍是当下创作与研究的急迫需要。

中国艺术报:您的获奖作品中将柳青的经典之作《创业史》与话剧《柳青》、电影《柳青》作了互文性对照分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视角切入?

马琳:选择以“互文”视角切入《创业史》与话剧、电影《柳青》的现实主义表达进行解读评论,契机是偶然的,其实却是一种长期观察现实主义创作的结果。话剧《柳青》是陕西省2018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同年9月首演后获得广泛好评,2019年该剧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奖。电影《柳青》于2021年上映,中国作协第一时间点映此片,许多作家、评论家观后,对这部情怀满满的电影给予高度评价。我在看完话剧和电影两个版本的《柳青》后,非常直接的感受是,两部纪传体作品并非试图全貌呈现柳青的生命轨迹,剧情集中讲述的是,作家柳青为创作《创业史》而作出的卓绝努力与决绝选择。1952年,柳青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生活,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至长安县皇甫村,扎根14年,与当地农民一起深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并据此写出长篇小说《创业史》。所以,影、剧《柳青》的情节故事主要叙述《创业史》的创作经历,特别在这段经历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历史深度的事件和细节。从这个意义上看,《柳青》与《创业史》之间具有深刻的互文关系,其间的场景生活、人物形象、细节表达等互为指涉,既呈现现实,也表征历史。作为读者观众,在这个意味无穷的互文世界中,看到的是作家柳青的坚定选择。

中国艺术报:柳青的创作道路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真正做到了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您认为当下文艺作品及文艺研究中反复塑造、剖析柳青形象有哪些现实意义?

马琳:近年来,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评论,都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柳青及其长篇巨著《创业史》,首先是对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某种倡导呼唤。可以说,“现实主义”作品一直是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流之一,但如何“现实”却成为难题瓶颈,始终困扰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当然,对于当代作家、艺术家而言,扎根生活在素材地14年,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柳青在“深入生活”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及其提炼升华,体现了柳青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深邃观念,这些经历、经验对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陕西籍作家路遥和贾平凹纷纷向柳青及其文学创作致以崇高敬意。其次,柳青与《创业史》的意义还在于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省思总结。作为理论或方法,“现实主义”范畴多重,关乎文学潮流、写作手法、认知态度、风格呈现以及塑造典型等等,但其核心仍旧是作家、艺术家无限接近生活场景并为之书写的强烈愿望,是对重大事件、地域文化、日常生活的精准描摹,更是在现实书写基础上对独特精神内涵的高远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现实主义”所提供的理论资源依旧丰润厚重,力量凿凿。而当作为文艺传统的“现实主义”面临一定困境时,柳青与《创业史》以其胆识、雄心和耐力,给予当代创作以沉着力量与坚定引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作者乔叶用长达8年时间“跑村”“泡村”,与挚爱村庄“宝水”展开密切对话,在我看来,即是在创作与理论上对柳青及其《创业史》的某种回应与致敬。

中国艺术报:“啄木鸟杯”已举办八届,激励着文艺评论工作者像啄木鸟一样“捉虫”维护文艺健康发展。现在手捧“啄木鸟杯”,在您看来“啄木鸟杯”对文艺评论、对文艺发展有哪些影响?

马琳:“啄木鸟”是“森林医生”,啄出树木里的害虫是啄木鸟的职责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以“啄木鸟”命名,意在鼓励批评家要为创作把脉,并能够正谏不讳、亟疾苛察。“啄木鸟杯”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在文艺理论与评论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与推动力,具有很高权威性与公信力,影响巨大,广受认可,极大推动了中国文艺评论的正向良性发展。综观八届获奖信息,可见“啄木鸟杯”的重大影响日益增强,在其推动下,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度介入文艺实践,明晰问题意识,对思潮性、前沿性、倾向性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并诉诸文字,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是可喜的创作收获。

中国艺术报: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近年来文艺评论备受重视,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将如何更好地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为新时代文艺发展助力?

马琳: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手捧沉甸甸的“啄木鸟杯”,深切感到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责任,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工作内容与方向目标。首先要利析秋毫,严谨审慎面对文艺现象、文艺思潮与文艺作品,用历史的与美学的,专业的和学术的眼光去解读、分析、阐释、评价,进而发掘作品的多重内涵;其次要“修辞立其诚”,要秉持批评精神,面对文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勇于发声、敢于发声,以及物有效的评论介入文艺现场,促进创作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