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王统照:盆中的蒲花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2-18

  王统照(1897年2月9日—1957年11月29日),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王统照自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7岁丧父。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路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

  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他的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

  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

  1922年7月, 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两年后迁居青岛。这期间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

  创办《曙光》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五四”运动时,他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不久,他同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曙光》月刊,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并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宣传抗日。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出店编辑。这时期出版了小说集《华亭鹤》,散文集《游痕》《繁辞集》,诗集《横吹集》《江南曲》,译诗集《题石集》等。1946年秋,王统照应聘担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他追求进步,大力支持爱国师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947年“六二”进步学生遭到镇压,王统照义愤填膺,坚决辞去教职。以《卢沟晓月》一文描绘对抗日战争的评价与感叹。

  全国解放后,山东大学又聘王统照出任中文系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在加强文史教学、突出文史特长方面,王统照为山东大学作了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王统照奉调到济南,任省文教厅副厅长,后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他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作品。出版了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唯一的青春时代。青春气象,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也是王统照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在五四前后就尤其明显,尤其充分。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5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王统照:盆中的蒲花

  盆中的蒲花开了:

  颤颤的紫穗,正在风中摇动。

  碧润的细叶的影,映在疏疏的帘上,却变成长的淡痕。

  放学童子归来,

  扇着满脸的汗珠,

  用惊爱与不踌躇的决定的面色,勇猛地摘去一朵。

  五月的阳光照着,

  可爱的蒲草,也并没-一些的嫌恶。

  帘痕动处:

  跳跃的童子去了,

  断了灵魂的蒲花,却委弃在地。

  弱的;被遗弃的,并没有一句怨语。

  蒲叶仍然的碧绿,

  日光仍然的暖丽,

  一个小的花苞,又从嫩嫩地根上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