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全面开启 沿着江河,品读典籍里的中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张 妮  时间: 2023-09-01

  “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晒衣好。”这句民谚在我国流传已久。为防典籍霉变生虫,中国自古就有晒书、曝书的做法。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中华大地由南向北,逐次开展拜书、品书、祭书、咏书活动,这项源自书籍保存保护的活动与雅集雅趣、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晒书传统。

  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苏扬州举办。与此同时,内蒙古、湖北、安徽、四川、海南等地的特色晒书活动陆续开展。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及各古籍存藏机构等实施。

  晒书,既是保护,也是分享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然而,由于文言文、竖排版、繁体字等因素,古籍内容的挖掘、利用存在一定难度。”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保护古籍的目的是要用好古籍,如何有效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挖掘出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直是古籍存藏单位着力推进的课题。2019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应运而生。

  晒书传统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北魏贾思勰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中也描写了晒书的场景。《世说新语》中也有“郝隆只晒腹中书”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北宋时期,晒书成为当时流行的风雅之事,宫廷会在农历六七月举行曝书会,将珍贵字画、书籍等拿出来晒,士大夫便可借此大饱眼福。《宋史》中有相关记载。元、明、清时期,文人、藏书家也在七夕前后赏书、拜书、祭书、传书,晒书传统均有记载。

  “古时候晒书,一般是将书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晾晒,一些比较讲究的地方还要用竹签把书摊开一页一页晒,可见我国人民对书籍的爱惜。”张志清说,“在当代,‘晒’有‘分享’之意。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将古人的晒书传统与‘晒’的当代含义相结合,扩展传统晒书的内涵与外延,更多赋予其分享、展示、推广古籍的功能,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晒文化新貌。应该逐步将其发展成为保护典籍、传承文明的节日。”

  从2019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起至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已连续举办5届,30余个省区市数百家单位已晒出珍贵古籍近1000种,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东西南北呼应的浓郁书香氛围。晒书活动主会场从山东曲阜到浙江杭州,再到今年的江苏扬州,主题不断变化,形式愈发多样,地方特色凸显。

  其中,“晒国宝”活动广受观众和网友的喜爱与好评。“每部珍贵典籍大概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全国多位图书馆馆长在晒镇馆之宝时感慨。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写本《永乐大典》、山东省图书馆藏宋刻本《万卷菁华》、重庆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湖南省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馆长们在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古籍内容与价值的同时,还通过典籍中的累累朱印讲述了其颠沛流离的历史,以及古今藏书家、学者殚精竭虑保存典籍的故事。

  “江河”主题典籍晒出中华文脉

  今年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以“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为主题,将长江、黄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活动串联起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晒书活动是文化和旅游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黄河、大运河文化重大决策部署的一项具体行动,意义重大。

  以大运河为例,张志清说:“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漕运,还促进了南北经贸、文化交流,以及诗词、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传播。”今年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等省市,都以“文献展览+专题讲座+展示体验”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了运河主题晒书活动,分享古籍知识,展示古籍制作、修复技艺,晒出了大运河的文化、乡愁,以及运河新貌,如运河沿岸的文化新景观和设施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扬州的运河文化,尤其是扬州深厚的藏书、刻书文化,“古籍里的扬州运河文化”市集除了线下活动,还发布“云”逛市集视频。江苏省非遗传承人芮名扬、沈树华、李江民分别展示了雕版印刷工序中的写样、刻版、印刷3个关键步骤。扬州地方文化学者韦明铧、扬州大学教授单殿元,生动展示了清代李斗花30年著成的有“扬州百科全书”之称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有“最好的雕版印刷品”之称、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组织刊刻的《全唐诗》的故事及价值。

  国家图书馆此次晒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也受到了很多参观者的关注。该图不仅包括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地,还包括湖南、湖北等漕粮收集地、生产地,因此它是从洞庭湖开始,一直画到北京。这份地图不禁令人感叹,古代的水路,现代的铁路、公路,汇聚在中华大地上,共同构筑成我国的经济、交通命脉。

  黄河、长江流经的省市区也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晒书活动,如内蒙古推出“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线上古籍展,河南省也将在洛阳举办隋唐大运河古籍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5届晒书活动的众多主题展中,家谱文化展独具特色,且已具规模。举办多年的湖北晒谱节今年再升级,湖北省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同时联动湖南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推出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通过家谱展、专题讲座、晒谱活动、学术研讨、家谱数据库展示等,展现中国家谱文化的源远流长。四川省图书馆也首次举办“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海南省图书馆开展了“追本溯源——馆藏家谱雕版刷印活动”。张志清表示,每个地区家谱的存藏量、刻印年代、姓氏等都与这个地方的历史、人口、文化等息息相关,家谱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趣味性。

  多方合力,古籍活化利用成果丰硕

  2022年,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古籍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活化利用、推广传播一直是各古籍存藏单位的工作重点。”张志清说,“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相关活动多了,存藏单位之间的走动多了,且大家越发认识到宣传推广的重要,与媒体开展全面合作。同时,各地存藏单位从最初配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活动,转变为现在主动、自觉开展活动,且规模较大、形式活泼、成效显著。”

  近些年,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持续推进,我国在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方面成果丰硕,大量看似“高深”的古籍通过数字产品、音视频等媒介走入百姓生活,广受欢迎。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先后联合39家单位发布古籍资源2.8万部(件)。这为学者和社会公众研究利用古籍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及相关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还积极探索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推动古籍资源的智慧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今年2月,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发布上线,公众可从国家图书馆官网登录免费使用。这两个项目是活化古籍资源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广阔地域分布和繁杂人物关系形成系统知识图谱,将《永乐大典》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其流传历程生动展现,为大众探索和了解古籍提供了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天一阁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采用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古籍保存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测与智能分析;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发“吾与点”古籍自动整理系统,能在10秒内完成约5万字古籍文本的自动句读和标点;国家图书馆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在文献批量脱酸、破损书页修补设备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古籍的大众化传播方面,各地注重将古籍保护与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相结合,如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创新传统文化推广方式,增强典籍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如中央电视台录制《典籍里的中国》专题节目生动解读古籍;社会力量和科技力量也助力古籍保护与活化,如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字节跳动合作打造的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古籍新生”直播活动,广受好评。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发挥好典籍博物馆在古籍活化、服务公众方面的主阵地优势,让古籍走出库房、走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