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皇 泯:一滴水汇入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
来源:东北作家网 | 作者:皇 泯  时间: 2017-03-20

  ——序“第十六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散文诗集《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


 


  收到《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书稿的时候,我正在家乡的深山老林里,用山泉水泡着安化黑茶。细品慢吮的时光,忽然被激荡的河流冲刷,有点措手不及。

  第十六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落幕不到一个月,二十三位代表就汇流成一片散文诗的汪洋,让我隔岸呛水。

  天津小睫的《绽放》,穿越万里红尘,以清澈的泉,濯洗前生今世的灵魂,让所有的爱悄然绽放。

  内蒙古马端刚的《阴山短章:与冷有关》,在稍纵即逝的鸟鸣里,捡回遗失的芬芳,在一杯烈酒中,品味生与死的冷暖,不论远方有多远,让剩余的希望,留给春天。

  新疆王信国的《河流漫过西域》,迎面吹来的还是胡杨一样原始、质朴的西北风,在岁月的骨头里提炼诗意。

  甘肃王琰的《海拔:朝向天空的旅行》,以诗意的叙述,在不断提升的海拔中寻找生命的高度。

  安徽叶枫林的《枕着自己的波涛》,将内心的波涛潜流于茶语。

  河南刘海潮的《独自守望的黑里河》,看似对豫东平原的轻描淡写,却透出一种浓浓的乡情。

  浙江刘贵高的《桨声船影的江南》,在水乡古镇中穿行,桨声船影里,呈现诗意的栖居。

  福建张平的《月光鸟》,守望麦田,伫立如稻草人,掠过乡野质朴的风。

  江苏张作梗的《抱着灯盏奔跑》,深入石头、窗帘、斧子的内核,进行一种哲学之上的思考。

  陕西肖志远的《在陕北》,唱响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再现一种厚重的生存状态。

  山西宋清芳的《抵达》,与云朵对视,我在我之外,将那些身前身后事,权当幻觉。

  海南陈波来的《物事》,吹南海的风,奏响高原的唢呐,清新中透出一种醇厚的酒性。

  贵州杨启刚的《躺在晶莹的月光里》,根植乡土,让诗和稻子、玉米、高粱一起生长。

  四川牧雨的《风雨雪乃身外之物》,在泥土深处,散发出青草的味儿。

  湖北草馨儿的《下一个春天把自己唤醒》,从不同季节的花草中嗅到的都是生命的芬芳,都能把自己唤醒。

  河北晓岸的《一个人的群山》,总是在北纬四十八度,起伏一个人的山,蜿蜒一个人的水。

  重庆徐庶的《大禹渡之约》,从山城出发,在大禹渡浸入黄河,洗去生命不能承载之重。

  山东萝卜孩儿的《空号的故乡》,用胶州湾的海水,波涌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上海清水的《软草的抒情》,感谢自然的馈赠,即使卑微之物,转眼就变成了金子。这种天然的感悟,并非虚构的诗境。

  广东蒋志武的《那些悬在高空的事物被风虚度》,在生活的河流中,畅游诗的想象。

  广西湖南锈才的《风吹故乡》,梦回村庄,看到驼背的哥哥,在父亲一样的咳嗽声中抽着旱烟,感叹“月光,穷人家的利息”。

  江西朝颜在命中注定绕不开的那一条路上,以殷红的血灿开《我无法说出疼痛》。

  辽宁蓝格子,从不喊疼的朽木丛陷入生与死的思考,从幽深的湖水体会内心的宁静,从海鸥划破的黑中寻找亮丽的天空,这是《倾听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2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激荡一条散文诗年轻的河流。

  从年轻的河流被激荡到岸边,我已无法晾干逼近衰老的自己。

  如果,我还能成为散文诗的一滴水,就让这一滴水,汇入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

 

【作者简介】皇 泯,原名冯明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散文诗》杂志总编。1979年迄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和散文诗2000余首,入选50余种选本。已出版散文诗集《四重奏》《散文诗日记》《一种过程》《手稿:皇泯作品》(合著);长篇散文诗集《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国歌颂》DVD版;诗集《双臂交叉》《三维空间》;专题片《我是中国人》DVD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