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走出“数字幻象”看中国GDP超日
来源:蒋丰博客 | 作者:蒋丰  时间: 2011-03-01

走出“数字幻象”看中国GDP超日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http://blog.sina.com.cn/jnoc)

   “当今中国就像一个16岁的姚明,具有两米的身高,在世界经济这个篮球场上,已经是一个巨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如此形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但就像人们看到的,无论在哪种赛场,“海拔”都不代表一切。

    “第二大”并非“第二强”

    日本内阁府2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自去年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就已无甚悬念,只差年度数据坐实而已。

    在最终答案如期揭晓后,有西方评论者将之称为“里程碑式”的事件,认为“此次新排名标志着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不过中国学者们显然不这么看,不止一个人强调说:“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即便中国已经坐上了世界经济体量第二的交椅,显示出了在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和不容小觑的潜力,但它还是有足够的理由宠辱不惊。

    首先要承认的是,货币化的GDP无法准确量度人们真实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受。只要稍加了解就可知道,无论工资水平、工作和居住环境,还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准都相差甚远。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虽然目前中国的GDP总量较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具体问题包括,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

    拿日本和中国比较,从经济构成看,在日本GDP中,民间消费支出占比超过六成,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和进出口拉动。从贸易结构看,日本半数以上出口产品为高附加值商品,而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

    再从整体社会稳定性看,中国处于“矛盾多发、转型困难”,而日本则属“经济低迷,社会有序”;日本已基本消除贫困问题,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日本有“一亿总中流”的庞大中产阶层,而中国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的警戒线,逼近0.5的危机值。

    抗通胀、遏泡沫任务艰巨

    与前述结构性积弊相比,当前中国还面临着一项紧要任务:稳定物价、抑制通胀。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召开会议指出,今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并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昭显了稳定物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这次会议上特别强调说,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应该“增强忧患意识”,为“十二五”时期(指2011年至2015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虽低于市场预期,但受食品价格、房租、劳动力成本等上涨压力较大。考虑到由于美国大开印钞机导致的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中国抗通胀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中国官方很少在公开场合承认国民经济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但从最近一个多月来陆续出台“房产税”,以及祭出“禁止购买第三套房”这类计划经济时代调控“杀器”的手段看,遏制泡沫已刻不容缓。

    令许多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的是,这边楼市泡沫还未按下,那边又有新泡沫行将鼓起。

    在今年1月至2月陆续进行的地方“两会”上,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披露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大多数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位两位数,其中重庆、安徽、广西、黑龙江、福建、甘肃、贵州、云南等地还明确提出了GDP“翻一番”的目标。

    据消息人士称,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将会定在7%至8%之间,远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11%。以中央政府放缓经济增速的意愿看,即使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刻意调低了GDP增速(8%),但仍然高于中央目标。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此表示担忧说,如果经济增长过快,那么稳物价和调结构都可能无法实现,当前中国经济需要“踩刹车”,让经济保持适当的速度,防止过快过热。

    这股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热潮令人提前看到了某种危机。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指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向战略新兴产业方向投资,“这个势头甚至比起过去很多投资泡沫期的势头来得猛”,“这会影响整个‘十二五’宏观经济稳定。”

    不止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划也大得可怕。综合当前各地规划,预计到2015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万公里,地方规划和上报的民用机场逾300个。这些都远超此前设定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对手只有一个——自己。外在的标杆虽然能够起到比较和丈量的作用,但却不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困惑。

    在GDP站上一个新高度后,中国不但应该反思过去存在的问题,还必须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尽快统一认知、统一步调,将已经在政府文本上阐述过无数遍的常识和道理付诸实施,例如接受资源、环境的约束,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来支撑经济增长等,而不是在实际操作中反道而行。

    即将在今年3月初召开的中国“两会”是本年度最重磅的政治会议之一。它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一认知和协调步调的作用。在本届“两会”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得到最终讨论和发布,自今年起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将藉此确定。如果“十二五”承诺能一一兑现,例如经济发展方式得以转变、“富民”得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加强、区域发展得以协调……则是纸面的“数字繁荣”之外,真正值得欣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