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贾宏图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12-07-03

 


    贾宏图,黑龙江绥化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1968年上山下乡到北大荒,1970年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报社记者,1976年后任《哈尔滨日报》记者、副总编辑,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省作协主席,文化厅长。现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委第八、九届委员,黑龙江省第九届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十余部。报告文学《大洋的此岸和彼岸》(合作)、《她在丛中笑》和《大森林的回声》获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解冻》获当代文学奖。作品多次获东北和省文学大奖。

 


                 
    每当流过这座无名的小山,黑龙江总是放慢了脚步,浪花拍打江岸,哗哗作响。这时小山上的松林也摇动着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声响就变成凄楚低沉的呜咽,在江面上、在山林中久久地回荡。
    在无名小山的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村落,在村落的边缘有一栋低矮的房舍,房舍里住着一个女人。每天日出和日落时份,她总是站在自家的门前,倾听黑龙江拍打江岸的声响,遥望那座无名的小山,遥望那山中被山林和荒草掩盖了的7座坟茔。
    三十多年过去了,她还守望着这座无名的小山,守望着山中那有名的坟茔。山上的树越来越密了,而她的头发越来越稀了;山上的花越开越鲜艳,而她的青春越来越枯萎。想走的人都走了,她不时感到孤独,感到悲凉。
    然而,她总是忘不了那一天,也许就是为了那一天,她还要守望下去。
    那一天是1970年5月28日。那时她还很年轻,年轻得如山上带露的花朵。她是天津68届初中毕业生,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带着理想和浪漫来到这黑龙江屯垦戍边。她所在的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三营二连就驻扎在黑龙江边。连里有一个打渔排,排里有一个由女知青组成的织网班,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了织网,而且成了其他青年的老师。她热爱这个工作,每当在江边金色的沙滩上支起长长的渔网,姑娘们穿梭飞线,边干边唱:“渔家姑娘有海边,织呀织渔网……”后来她被调到附近的一个连队,去当织网班的班长。
    5月28日这一天,她突然觉得应该回老连队看一看,她请假说回去取行李,实际想回去会一会小姐妹。她刚到连队,看见织网班的伙伴正在上船,要到十几里外的“渔房子”织网。她也跳上了船,在船刚要起动的那一刻,她突然想留在家里拆洗被褥。这时,站在岸上的北京知青贾延云说:“你不去,我去!”她是姐妹中岁数最小的,本来是留在家里烧火烧炕的。她跳下了船,而让小贾上了船。排长刘长发摇动小船,船上的7个姑娘雀跃着向她告别的时候,当时她真有些后悔。她们都走了,给她留下一片笑声。
    不知为什么,那一天她总是心慌意乱的,什么也干不下去,不一会儿就到江边转一转,盼着姐妹们早点回来。傍晚时分,江上起风了,在她望眼欲穿的时候,天津知青杨挚颖哭喊着跑回来了:“快去救人,船扣在江里了!”因为她在学校学过游泳,只有她游上了岸,刘排长和6个女知青全被冲得无影无踪了!全连人马都出动了,沿着黑龙江边找边喊,手电筒和探照灯把江面都照亮了。她也在其中边哭边喊。
    杨挚颖对她说,这一天大伙可高兴了,3个小时就把大拉网织好了,然后我们划着小船到江中的小岛上去玩,一起唱歌,一起朗诵毛主席诗词,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中午,刘排长给我们做了一顿吵吵了近一年才吃上的鱼丸子,大家美餐了一顿。晚上回来时本来要走山路,刘排长说,晚上路不好走,我划船送你们。当时江上起风了,坐一条船不安全,排长让我们去两个人跟另一条船走,可谁也不去。船走到江中,风越刮越大,天也暗了下来。江水突然涌进船里,船上的人本能地都站了起来,这时刘排长喊:“不要慌,不要动!”但不等我们反应,船就翻沉了下去……我游出水面时,听到有人在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回头看,那是和她一起下乡的天津知青章秀颖在喊,在为她鼓劲,也是在为自己鼓劲。后来这声音没有了,江面黑森森的,看不见一个身影,死一般地寂静。“我拼命地喊,可没有人回答。我游上岸,爬上沙滩,就往连队跑。”
    全连人找到天亮,一无所获。这件事惊动了整个兵团,也惊动了北京。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千方百计找到知青的遗体。对岸的苏方提出严重抗议,认为中国有意制造边境事端。接着这件事被上升为“政治事件”――“排长刘长发带6名女知青投修叛国,留下扬挚颖潜伏,并指使她慌报军情,以乱视听。”这个转业军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死里逃生的扬挚颖也被审查,失去了人身自由。当时黑龙江省正进行深挖“苏修特务”的运动。这个事件被定为“苏联特务策划的里应外合的叛逃事件”。

(节选《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