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诗——浓缩的文学
来源:本站 | 作者:高平  时间: 2012-04-18

诗——浓缩的文学
作者:高平

    诗,永远应当是以少胜多的文学,而不是以多胜少的文字。
    “以一当十”的语言是诗,“以十当一”的语言则离诗甚远。
    一题到手,动辄百行,一路滑去,就像失去了刹车。诗歌的道路上就没有交通规则吗?
    意思相近的词汇,无限反复的排比,貌似激情难收,奔腾浩荡,实在是一种泛滥。诗歌的河流就没有堤岸和闸门吗?
    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不断裂变的诗行,真令人有些害怕了。想象力丰富不等于漫无边际。淋漓酣畅不等于没有节制。
    裁剪过的花木,大概更挺拔,更俊俏,更悦目吧?
    不以长为尊,不以短为贱,诗人应是懂得的。
    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却也是大文豪。他有个我们应当牢记的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答北斗杂志社问》)可见他对于无视精炼和故意拉长是何等憎恶!
    精炼和含蓄,是我国诗歌的两大古训。我国有长长的历史,产生出来的却是短短的诗篇。翻开古代文学史看,就是长篇叙事诗大多也不过一二百句(行)。大量的抒情杰作,多是四至八句(行)。恐怕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诗人无能吧?甚至相反,写得精而短,倒是更需要功力。
    在诗歌中,有一种怪现象;篇幅与容量,长短与价值,往往不成正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太白的《朝发白帝城》,都是四句,所容纳的时、空,令人惊叹不已。
    浓则凝聚,深则不泛。惜墨如金——用于诗人和作家,始终是褒义词。这不单是技巧和方法问题,还涉及群众观点和美学观点。
    我想,不会有人误解为我主张写得越短越好。我呼吁的是在内容充实前提下的高度精炼。
    诗,毕竟是浓缩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