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刘兆林:到远方去发信
来源:东北作家网 | 作者:刘兆林  时间: 2012-03-02

到远方去发信
作者:刘兆林  来源:东北作家网


    刚要出发到黑龙江的东宁和绥芬河去采访,忽然收到邓刚寄自俄罗斯的信。他正在远东的海参崴带职体验生活。中国作家到国外带职体验生活去了,这才有点改革开放的意思。兴奋的同时也令我妒嫉。1989年我曾在距海参崴只有一百五十多公里之遥的绥芬河边防会谈会晤站体验生活两个月。因为我是军人,至今未能真正出国,只在那次体验生活时参加过一次与苏联边防军的会谈,不过出境二百多米。我连夜写了封回信。本来准备出发前寄走的,一想海参崴离我去采访的地方那么近,要不是一条国境线隔着,多乘两小时火车就到了。而从沈阳到东宁,乘火车也需一天一夜还多。不如到那里去发信。我便将信带上从辽宁省会沈阳出发了。经过吉林省会长春,又经过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再经过八位抗日女英雄投江殉国的牡丹江,再穿过杨子荣战斗过的那片林海雪原,三天后到达了东宁县边境,也就是黑龙江省边境,同时也是中国的边境。
    我急忙去邮局发信。不想邮局说,寄往国外的信必须通过省邮局或北京邮局。这样我从远方带出的信将要顺着来路返回哈尔滨,或再延长到北京,由北京邮往莫斯科,再由莫斯科返回到海参崴。这要周游半个亚洲,历时多久就不得而知了,很可能春节过了邓刚还看不到这信。我犹豫着又把信带回住处,想走个捷径,看是否能找个俄罗斯来的人或到俄罗斯去的人捎过去再邮。晚上无事又翻出邓刚来信看了一遍。信说,"我在苏联(那时苏联还未正式解体,等我收到信时已变成'独联体' 了)已三个月了,时间一长,这里的生活就极单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逛街和遛空空如也的市场以外,就是去看听不懂语言的电影,几乎全是美国片,挺开放。虽然离国才几个月,却闭塞并陌生,似乎你们都很遥远。辽宁文坛和全国文坛还有什么新鲜事告诉我吗?这儿供应很紧张,我在公司食堂里还可以吃到米饭花卷,上街干脆就完了,排长队,时间陪不起。不过面包便宜得要命(当时还没彻底放开物价),相当于人民币一元钱就可以买一麻袋面包!给我写信就将信封右下角剪下来贴信封上即可!"再看那张贺年卡:"兆林:在你欢度元旦之时,我却在西伯利亚熬着一个漫长的冬天!祝节日快活!"可想邓刚盼信心切。
    第二天我起早上街,决计找个俄罗斯人捎信。可转了好几处,见到的"苏联"人几乎都被一群中国人围着,在卖他们带过来的东西,交易很是热闹,根本没时间容我搭闲话。好不容易碰到一位卖完衣物往回走的"苏联"妇女,乘机用我那点极可怜的俄语问她,却是乌克兰人。在我心目中,乌克兰和俄罗斯既然都已宣布独立,通邮就该像两个国家那样麻烦,便没敢相托。
    又过一天,我住的宏源宾馆住进来二十多人的俄罗斯旅游团(不知怎么回事,大部分是妇女),正好我对门就住了三个中年妇女。那天上午约好要采访的人因故临时改了时间,我待着没事,想抽空和对门那几位俄罗斯妇女聊一聊,了解一下俄罗斯改革近况,或许还能通过她们把给邓刚的信捎过去。
    中国方面的导游和翻译是两个看去中学生似的女孩,住在我的斜对门,她们一个在看琼瑶小说,一个在看俄汉对照手册。我拿来采访证向她们说明意图,俩人苦笑笑说:"帮你忙可以,但人家不一定有这个心思!"原来这个旅游团全是乌克兰人,只有领队是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旅游公司的,他从原有的国营企业停薪留职后应聘搞了承包旅游项目,他算这次来中国才三次,一次是到绥芬河,一次到牡丹江,这次本来也是到绥芬河的,因听说东宁的贸易市场东西挺多,就临时决定到东宁来了,打算把三日游的时间只留一天在绥芬河。她们每个都把带来的大包东西带到东宁而且很快卖完了,可是却发现东宁的东西虽多,却没有她们喜欢的羽绒大衣和名牌运动服等,便直骂她们的领队是蠢货,把她们领错了地方,都强烈要求马上回绥芬河,不然手中的人民币带回乌克兰就没用了。
    我求小女翻译说:"反正现在她们呆着也没事,找她们聊聊不正好吗?她们是来旅游的,又不光是做买卖。"小翻译答应试试,我便和她一同进了三位乌克兰女人的屋。如以前电影中看到的苏联女人一样,三位乌克兰女人长得高大富态,有个一头银发,有个一头黑发,另一个一头棕黄色发,都浓浓密密的,坐在沙发上抽烟。小翻译跟她们交谈时我还对她们印象蛮好,可一听小翻译说已介绍了我的作家和记者身份,她们仍无心谈时,我再看那个叼烟直接说话的白发胖女人,总觉像《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刺杀列宁的女刺客。印象一直极好的苏维埃联邦妇女怎么忽然之间变得如此贪图小利,连国家和民族的形象都不顾了!我想另找几个年轻的谈谈,也没找到,只好去找那领队试试,他是俄罗斯人,看能否把我的信捎过去。
    领队毕竟是领队,听说我是记者,特意整了整衣冠,认真交谈了一阵,还互留了姓名住址,相约以后通信联系。关于对中国印象,他说了解还太少,但二次比一次印象好。关于俄罗斯现状,他说了句俏皮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这是《列宁在一九一八》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头些年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关于中国和俄罗斯比较,他说的还是句俏皮话:"都是改革,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俄国特色,两种特色互相促进吧--"
    我乘机抓住互相促进这句话,向他提出帮我带信的事。他一听带往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满口答应,并说头两次来中国也往回带过这样的信,我当即将已封好的信又打开,看还有哪此要补充的。
    我当着俄罗斯朋友的面又匆忙添了些话,告诉邓刚我目前所在位置和托人捎信情况,写完还觉信息量不够,索性把房间新到的一张《黑龙江日报》也塞了进去。当时真是起了贪心,看看还能塞点东西,就把桌上一块袋装湿餐布和正用的一枚书签统统塞了进去。封好口一掂,足有二两重吧,要在邮局寄这么重的国际信件,怕得出二十元邮费吗?那封信鼓鼓的,像装了只肥螃蟹,俄罗斯朋友接过去时却直发笑。我怕他不认真给捎寄,一旦丢了可枉费我一番心血,便将身边用的一把精致小刀送他做酬劳。待我在东宁写完《青春十八盘》回沈阳后,正担心着那俄国人能否真将我的信捎寄呢,邓刚的回信到了,连个俄文字母和俄国邮票邮戳啥都没有,我以为他已回国在家寄的呢,拆开看时才知他也是托人捎到国内再寄的。信说:"我在这儿过了三个节日了,与热情的马达姆们来往,深感中国女人的'小脚意识'之可悲可恨。这里新鲜漂亮的金发女郎实在是太多太多。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你无论怎样想入非非都毫无犯罪感,而且还充满阳光。这里的中国劳务小伙子的美丽故事很多,我已动笔写中篇小说《外国猫》,其中动人之处你等着拜读吧!
    "我因公干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后,才真正领略了俄罗斯。尽管这个国家正处于寒冷的冬天,但我总觉得他们的春天会是异常艳丽的我写字台前墙上挂着地图,你所在的采访地点离俄罗斯边境戈城(戈罗捷克沃)才数十公里,我恰好在你采访的日子为陪同大连摄影家代表团到了那儿。不是那条国境线,我们很容易当面聊一聊的。政治手术刀将人类切割得太可怜了!祝全家好!"我想,回信不能到边境找人去捎寄了,正式邮寄恐怕好长时间才到,那时恐怕邓刚已回国,就待回来时面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