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商人的楷模——“盛世危言”的郑观应
来源:文化中国 | 作者:  时间: 2012-02-17

商人的楷模——“盛世危言”的郑观应



   “盛世危言”的郑观应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出身于买办而逐渐走上维新之路的著名民族商人。字正翔,号陶斋,别号罗浮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人。生于1842年,1922年病逝。郑观应的一生多姿多彩,曾两任买办,数度进出于洋务派企业,多年经商,遂成富翁。他曾经三进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公司,因此集洋行买办、民族资本家、改良主义思想家、洋务企业经营家于一身。经商之余,他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映其维新思想的巨著《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郑观应一生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使中国“登于富强之境”,以拯救民族于危亡。为了达到“富强救国”的目的,他在丰富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经营近代工商业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商思想体系。他认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把“振工商”作为富强的根基,把“速立宪法”作为达到富强的政治保证。这一思想,在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因为它反映了客观的形势需要。“攘外”是靠商战还是靠兵战?郑观应认为,兵战固然不可忽视,但它是“末”,商战才是“本”,“商战重于兵战”,绝不能“舍本而求末”。他说:“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如花树无根,虽暂华而旋槁也必矣。”因此,他从商战这个基点出发,提出了建立民族工业体系以保证商战胜利的独到见解。
    要和强国进行商战,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工业后盾,即所谓“有工以翼商”。商战又必须要有丰富而价廉物美的商品,而这只有发展近代工业才能做到,否则商战就是一句空话。要使商品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先进的机器、技术的应用。所以,郑观应很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引进先进的机械装备。但同时他又意识到单靠购买和引进机器、技术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自己制造这些机器。因此,郑观应早在19世纪80~90年代,就提出设专厂制造民用机器。为了使工商业顺利发展,并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郑观应还主张自己办银行,以解决生产和流通中的矛盾,促使商品和资本加快周转,他认为“银行为百业总枢”。郑观应为了稳操商战的胜券,他认为,不但对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要有周密的措施,而且要把工厂、矿务、交通运输、银行办好,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新式管理和技术人才,如果“借才异域”,就要受人挟制,且工薪很高,定会增加产品的成本。所以郑观应不断地大声疾呼,要把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郑观应的改良主义与经商之道,归结于一点,莫过于“知己知彼”四个字。他主张以商为本,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封建自然经济的农本观念无助于国家的强盛,反而是国衰民贫之源。要在世界新潮中自立,必须树立以商为本的思想观念,因为欧美之所以国力上比我们强大,就在于双方对商务的重视上存在巨大差距。在具体的经营操作中,他很注重把自己的企业经营模式与别人或别国的模式进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他曾肯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但他在不断的对比实践中发现,这种形式也有许多弊端:首先是“官夺商权”;其次是官督商办体制导致企业管理不善,浪费严重,效益低下;再次是官督商办形式由于涉及政治关系较多,因而在处理中外经济交往问题时受制于官,不能真正维护华商的利益。显然官督商办体制是不能与西方的“自由式”管理相比的。因此,郑观应十分注重研究这两种体制的优劣,并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另外,郑观应不只是停留在自身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思索上,他也非常注意其他方面的情况,如国家财政收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金融货币等等,他对整个社会、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全面了解,真正地做到了“知己知彼”。可以认为,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知己知彼,统筹策应,就是郑观应的经商成功之道,也是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和消化的经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