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素素_上海之美
来源:本站 | 作者:素素  时间: 2011-02-10

上海之美

素素

  春夏以降,上海成了观光客出行的目的地,主要是这里在开世博会。
  我对世博会已不感到稀奇。2005年春天,随摄制组去日本拍片,正好赶上那一届世博会。至今还记得,主办者爱知县把各国场馆散落在山谷林荫之间,只是那山和树都太袖珍了,被偌大的建筑物体撑得几乎看不到多少绿色。以前不知何为世博,这次终于搞明白了,世博园区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卖场,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商铺,主人们纷纷把最能代表自己个性的元素符号晾晒出来,以此招引观看者的眼球。
  上海与爱知之不同,就是没把世博园区安插在山谷里,而是摆放在贴近城市的黄浦江两岸。初知这个消息,我曾为上海捏了把汗,后来突然间想通了。这可能就是上海的胃口,再大的巨无霸蛋糕都有足够的能力消化掉。也可能还是上海的故意,在拥挤的市区里开一次世博会,可以佐证上海为世博会定身制作的口号很有说服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上海喊出了这么一句口号。如果这口号是纽约或伦敦喊出来的,肯定不会有人惊讶莫名,当它从上海的嘴里喊出来,便引出了各种各样的疑惑和猜度。因为在上海的身后,有一个面朝花黄土以农为本的国家背景,资历如此浅显,却要以城市的名义作一番自我宣张,在别人看来总是少了些底气。然而,正因为这样,上海就这么理直气壮地喊了,或者说,与不同肤色的城市们叫板了。这个口号,不只让上海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也给这个古老的国家修改了身份,意在告知世人,在今天的中国,已不全是鸡犬相闻的乡村,还有上海这样时尚而有尊严的城市。
  中国盛产口号。如果我没记错,在口号里喊出这样的内容,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中国人终于把城市的旗帜、城市的雄心举过了头顶,而且是举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往流逝的那些时光,可以看成是中国人的愚钝和迟误,也可以说成是必要的准备和等待。如今,世博来了,上海成了新闻发言人,把呼之欲出的口号点击一下,就转发给了全世界。
  以前曾多次来过上海。其实,上海原来就很美,它很有大城市的范儿,看到哪里都会让人一饱眼福。要说美中略有不足,可能就是上海人总用上海话屏蔽外来者的耳朵和情感吧?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几乎成了外界非议上海必说的理由。最后一次来上海是2003年。世博工程已经开始了,市区里有的楼房被哗哗地拆除,有的地块在隆隆地建设,噪声和烟尘,与别的城市一样纷乱喧嚣。我对有了点儿保留和紧张,上海是中国城市的头面,怎么也弄得灰头秃脸。
  这次启程之前,即已打定主意,一方面要看世博,一方面要看上海。日程表上,看世博的时间有两天,我决定拿出一天看上海。我想知道,上海是不是如口号所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行的女友也好久没来上海,听了我的计划立刻拍手称快。上海也果真没有让我失望。不知是不是刚下过小雨的缘故,上海如一个洗尽铅华的成熟女子,有点令我不敢上前相认了。
  湿润的空气,绿色的植物,洁净的街道,以及气质高贵的洋房和楼宇,依然透露着上海惯有的精致和唯美。可以看出,上海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经过几年紧锣密鼓的修补和建设,越发变得光鲜和优雅。城市的格局和空间,更显出大都会的气象,却让人没有一点儿疏离感,酒店、写字楼和商夏如丛林般矗立,却不给人一点儿压迫感。城市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上海把这样的城市呈现在黄浦江两岸。
  上海来了太多的人。面对潮水般的来访者,以往给人感觉有些傲慢的上海变得异常谦逊。不论在街边问路,还是在商场买一双鞋子,随时可以听到上海味的普通话,话语的音调也很注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委婉。住宾馆的客房,吃酒店的饭菜,品咖啡的味道,只要坐下来,浅尝一口,就知道这是在上海。绵延千年百载的海派文化,被浓浓地泡在老城厢的茶壶里,飘溢出不一样的香。
  那天,我特意去了新天地。以前每次来上海,我都要在这里小憩几个时辰,喝一杯露天咖啡,看看身后的石库门建筑,再流览一下面前的街景。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也算去过了不少,相比较起来,最经得起端量的地方还是上海。衣食住行,听闻读看,生活中或高或低的需求,它都能给得恰到好处。
  选择新天地,还因为迎世博期间,上海有关方面策划了一个论坛,主题是: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我就有一种暗喜,觉得上海真会做大事情,上海在做大事情的时候,总是会从小处入手,像做小笼包子一样,把肉馅拌得能留得住原汤原汁儿,把面调得能捏出最细的皱最细的褶儿。这次世博会,上海打的是城市牌,城市不是一个空头的概念,那么就讨论讨论石库门吧。于是,世博会这桩大事情,就有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环节。
  城市并不意味着肤浅,也并不意味着只有高耸。上海虽有诸多的城市符号,数石库门最能代表海派文化的气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开始有了租界。租界里住的都是洋人,后来有钱的中国人也住了进去,另外还有不少文化名人挤身其中。当上海涌入了太多四周乡下的农民和船民,他们便在租界工厂边上盖了些简陋的房子。七十年代,租界觉得秩序太乱了,就下令取缔那些工厂。地产商看见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马上在当时的郊野建起了样式考究的商品房。上海的石库门时代随即开始。
  石库门是上海独有的建筑艺术。它在设计上的好,其实就是考量了上海的居住需求,即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人,并让居住者感觉到舒适和实用。所谓的石库门,就是在中国式的建筑风格里,揉入些欧式建筑元素,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巧妙混合,让它至今仍具有不可复制的魅力。比如,三到五条街,当中有两个出入口,里面分单开间和双开间,双开间有厢房,单开间则抛开了厢房,其中亭子间最具西方特色,也最受女孩子的喜爱。住石库门的大多是下层阶级,所以大都是多户同住一门,弄堂和马桶,拥挤和逼仄,就成了石库门的代名词。我的石库门知识,来自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作家的作品,也来自于那个年代的黑白电影。石库门,不止是上海的怀旧对象。
  现在是消费时代,石库门非但没有落伍,还创造了新的传奇,其样本就是上海新天地。以前的人去上海,一定要去城隍庙。今天的人去上海,一定要去新天地。旧上海的石库门,想不到帮了新上海的忙。像新天地这样的石库门里弄,过去的上海竟有九千多条,曾占上海全部民居的十分之六。如今虽然没有这么多了,可是站在南京路高层商厦向外望去,还是能找到一片片补丁样的黑色瓦顶,上海已经把它们都当成了城市的宝贝。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历史街区有风貌价值。上海知道什么叫风貌价值,知道留住了石库门,就等于留住了上海的城市记忆,忆记中的日常景象。大概是害怕日后有人钻了空子,政府专门给保留城市文化遗产立了法,相信不会再有人去随意撬动石库门的宅基了。
  一个石库门,让上海做足了锦绣文章。新天地只是文章中的一个情节,另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段落。比如把上海黄酒改叫石库门黄酒,比如在全国铺设连锁式的石库门大酒店,比如以石库门为题材出版图书画册,比如成立中国石库门研究中心和网站,比如以石库门为主题举办论坛,等等。凡是能想得出的名目,上海都做到了。
  上海对历史的态度,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灵魂里的美好。我知道,石库门是上海的原城风情,原城记忆。在上海,石库门也将是一个永远不会休止的话题。  
  2010年,注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我一向喜欢的上海,变成了大家的城市,世界的城市。

2010年12期《海燕•都市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