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在读和行之间撷英觅珠
来源:散文博客 | 作者:邢秀玲  时间: 2012-01-21

在读和行之间撷英觅珠

邢秀玲

    严冬季节,捧读刘德奉先生即将付梓的散文集《行走》,恰似品一杯清淡的香茗,又如赏一曲典雅的古乐,带给人温暖、幽远之感,仿佛从冷雨淋漓的寒冬,走进了柳丝拂面的春日……这是作者的第二本散文集,也是他近两年来阅读和行走的记录,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和诚意。跟着他的足迹,我也见识了未曾跋涉的冰川雪峰;顺着他的目光,我也领略了未曾阅览的古今名著……作者文笔细腻,辞采朴素,既有山野的豪放,也有花草的馥郁。
    德奉先生并非专业作家,也不是科班出身,他只是从部队这座大熔炉走出来的一名战士,但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沿着书籍这个通向人类文明的阶梯,一步步攀爬,一层层登临,时至今日,他不仅拥有了两本厚重的散文集,而且以一名地区文化组织者的身份,与同事们一起推动了该地区文学创作蓬勃发展,每年出版几十种读物,创作上千件作品;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座谈会、交流活动、沙龙茶会层出不穷,遍区开花。近日,又推出十本文学作品选集(由作家出版社精装出版),展示了长寿区文学创作队伍的整体形象。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的干将,他应当问心无愧,引以为荣了。
    除了倾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读书和创作。当别人在麻将桌上酣战;在娱乐厅中潇洒;在酒席宴上沉醉;在电视机前入迷……他却在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不光读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而且读相对枯燥的《世界文化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精神》等大部头的理论著作。且莫以为他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翻阅,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用他的话来说:“读书不仅仅是读,更多的是思,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在阅读和思考的同时,每有心得和感想,便打开电脑,将点滴的所思所悟化为一行行文字,日积月累,便汇成了数量可观的散文随笔。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奉还是个名副其实的“藏书家”,藏书量达5000多册,拥有三间书房:一间用来珍藏成套的古今中外名著;一间用来收藏文友的赠书和零星购买的书;还有一间用来练习书法和收藏书法作品,摆有专用书案和文房四宝。为了得到现在的书房,他宁愿舍近求远,放弃了原先最佳地段的住宅,搬到了远离商业中心的地方。让他聊以自慰的是,过去重叠摆放的那些图书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家园,再也不必蜷缩在一起,如今可以伸展手脚,让它们的主人随时检阅,任意翻读了。
    笔者也曾经自诩为“书痴”,早在1978年初春,第一批世界名著再版发行,为了购买数量有限的这套好书,竟在春寒料峭的西宁街头,排队等待一个通宵,让报社同仁刮目相看。7年前,终于有条件独享一间小书房,也有近2000册书。但是,参观德奉的书房后,始知自己的书房何等寒伧!藏书量多么微不足道!别说是本人,即使在一些藏书量不菲的文化人家里,也未看到过如此壮观、琳琅满目的书房,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令人羡慕不已……
    如此看来,“书痴”雅号非他莫属。同时,他还是一位合格的“驴友”。每逢节假日,或与妻子、女儿一起出游;或与同事、朋友结伴自驾。2010年年底,时值寒冬腊月,他和朋友们驾车出动了:过泸定,到甘孜,踏上海螺沟冰川,翻越贡嘎雪山,夜穿丹巴峡谷,晨涉大渡河激流……可谓三千里路云和月,四天四夜风与雪,虽一路山高水急,险象环生,他们却乐此不疲,笑声相伴。
    今人叫绝的是,在海拔4400多米的雪山顶上,5位“驴友”脱掉棉衣,在刺骨侵髓的风雪中打坐,摆出各种姿态拍照,显示了西部男儿的雄风英姿,引来游客的惊呼和赞叹!
    德奉也经常因公出差或考察,北至内蒙草原,南抵三亚海滨;烟花三月下扬州,红叶季节到巫山;甚至远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他和那些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旅客不同,每到一地,哪怕旅途再累再忙,晚上总要打开手提电脑写日记,或者手捧电纸书见缝插针地阅读。返程时,还不忘购买一捆书带回家。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德奉正在身体力行。或许缘于“读”和“行”的共同爱好,加之德奉在大西北度过20年的军旅生涯,和我这个“西北老乡”有一种地域上的亲近感。还有一点,我们都喜欢贾平凹、王宗仁、马丽华等西部著名作家的散文,初次相识,就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此后,几度一起参加散文学会的活动,又读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让灵魂洗个澡》,对他的了解更多了,于是,才有了为他写“序”的因由。当然,我这篇东西,只能算是一鳞半爪的感觉,或者说是做为第一读者的一点心得。尽管我很喜欢,但不能说《行走》这本散文集有多么完美,不足之处还是不少,与散文的高标准、大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作者还不满“半百”,正是创作的最佳年龄段,凭着他的悟性和定力,肯定能摘取圆润饱满的果实,攀登风光无限的文学高峰,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