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张德祥:黄山归来不看岳(散文)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4-26


  我做梦都特别想到 “昂霄逼汉,松石奇诡,岩崖峥嵘,云飞泉涌” 的黄山一游,以黄山的万千气象,大饱特饱一次眼福。这次,真的时来运转,有幸遇上机会,大饱一次眼福了。

  那是 1986年夏天,合肥中铁四局成立文联,恳切邀请铁三局领导赴会助兴。我怀揣提前写好的贺信,满怀向四局学习的热情期待,陪同刚刚离休的局党委书记,应邀出席了铁四局的第一届文代会。会上,我尤其有幸见到安徽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鲁彦周老师,以及铁道部文联副主席、早从“鲁艺″走岀来的、著名老作家洪流老师。他们,特别是洪流老师,对我后来的仕途,尤其文学创作都产生过影响。洪流老师对铁三局成立文联以及创办《山菊》文学刊物,曾给予很大帮助和指导,并为《山菊》题词鼓励。

  会后,我陪同老书记上了黄山。我们一行七人乘车从芜湖轮渡过江。中午在芜用餐稍息,当晚,即赶到屯溪铁四局疗养院,第二天起早奔赴黄山。陪同我们的铁四局原局长和两个司机住在山下,我和老书记四人下车开始登山。

  那时,黄山景区没有一处索道。登黄山,多数人是从后山开始爬坡上山。因了后山距离北海景区较近,上坡路程短,用时少,又省力,比前山上山优势大得多。从后山开始上山,乃是登黄山的最佳首选。北海景区是黄山景点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不止景点多,又是游客的集聚地。高、中、低档的宾馆、饭店、客棧比比皆是,还是回程下山的出发地。

  我们从云谷寺入门进山,一路直奔北海景区。约走不到半程,首先让我们驻足并留连忘返的景点,主人告诉我们是当年拍摄电影《小花》的地方。可上网查找,拍《小花》电影的地方在前山的百步云梯处,可能是主人记错了。不过这里的磴道也特别陡峭、险峻。我看路面的状况,很像当年电影镜头所呈现的画面: 艰难、惊险、刺激、扎心。当时,我们就把这里当作拍摄电影小花的地方。在此驻足有十多分钟,回忆起电影《小花》的一些精彩片断。大脑里立刻闪现岀当年小花的扮演者陈冲,背着担架上的赵庆生扮演者唐国强,俯身爬过这段上面像铺有竹条、木板之类的石阶,双膝被石阶磨得血肉摸糊的形象。站在石阶上,当年,李谷一演唱的电影《小花》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旋律,不停在耳畔回荡。在这里,我还特别注意观察了几个黄山挑夫的真实生活。我好奇地与一挑工聊天,他说,一人一天要挑三百多斤重的东西,攀爬几十公里路,也就赚拾几块钱。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现在,据说一斤能赚上一块钱,一天能赚几百块。队伍中还有非常吃苦能干、不让须眉的女挑工,每天一样与男挑工登山挑担运货,吃苦受累比男挑工还多。

  从这里我们经过始信峰、黑虎松等景点即到北海景区。沿途一路松涛、溪流、泉涌、云飞、花香、鸟鸣。北海景区以峰为主体,汇集了峰、石、坞、台、松、云等奇景。天工的奇思妙想,据情据理的布局,在这里精彩描绘了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巍峨地悬挂在黄山的门脸之上、高高的天幕之上,招来世界各地的黄山粉丝、以及痴迷的观赏者。中午,我们下榻在北海景区中最好的北海宾馆。北海宾馆对面的重要景点“清凉台″,就在狮子峰的山腰上,有黄山第一台的美称,是观日出、看云海的最佳处。午饭后稍憩,我们即在宾馆周围,极目远眺,观赏了一些主要景点。什么笔架峰、飞来石、梦笔生花、姜太公钓魚。还有排云楼附近的丹峰霞。在遥看笔架峰时,我很下大力气,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峰顶,观赏笔在峰上让人仰慕的姿容。看那姿势笔像刚刚写好,一篇关于大山胜景的美文,正在惬意的歇息。观其景,让我也不由立即生发许多联想。我的联想就是我现在想的这篇文章,决心在笔架峰的启发下,回去好好写一篇关于黄山高山、大川、奇峰、怪石、云海、飞瀑、溪流的美文。

  翌日,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大约四点多钟,除老书记外,我们三人就开始起床。穿上宾馆备好的棉衣、披上毛毯,老早老早来到宾馆对面的“清凉台",抢占最佳位置,待观对面的日出和云海。可是,我们好不容易等到日岀,由于气象原因,遗憾没有看到云海景观。只看到日出,没看到云海,我们兴致也就打折一半,只怪我们运气差一点。不过,北海的日出也煞是好看:只见太阳初升前,天空颜色逐渐由深红变浅红。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周围万山红遍,一片金黄色。此时看黄山日出,就像在画室看国画家绘画,一步一步、一笔一笔把所有技法用尽,最后描绘出祖国山河磅礴、壮观的大美景象。我从黄山回到太原后,在我写的《北海捞日》的一首诗里,为表现和烘托主题,依然按海上日出的景观去写的 : 我们一同捞日去/当晓风把晨钟在四时叮当敲响/我们即走出甜蜜的梦乡/穿好棉衣披好毛毯挎好相机/飞向由奇峰怪石竖起的高高的山岗/拥挤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朝向烟云浩渺的大海/迅速展开捕捞的想象//啊,一轮湿漉漉沉甸甸的太阳/跃出黄波,照亮东方/神采奕奕走进广角的网/走进我们的幻觉和理想/浪花丛中/我们捞回一颗伟大的灵魂/捞到一片红彤彤的希望/摄下我们的激动与感慨/江山如此多娇的形象。(发《山西文学》1987年某期,收入1995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铿锵生涯》)。

  我们从北海宾馆七点钟由前山开始下山,到山下停车的地方走了十一个小时。一路顺坡、顺水、顺风;也人顺、心顺、气顺。

  从北海宾馆下山,第一站我们来到光明顶。当地有一句顺口溜: “不到光明顶,不知黄山景。″ 可见光明顶景区的地位和重要性。偌大偌大的光明顶,是黄山三大山峰之一,排位第二大峰,海拔1841米,山顶高旷、辽阔、光明。在这里我们休息时间较长,四人坐在最高处、光秃明亮的石顶之上,放远四处张望,莲花峰和天都峰尽收眼底。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峰三大山峰,在这里骄傲构成三足鼎立的黄山巍峨胜景,美不胜收。从光明顶起身下山向莲峰山进发时,第一个起身的是老书记。老书记当年六十三周岁,走路比我们三、四十岁的人还有活力。手里拄着一根木棍,身体一直前倾着,在前面为我们领路,见状,我内心颇生感慨。路上我发现有抬轿子的过来,一起歇脚时,我与轿夫们搭话,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意和收入情况。轿夫面带微笑向我们说 : 客源大都是外国人,国家的政要和有钱的富人。一天能赚十几块钱。据说,现在一天能赚一千七八百块了。当时,我出于一种特别的心里想法,向轿夫试问有无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坐轿,轿夫说那没有,他们的夫人有的坐过。我们几个人听后面面相觑,从心里都由衷地表示一种敬佩和赞许。

  莲花峰乃黄山第一大高峰,海拔1864米。顾名思义,莲花峰即形似莲花一样的山峰。黄山的山峰都是据山的形状、相貌而得名。据说,2006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游过黄山,他发现有一座山峰顶端很平坦,就索性给山取名叫“雨伞峰″。我们来到莲花峰山下,老书记怕累,我们把他安顿在山下合适的地方坐下看东西。我与铁四局隨行的秘书科长和记者三人,用20分钟一路小跑即登上山顶。偌大、凹形的莲花瓣样的莲峰山顶,“花心”里还存有少量的积水。里面挤满了数十人,四周石崖之间,用铁链和铁制护栏围着,上面挂满各式不同大小的铁锁。见状,我们也就地买了一把锁,由铁锁作证,把我们四个人的心一起永远锁在这里。与莲花峰作伴,与黄山作伴,与大自然和祖国大好风光共存共荣。回来后,我还写了一首《莲花峰》的诗留念: 你的祖籍原本在洼地在池塘/何时晋升到苍穹、天堂/我们一路跨越时间的匆忙/一气飞过空间屏障/欣喜攀上黄山之顶/已无路再攀的地方//我们像小鸟在莲顶骄傲地飞翔/像蜜蜂冲破铁锁的禁锢/自由地/吮吸着莲花的露水和芳香/当我和陶醉一起走下山时/一阵山风扑来使我骤然清醒:/莲花峰虽然是黄山顶点的辉煌/但毕竟不是登山人最终的理想。(发《山西文学》1987年某期。收入1995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铿锵生涯》)。

  在我们不舍的离开莲花峰时,两眼十分专注地遥望它对面的天都峰。天都峰的前山正面对着莲花峰,由上而下悠长且十分狭窄、徒峭的鲫鱼背状的登山小道,朝着我们明晃晃地闪动着痴迷和诱惑。看似在勾引我们,非常让人心痒,并顿生向往。但由于时间和安全原因,我们只好忍痛割爱,挥手向远方的“ 鲫鱼背″ 说再见。据说,一旦遇上突变的恶劣天气,在仅一米宽的鲫鱼背小道上,时常有人因不慎,或人挤或风刮而坠落山崖、谷底,一条生命被永远丢在大山里。

  玉屏楼的“迎客松″,是我们重点向往的下一站。玉屏楼素有“天上宫阙″之称,紧靠海拔1668米的玉屏峰,在莲花、天都两峰之间。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所以有“黄山绝胜处″的美誉。“黄山绝胜处″这一名称,乃是明代著名文人、旅行家徐霞客留下的。这里,是观松的绝佳地理位置。一年四季,迎客松、送客松在这里迎来送往,天下无数来黄山观光旅游的客人。

  黄山迎客松的由来已无法考证,但她却是国宝级的存在。迎客松伫立玉屏楼之左,文殊之上,紧倚青狮石,破石而生。虽生在石缝间,没有沃土滋养,却一直倔强而顽笃地生长着。树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据说,树龄至少有1300年,乃黄山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一。迎客松一侧树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优雅而得体。它不止是黄山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文化符号,对外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其实,黄山迎客松不止是安徽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也是我们共和国的符号和象征。我站在迎客松下,在久久凝眸仰望眼前这棵迎客松的同时,也在回忆和遥望,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另一种特别的 “迎客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山的迎客松即开始走进北京。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两棵巨形的“迎客松″,一幅是挂在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巨幅国画《迎客松》;另一幅是1960年制成,后挂在大会堂贵宾接待厅的巨幅安徽铁画《迎客松》。六十乃至七十多年来,“迎客松″作为国家的符号和象征,接待了国际上无以数计的贵宾和友人,与世界许多国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世界独一无二的“迎客松″,成为和平的使者,全世界人民的向往!很早以来,我一想到黄山的迎客松,就想到北京的“迎客松″,想到周公和毛泽东。想到主席和总理,当年在“迎客松″下,神采奕奕接待外宾、叱咤世界风云的伟大巨人形象。

  从黄山归来后 ,我写的一首《迎客松》诗,即深情表达了我对黄山松,尤其,对迎客松和共和国领袖的崇敬与爱慕之情:大自然无私馈赠/峭壁的颃强支撑/使你站成将军的尊严/展现巨人的伟大气魄/我们从四面八方慕名奔你而来/献上心中一片崇敬//啊,黄山松/五月的黄山翠绿/黄山的小径幽深/开满火红火红的杜鹃花/燃烧着满山的赤诚/潺潺鸣泉腾腾飞瀑浩浩云海/日夜伴你唱着深情的迎宾歌//年轮深䆳/为中国这棵古老的大树/描绘了一部宏大编年史/那凝聚山魂水魄的眉宇/挥斥风云的巨臂/勾起熙攘的游客太多的思索/谁也再不是从前绘画与摄影/来去匆匆的过客了/伟人与迎客松/被我用心用手深深触摸。(发表于《火花》杂志1987年某期,1995年收入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铿锵生涯》)。

  “黄山归来不看岳″ ,乃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一次游览黄山之后留下的千古名句。据说,后来又被文人们在前面加上一句而形成: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此,把黄山的地位、知名度和观赏价值,又妥妥的提升了一大步。其实,话都是这么说,1986年,我从黄山归来后,又去了好多的大山、名山。河南的蒿山,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黔灵山,尤其江西的井冈山等。祖国的大好山河之多之美,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无数心存无比热爱和向往的人们。我心里更无限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高山、大河。她们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每时每刻都在我的心里崇高和巍峨着!

  2024年4月21日北京。

  作者简介:张德祥,辽宁盘锦人,现居山西太原,铁路知名诗人、作家。曾任中铁三局文联秘书长,山西省企业文联主席团委员,铁道部文学职称和文学奖评委会评委。在《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世界通讯》《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文化报》《人民铁道》报《山西日报》《辽宁日报》《青海日报》《西藏日报》《人民代表报》《精神文明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工人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以及《当代华文文学》《中国铁路文学》《山西文学》《城市文学》《都市》文学《首都文学》《鸭绿江》《黄河》《辽河》《火花》《九州诗文》《中国诗萃》《大众诗歌》《天涯诗刊》《当代诗人》《山东诗人》《新诗大观》《北岳风》《辽西风》《中华风》《香稻诗报》《诗潮》《诗神》《诗选刊》《长江诗歌》《夜郎诗歌》《中国诗歌网》《中华诗歌网》《中国散文网》《东北作家网》《辽宁作家网》《大家文学网》《搜狐网》等近百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150多万字。曾获第六届中国铁路文学奖、山西省文联创作一等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曾多次获省部级和全国征文一、二、三等奖、优秀奖,以及最佳作品奖。作品入选50多种选本,其中,散文《诗飘大海情未了》分别收入《论<大连百年创作>》论文文献,以及《大海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二级文学创作员。传略被收录《山西作家名录》《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作家艺术家大辞典》,出版诗集《铿锵生涯》,主编报告文学集《铁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