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刘学忠:东北抗日义勇军烈士传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17路军副司令关耀洲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4-27

  成庆龙(1898——1932)中国国民救国军第12路别动队总指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一

  成庆龙,1898年生于山东龙口市龙港街道沟西成家村,原名成元佐,曾用名成长奎。

  他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的农民家庭,其父成培蓉(镜堂)思想开明,先后在马亭公学、育英学堂教书。育英学堂的任教者大多都是同盟会员。

  其父成培蓉在1911年参加过辛亥革命黄县举义,他精通医道,常为乡邻治病不取分文,在当地有十分高的声望。

  成庆龙是成家长子,他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因为父亲教书的原因,他很小就进入学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成庆龙因受到教师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接触到了先进的进步思想。

  他不仅在学业上有着非常好的成绩,而且他还极具艺术天赋,特别擅长描绘人物和花卉,在当地是有名的才子。

  成庆龙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联受到校长的喜爱,还被悬挂在办公室,就连当地的县长看到后都十分喜爱。

  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乡邻都会找他写春联,画年画。而成庆龙在画刘关张的画时,画得栩栩如生,令人称道。

  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成庆龙便开始利用画画赚钱贴补家用。

  二

  1915年,成庆龙跟许多人一样开始闯关东,他来到黑龙江省最北边奇克县,在这里他为了生活当了一家商店的店员。

  这年年关,在一个北风怒吼,雪如鹅毛的晚上。

  有一伙马匪前来抢劫,此时的成庆龙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有胆有识,他见马匪前来抢劫,就拿着店里的枪与马匪周旋。

  马匪们急马如箭,只踏得地上积雪横飞而来,成庆龙见马匪人多势众,就将棉被捆扎披上自己的大衣丢在墙角,而他自己则悄悄藏在远处,静等马匪上钩。

  这时,已是二更时分,马匪藉满地皑皑白雪,反映出来的微弱光辉闯入商店,见到墙角有人,齐向大衣裹着的棉被射击,片刻过后,马匪中有人疑惑,怎的却不闻呻吟之声?

  此时,成庆龙突然向马匪射击,一连开了好几枪,马匪溅血横尸,痛嚎不已,连忙撤退,从此再无马匪前来抢劫商店。

  1917年,成庆龙19岁,他靠着打工和卖画的钱回到家乡,与牟苏新女士完婚。

  结婚不久后,成庆龙又辗转来到哈尔滨讨生活,养家糊口,在哈尔滨他做了石印局的技工,并跟着一个犹太人学习技术。

  由于老板黑心压榨克扣他的工资,成庆龙一怒之下打了老板,又来到了绥芬河。好在有朋友介绍他到绥芬河稽查处任稽查官。

  由于才华过人,他又在直鲁联军中担任迫击炮营长、特务团长。然而饱读诗书的他见到了军阀混战下的百姓生活困难,民不聊生,他心情无不悲愤沉重,于1928年离开军阀部队,来到奉天以卖画为生。

  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庆龙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痛心疾首。

  而就在国土沦丧之时,东北军马占山江桥愤然抗日,这唤醒了成庆龙的报国之心。

  他联系爱国人士组织抗日武装,他将自己的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做了经费,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三省同胞在他的号召下,纷纷参加抗日队伍。

  他的好友吴荫轩、赵显一等也纷纷前来与他一起奋起抗日。

  部队成立大会上,成庆龙说:“倭寇肆毒,神州陆沉,黄帝子孙,谁不愿报仇雪恨?这会三省豪杰,风起云涌,正是大亡日本之时。东北三省抗手之雄,燕、赵悲歌之士,安知不闻风响应!”

  于是辽北的法库、彰武、黑山、新民等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纷纷前来投靠成庆龙,一时间他拉起了上万人的抗日队伍。

  队伍成立以后,成庆龙知道急需要解决的就是武器军需,他听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民众抗日后援会”在北平成立,便在1932年3月前往北平。

  在北平他见到了“民众抗日后援会”的会长朱庆澜,于是朱庆澜介绍他认识了吉林国民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

  很快成庆龙委为第十二路总指挥,吴荫轩、赵显一为副指挥。

  成庆龙部划归王德林的国民救国军后,驻守在奉吉交界,指挥部设在康平,并将法库、彰武、黑山、新民等县的民众抗日武装招抚,兵力扩充到上万人,其中还有2000余名骑兵。

  而成庆龙部在奉吉交界的任务是打通辽西与热河的路线,由于成庆龙部与总部较远,因此他们具有独立作战的性质。

  四

  1932年夏秋之交,成庆龙带着8个支队,骑兵2000余人连续出击,使日军闻风丧胆,望风而遁,他们连战连捷,使日军损失惨重。

  在7、8月间,成庆龙带人先后攻克营口,夺取黑山、绕阳河车站、北镇县、通辽、彰县等地,焚毁了日军皇姑屯弹药库,破坏了青堆子、白旗堡、沟帮子铁路,炸毁桥梁,击毙日军470名,击毁铁甲车3辆,缴获步枪567支,重机枪1挺,轻机枪5挺、迫击炮17门、山炮2门、机关炮6门。

  仅仅30天的时间,成庆龙带着队伍与日军战斗15次,《大公报》《京报》几乎天天都在做连续报道。

  成庆龙的这支救国军的出现,给了日寇沉重的打击,日军视他为心腹之患,为了除掉成庆龙,日寇甚至在《盛京时报》上公开画影图形,悬赏缉杀。

  1933年8月,国民救国军统一改称“东北义勇军”,这支军队由于党派之争没有粮饷军需,7万多将士艰苦作战,孤军苦撑,他们有枪没弹,因此依赖大刀、长枪,几乎从未吃过一顿饱饭,他们衣衫褴褛,无数健儿置身冰天雪地之中。

  成庆龙虽然文质彬彬,可是为人却十分仗义,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每次有吃的都分给战士,他无数次将家中的钱财拿来购买粮食,他还将小妹的嫁妆拿来购买了粮食供士兵充饥,然而依旧是杯水车薪。

  他的举动也感动了许多爱国勇士,因此众多爱国志士才紧紧聚拢在一起,生死与共。

  1932年9月中旬,成庆龙去吉林义勇军的总部汇报战况后,返回途中,因汉奸告密,在长春大荒地屯子被日军包围。

  在突围时,成庆龙壮烈殉国,时年35岁。诗云:

  志驱敌寇三千里,威震辽东十万兵。

  壮士军前鏖战死,山河浩荡奠英风。

  (原创作者:活史仁穆有删改)


  作者简介:刘学忠 男 1937年生于锦县(今凌海市)。土木工程师。毕业于辽宁省水利水电学院。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因水利工程下马,下放农村。当过民办教师,煤矿工人,从事水利、矿山、土木等技术工作。

  函授中文本科毕业,业余爱好历史、文学,年轻时偶有文学作品见诸报刊。晚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东北抗日义勇军三部曲”——《抗日烽火起辽宁》、《苍天可鉴》、《冉冉升起的星辰》,且被“九一八”纪念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以及东三省图书馆永久收藏。并有长篇历史小说《轻骑纵马战辽西》以及中篇小说《訄仇》、《我信“120”》、《归去非迟》等分别发在辽宁作家网、东北作家网……

  大连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荣誉会员,现居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