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刘学忠:东北抗日义勇军烈士传 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苗可秀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4-18

  苗可秀(1906——1935)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一、寻找抗日救国之路

  苗可秀,又名苗景墨、苗尔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村。

  “九•一八”事变时,正在东北大学文学院读书。由于他天资聪敏,成绩优秀,未经考试,即被推荐入学。后随学校入关至北平。他学业、人品兼优,颇受同学拥护。1931年9月,他牵头与几位好友说;“国难当头,东北沦陷了,华北也难放下一张书桌,我们还能安心读书吗?我们得做点什么。”

  不久,成立了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被推任常委。同时还组建了“东北学生军”,被推荐为大队长,受“东北民众救国会”领导。每日习武操练,学生情绪激昂,高喊着:“打回老家去,还我河山!”

  1931年11月,组成庞大的南下请愿团,他是领导人之一。请愿团浩浩荡荡,风餐露宿,聚集在国府广场。他们提出“克日收复东北;准备对日宣战;缉拿汉奸;惩治失地负者官吏……”等八项诉求,合情合理。莘莘学子,拳拳之心,苍天可鉴。

  可是国府漠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总统忙于国事”或“身体欠安”敷衍。这就像一盆冷水泼在激情燃烧的学生们的身上。

  但是请愿学生不退却,又得到市民的声援。终于有人出来代表总统讲话了:“国家大事,总统自有定夺,学生以学为本,不可造次。”

  底下一片哗然。

  “同学们,你们这里有共党分子,造谣惑众,扰乱民心。不听劝告者,后果自负。”说完扭头就走,大门紧闭。

  于是,在荷枪实弹的士兵那里就传出:“同学们,快快散去,快快散去!”,语速很快,情绪激动。

  随后在高处,高压水枪就喷过来,强大的水柱,一片一片地把学生打倒了。

  叫骂声、哭喊声不绝于耳,广场一片混乱。

  “同学们,同学们,赶快走开,赶快走开!”有个士兵的声音急促而无奈。

  不久枪声响起,开始时学生以为是空弹或橡皮弹,但是他们眼睁睁地看到同伴倒下了,鲜血一地……

  包括苗可秀在内的学生们傻眼了,彻底失望了,一个向赤手空拳的学生开枪的国府,你还能指望什么呢?它无异于偏安的封建王朝,无异于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那点利益的慈禧太后、军阀。

  他们哀叹:在此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喧嚣月余,不闻有对外办法,实际准备,只依赖于国联决议,自不努力,空望人助,实为自覆亡之道也。

  1932年初,苗可秀毕业了。那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谋一份工作,娶妻荫子,过安稳殷实的日子,是不成问题的。有些老师、同学都如是地劝他。

  他说:“国难当头,苟且偷生,无异于狗豕,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就是行尸走肉!”

  1932年4月,毅然决然接受“东北民众救国会”的派遣,与赵同(也有写成赵侗的,经多方考察,其实是同一个人,系“双枪老太婆”原型赵洪文国之子)、赵伟等人,奔赴辽南三角地区考察,那里邓铁梅的抗战正如火如荼。

  二、辅佐邓铁梅任劳任怨

  苗可秀到辽南三角地带,全面考察了邓铁梅队伍,然后回北平作了汇报。之后他强烈要求回邓铁梅部工作,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们的到来,受到邓铁梅的热烈欢迎,并委以重任。苗可秀担任总参议兼任军官学校教育长,赵同任政治处处长。

  他们积极协助郑铁梅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建设,尤其是苗可秀在培养军官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培养出300多名军官,这些人在日后的抗日战争中都起到了骨干作用。

  部队在他们积极推动下,家国情怀,政治觉悟都有了提高,初步树立起抗日是为中华民族争生存,为国家独立的民族观念。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逐渐吸引许多爱国青年投身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青年学生的到来,为部队输入新鲜血液,邓铁梅更是如虎添翼,胜仗一个接一个。攻凤城,打庄河,袭岫岩,占领龙王庙,建立第一个抗日政府。苗可秀不仅要为邓铁梅出谋划策,还要默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比如,队伍逐渐庞大,各股武装力量的整合,尤其是军队纪律的统一,对阵亡将士的抚恤金标准的制定,这些起草工作都得由他完成。

  收复了龙王庙,建立抗日政府,工作更是千头万绪,邓铁梅得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其他的一切,都得由他操持。要以龙王庙为根据地,加强政治经济建设,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各种税收政策,要开办军火工厂、被服厂,印刷厂等等。要发流通卷,他得亲自设计版面。

  他还主动参与对伪军、伪警察的策反、分化瓦解的工作,即使一时不能反正,也保持“良好”关系,对于每个没有忘记祖宗的中国人,他们至少可以把发给他们的子弹,偷偷拿出一些给义勇军,这是补给方面的绝妙方法,长此以往。没有不透风的墙,鬼子觉察到了什么(或者有汉奸告密),鬼子采取了打仗时用弹壳换子弹,平时不打仗不发子弹。

  曾有传言,邓铁梅与苗可秀有过龃龉,当初苗可秀组建“中国少年铁血军”时,还一度紧张兮兮的,怕邓铁梅加害于他。

  究其原因,就是邓铁梅的队伍里有共产党,邓铁梅容纳共产党,也接受共产党的主张。而苗可秀是国民党中国家主义派,即国家青年党,这个派别极力反苏反共。是他自己心里不踏实。

  国难当头,把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镇压学生,漠视民众的抗日热情,他们的党让国人唾弃,失望。反而他们所反对的共产党,却挺身而出,战斗中,凡是奋不顾身冲在前的,不是共产党也是相信共产党的人。

  他反思了自己之后,毅然决然带领200多人声明退出了他那个党,于是得到邓铁梅的赞许和重用。

  之后两人心贴得更近了,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对于当前的形势,国家、民族的未来,两人常常彻夜长谈。

  三、只身谈判随机巧周旋

  在攻打岫岩时,活捉了公安局课长等五名日本人和三十多名日商。日人提出谈判,释放日人。

  邓铁梅提出以两万双军鞋,二十发子弹做交换条件。

  日人敷衍说,可以派人来谈判。

  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圈套,一个陷阱,虽然三角地带抗日形势较好,但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为几个低级职员和商人,他们不会出血的。

  初步拟定谈判人选是苗可秀,大家要听听他的意见。

  苗可秀说:“是个什么陷阱,我没想好,但是咱们的目的不可能达到。但是咱不去,他们会大做文章,诋毁我们。”

  “去了有危险呀,就不屌他算了。”

  苗可秀说:“我可以去,即使他们把我杀了,也是为国捐躯。不过得事先把风放出去,是日本人要换人质的,他们也不一定敢杀我。”

  “见机行事,安全第一。”邓铁梅拍板了。

  谈判先在凤城,后转到奉天关东军司令部。谈判中日方支吾搪塞,不仅只字不提原先的承诺,尤其看到苗可秀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样子,觉得就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城府不深,人又乖巧,就露出侵略者的獠牙,用威逼,恫吓,使其屈服:“咱们没有什么好谈的,你们必须得立即投降!”

  苗可秀知道了鬼子的真实目的了,也知道自己身处虎狼窝,必须设法脱身。

  好在日人还不知道苗可秀在义勇军中的重要职务,只知道他是个会说一口流利日语的学生。

  就说:“你得快快地过来,在司令部当高级翻译。”

  苗可秀喜形于色,求之不得的愿望让他表演得惟妙惟肖,就说:“当不当翻译那是后话,我只能谈日商交换事宜,其它无权啊。你们得派人与邓铁梅谈。”

  对方就哈哈大笑,心想他就是个“乖乖孩子”,心中哪有诡计,就说:“吆西,吆西。”

  于是,谈判回到了凤城。鬼子信以为真,组成庞大的代表团,他们是:县参议官友田俊章、秘书西辰喜、警察指导官白井成名、警察加藤贺门,以及翻译刘大同六人。准备与邓铁梅谈判。

  苗可秀也毫毛未损,回到营地与邓铁梅汇报。

  有人说:“鬼子一心想让咱们当汉奸,谈个㞗?”

  邓铁梅说:“谈还是要谈的,拖住他们,咱们该干啥就干啥。”然后他诡谲一笑,“咱得学马占山的尺蠖之屈,进去再出来,捞点武器装备。”

  苗可秀一直摇头,他说:“形势变了,进去容易,出来难呀。再说也容易让弟兄们产生误解。”

  “谈谈看看,不过这次不能让你再冒险了,在咱们地界谈,谈好谈坏都没有损失。”

  这次苗可秀带着军官学校李教官,摇身一变是邓铁梅全权代表,原来的“乖乖孩子”俨然就是个将军了,他提出可以接受改编,但是不能拆编,不能缩编,三个独立团依然驻守原地,日方提供给养、武器装备。

  日方一听,这哪是投降啊,但是在义勇军地界又不敢发作,心想这伙中国人,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呀,就说:“我们得回去汇报。”第一次谈判就这样结束了。

  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许是鬼子故意放的风,说辽南三角地带义勇军被招安了,说得有鼻子有眼,邓铁梅什么官,苗可秀什么官。底下的队伍慌了神,都纷纷来问。

  有的说:“弟兄的血白流了,命白搭了,牛打江山马做殿。老子抗战到底,不然对不起死去的弟兄。”就自作主张,把队伍拉到边远地区,以防不测。

  对方也回话了,说继续谈判,但是这次必须见到邓铁梅。且谈判队伍已经按原来约定的路线从凤城出发了,让义勇军做好接应。

  邓铁梅、苗可秀一边如此这般地布置了接应事宜,一边召开各路领导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接待”日方代表团?

  会议的主流没有分歧,那就是抗战到底,绝不投降。杀了谈判所有人员,以正视听,平息社会舆论。

  但是在具体做法上有点分歧,一派的意见是:斩立决,不留后患。一派意见是,暂时留着,作为对敌斗争的重要砝码。

  邓铁梅自己不言语,示意苗可秀讲讲。

  苗可秀站起来,会场立刻鸦雀无声,大家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他不慌不忙,先讲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然后他说:“大家的意见,都很好,一个是短线,一个是长线,没有根本分歧。按理说,长线比短线好,有回旋余地。但问题就恰恰出在这余地上,现在的形势不好啊,现在我们抗战谁都指望不上,就指望弟兄们和乡亲们了,他们开始怀疑我们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他们,我们就是真真正正的光杆司令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所以必须破釜沉舟,快刀斩乱麻,不给自己留余地,才能挽回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

  话音一落,邓铁梅带头鼓起掌来。之后,如此这般地布置下去。

  再说,日方代表团来到双方设防的交界处,六人代表团顺利通过,30人的护送队被拦住了。我方头头按苗可秀事先的交代如是地说;“进入我们的地界,代表团的安全,我们负责,不会损伤一根毫毛。如果你们的队伍执意进入,有可能发生误会,你们的安全无法保证啊。”

  对方一听有点害怕,在义勇军地界要想收拾他们,别说是30人就是300人也不在话下。

  鬼子权衡利弊,护送队伍只好乖乖回了凤城。

  剩下这六个人就任由义勇军安排了。我方领头的说:“我们司令部在很远的地方,咱们是秘密行动,又不能骑马,大家就得辛苦一点。”

  这“辛苦一点”,可让他们苦不堪言,一天跋山涉水,一直在大山里转悠,弄得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

  他们知道义勇军在戏弄他们,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打打他们的锐气而已,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他们生命最后的时光了。

  为防鬼子的报复,邓铁梅坐镇龙王庙总揽全局,苗可秀是处决这伙人的前方总指挥。

  终于盼到义勇军领导来了,一彪人马从山梁冲了下来,领头的是苗可秀、团长蔡文耀。他们见到苗可秀,抱怨声不绝:“你们把谈判当儿戏!”

  苗可秀不语,看一眼蔡团长,团长一挥手,六个人就被五花大绑押上六辆大车上,然后把事先写好的牌子给他们戴上,往刁窝堡屯而去,这个屯远离凤城,是个中心屯,今天又是农村大集,商贾汇集,人头攒动。

  鬼子、汉奸如梦初醒,知道自己的死期来临了,就垂死挣扎:“两国交战,不杀来使。”

  “谁与谁交战啊,谁是来使呀?还有脸说,一群鸡鸣狗盗之徒!”

  苗可秀选择在这里处决他们,收到了良好效果。邓铁梅杀了鬼子的谈判代表一事不胫而走,使辽南三角地带抗日的局势稳定下来了。

  四、临危受命,赓续抗战血脉

  苗可秀与赵同,虽然协助邓铁梅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但是也清醒认识到邓铁梅队伍有个一时难以克服的弱点,那就是队伍松散,愿打便宜战,遇到逆风战斗顶不上去,甚至各行其是。必须组织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队伍,于是,他们想到了学生,学生守纪律,听指挥,基于如此的想法,苗可秀秘密组建中国少年铁血军,中国少年铁血军的宗旨是:“以黑铁赤血精神,采全民之革命手段,收复东北失地”那时,对外称邓铁梅学生大队。

  队伍建立起来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人员虽然不多,但是不显山不露水,机动灵活,总是寻找零散的鬼子或是小股队伍,每次都是全歼,在心理上给鬼子极大威慑,缴获也颇丰,队伍也日趋壮大。

  1934年春,邓铁梅身体积劳成疾,一直处于将养状态,又由于日伪频频围剿,义勇军的处境十分艰难,1933年末,邓铁梅在岫岩牌坊沟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化整为零,隐蔽分散活动,伺机东山再起。此时辽南三角地带抗日的重担已经落在苗可秀身上,可谓是临危受命。他们没有被险恶的局势吓倒,而是积极面对现实,重整旗鼓。就在这时他公开了“铁血军”的番号,再次竖起抗日大旗。很多人自带武器聚拢过来。

  当时,最为要紧的就是枪械弹药,可是有人雪里送炭,说他们溃败时,把枪械掩埋起来了。

  说义勇军任福祥部把枪械弹药埋藏在岫岩南冰沟山上。可是此地距驻有敌军的哨子河仅有五里路,苗可秀做了周密部署,一天夜里,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进山,终于将全部武器弹药全部取出,计大、小枪支60支,子弹4000发。

  此时,苗可秀的铁血军还保持3个大队的建制,三四百人,是辽南三角地带唯一一支抗日生力军。它生存在日伪围剿的夹缝中,机动灵活地打击鬼子。

  1943年4月,苗可秀铁血军在凤城县沙里寨活动。一天夜里与百余人的伪军遭遇,激战两小时,伪军死伤十余人,铁血军负伤3名。天亮前,苗可秀审时度势,主动撤出战斗。

  在撤退时,二大队副队长史绍迁不幸中弹牺牲。苗可秀十分悲伤,集古诗词之句为其挽歌云:相见时难别亦难,恩仇重叠泪栏杆。

  呜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地老天荒月不圆,东风无力百花残。

  呜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年5月,苗可秀的队伍在岫岩大营子以东大岔沟一带活动,与伪军王殿忠部遭遇,激战半日,伪军伤亡20余人,内有一位中尉军官。

  这年6月,铁血军在岫岩任家堡子宿营,清晨一出村就与伪军遭遇,敌人200余人。苗可秀沉着冷静,依靠地物地形与敌人对峙,稳住阵脚。激战3小时后,有序撤出战斗。此次战斗打死打伤伪军9人。

  1934年5月30日,邓铁梅在养病期间,被叛徒出卖而被捕,9月28日被杀害。

  苗可秀被推举为东北民众自军司令。他在尖山窑主持召开了追悼邓铁梅祭奠大会,号召将士化悲痛为力量,与日伪血战到底。

  苗可秀为邓司令报仇雪恨的第一战就是“赊里沟、汤沟之战”。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正在洋洋得意庆祝“讨伐成功”的时候,苗可秀派一小队乔装潜入凤城,又亲率200多名铁血军战士猛攻县城,里应外合,攻入城内,逮捕日寇、汉奸,没收财产后,迅速退出县城,沿途散发传单。

  日伪调动大批军警追击,苗佯败,诱敌至赊里沟。被事先埋伏在这里的自卫军包围,激战一小时,全歼150名敌人。开门大捷。

  这年三月十五日,苗可秀在凤城与岫岩交界处与2000多日伪军遭遇,苗可秀立即派刘壮飞、白君实两人率部应敌,然后仔细探究敌人虚实,发现一部日伪军主力盘踞在汤沟屯里两个大院内。

  是夜,包围了这个屯子,先是政治攻势:“是中国人,赶快逃走,我们专打鬼子。”顷刻。伪军被瓦解,纷纷逃走,只剩鬼子负隅顽抗。过了一会,义勇军隐匿起来,鬼子以为退却了。就在这时,有人喊:“‘马贼’已经被我们打跑了,我们是奉命来接长岗指挥官的。”

  长岗指挥官信以为真,从门里出来时,一枪被击毙,铁血军一拥而入,日军全部当了俘虏,且缴获颇丰,长枪、短枪、机关枪,样样俱全。

  无论敌我力量如何悬殊,苗可秀总能想出办法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抗日火焰始终燃烧在辽南三角地带。

  五、一纸遗书催人泪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三日夜间,在战斗中,苗可秀臀部被炮弹击伤,在老乡家养伤时,被日伪俘获。

  鬼子如获至宝,以高官厚禄诱降。苗可秀不为所动,他知道人生的最后时刻就要到来了,他心有不甘,没能看到把鬼子赶出中国那一天,也有遗憾,再不能与战友驰骋疆场了。他也牵挂恩师长辈,同窗好友、贤妻、幼儿。看了两封遗书,谁人不顿足,谁人不落泪!

  致王卓然先生函

  卓然恩师:

  生于六月十三日在岫岩与日军作战,当被炮弹中伤臀部,在养伤期中,于念一日又被日军侦骑所得。作此书系卧床扶枕力疾为之者。一烛莹然,四窗外虫声唧唧,似悲余之不遂!然而生则以为余之事业于此已告大成矣!日军守护士兵求余书以为念,余书“誓扫匈奴不顾身”诗一首赠之。日本老翻译前山人甚和善,求余作书,余书“正气千秋”四字赠之,彼又频频,嘱余遗书友人,盖今夜其位余死期也!余死固无所顾及所虑者二事:

  余父所遗之产业无多,悉为余读书之故,耗费荡尽,致令舍弟于今竟作流门户,且负债五百元之多,日积月累将来更不知若何,此皆生不事家事之故也,吾师能为生解决此一问题则生可以安慰吾弟,即生之私心亦可以安慰于地下矣。

  余妻至愚鲁,生一子今年大约六岁,斯子幼失其父,长谁教之?其将与鹿豕同矣,此生所最痛心者!生拟名此子为苗抗生,勉其继余之志耳,但谁为教之者?生筹至再,顾以此事劳吾师,不识吾师以为如何耳?生意吾师可以义孙视此子,即令抗生以祖父礼事吾师,余妻即令为吾师家作佣妇。人虽愚鲁,吾师若善用之,伊尚能任劳苦也。如此则吾子可以不失教,吾妻可以不失吃饭之所,生自为谋者,至矣尽矣,不识吾师以为如何耳?吾师待生之厚意生唯有图报于来世。吾弟吾妻现在流落何处,生亦不详,但令赵氏叔侄设法总可以得其梗概也。生入狱一来,心地坦然之至,此境殊不易做到,生不知由何日休养得来也,古语谓慷慨就死易,从容赴义难,自生观之两者皆易易耳!(第视其真知义与否),吾师负整顿中华之责任至为重大,望乞努力而珍重之!不多谈了,××诸同学同此不另,祝为国珍重!为国努力!晚生苗可秀鞠躬,二十四年六月三日。

  致张希尧、张雅轩两同学函

  希尧、雅轩两位老弟:

  不见面者两年矣,念念!兄今为日本阶下囚伏床自思,尚堪自慰!可慰者死得其所耳!昨夜秉烛作书,寄与卓然师,其主要用意在于托孤,但此书能否到达王师左右,则未可知,今再与吾弟详陈一切:

  ……

  其它之一:

  弟等可在西山购一卧牛之地,为余营一衣冠冢,竖一短碣,正面刻“苗可秀之墓”背面略述余之行事,墓旁植梨树四五株,小亭一间,每有休假日,弟等千万到此一游,每到此处,要三呼老苗,我把之孤魂可以不寂寞也。山吟水啸,鸟语虫声,皆视为余歌余语,余泣余诉可矣。余泣系为是为国事而泣非为私人泣也,注意此点。

  其它之二:

  凡国有可庆之事,弟当为文告我,国有极可痛可耻之事,弟也为文告我。

  其它之三:

  少年团所印诸书,皆系余一手作成,在余被难前,亦曾删订几册,弟等可与赵氏叔侄谋之,付之石印局多印几本我之友好,以作纪念。此外尚有几篇信稿,亦可付印,文章大致可观也。

  其他之四:

  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可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作整理山河的圣手,做事不可因为一次的失败便灰心,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便退缩,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不过我们的希望,务须正大而已。一手执笔一手执纸,仰面而书,故笔迹至草也,不多谈了,再会吧!祝你们健康!快乐1诸兄同此不另,

  兄苗可秀手书六月二十四日

  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鬼子将苗可秀杀害于凤城二龙山下。就义前,他昂首挺胸高吟:“而农松下折颈枝叶茂,可秀日久还田重复生”

  有传说,苗可秀就义那一刻,突然,彤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刘学忠)


  作者简介:刘学忠 男 1937年生于锦县(今凌海市)。土木工程师。毕业于辽宁省水利水电学院。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因水利工程下马,下放农村。当过民办教师,煤矿工人,从事水利、矿山、土木等技术工作。

  函授中文本科毕业,业余爱好历史、文学,年轻时偶有文学作品见诸报刊。晚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东北抗日义勇军三部曲”——《抗日烽火起辽宁》、《苍天可鉴》、《冉冉升起的星辰》,且被“九一八”纪念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以及东三省图书馆永久收藏。并有长篇历史小说《轻骑纵马战辽西》以及中篇小说《訄仇》、《我信“120”》、《归去非迟》等分别发在辽宁作家网、东北作家网……

  大连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荣誉会员,现居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