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李小璟:诗词之美,穿越千年
来源:辽海美文公众号 | 作者:  时间: 2024-04-25

  

  一代文人风骨塑造一脉文化瑰宝,一个民族记忆构成一种文化基因。优美古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唤起了国民的共同情感,由此连接了过去,且烛照着未来:诗词之美,穿越千年……

  领悟古诗词之美,培养国民审美品味。

  美育应该怎样实施?这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中华诗词之美,历久弥新。人类的美育,应自孩童开蒙启智伊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人类感知宇宙天体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目睹自然景物震撼之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乃是深情无私的母爱之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壮志豪情胸怀开阔的人性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人类唯美浪漫的爱情之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是人类与大自然悠然恬淡诗意盎然的和谐之美。美育对我们来说,恰可以这种耳濡目染的古诗词教育的方式进行: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正视诗词之美,建设民族心灵净地。

  真正地领悟诗词之美,不是通读了诗人的生平,分析了诗人的文饰笔法这般潦草,而是从那一字一句中提炼出一种至坚定的家国信仰、一种至深沉的人道关怀、一种至豁达的生活哲学。而这些,都是一个略显浮躁虚华的当下社会所缺乏的精神营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杜甫在遭遇安史之乱、痛失幼子、人生颠沛之际还能作出心系百姓的诗句,可见其不卑不亢的文人气节、至善至美的家国情怀。“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自信率真的李白,得意之时, 不加掩饰,神采飞扬,踌躇满志, 举杯痛饮,潇洒至极,岂能一生甘居僻野? 儒家思想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占据且支撑他远离喧嚣的尘世,回归自然,过着乘桴于海、云游四方寻仙游踪的诗意生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绝世文学巨匠苏轼的豁达,堪为难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一再贬谪并未一蹶不振,泰然处之,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感受大自然的壮美雄伟,抒发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解脱,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苏轼自内而外地产生了一种更为达观豁朗的人生观。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与其将领悟诗词之美视作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担荷,不如将其视作:姜夔满载忧国之思后的心波明月;曹植目睹满目疮痍洛阳之后的惊艳诗句;辛弃疾不得重用壮志难伸生不逢时的豪迈倔强;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一个更为积极的视角:我们的民族是幸运的,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能以先辈智慧的结晶作为精神的依托,兴建民族心灵净地。

  传承诗词之美,赓续华夏文明篇章。

  华夏文明的涟漪荡漾出去,汇入世界的洋流,在兜转与切磋之间,构成了人类文明不逝的风景。优秀的古诗词,则恰是华夏文明中的一抹难以忽视的亮色。它不断地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中,提炼出古老的民族情感,也必将助力当代文化进步、文明发展。

  诗为友、词为师,各尽其美;传统文化为友,当今时代为师,美美与共,绽放不朽的光芒。


  作者简介

  李小璟,现为鞍钢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财务室成本管理区域工程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及名人典故成语,熟悉财务计算机管理方面工作、财务共享总账及成本核算税务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