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文学创作要有“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黄田  时间: 2024-03-09

“工匠精神”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物质生产如此,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时代呼唤文学精品,广大文学工作者需要“工匠精神”。

翻开中国文学史,许多诗人、作家努力践行着传统的“工匠精神”。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到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推敲……都说明这样一个真谛:好作品,是来之不易的,是仔细推敲出来的。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捻断数茎须”的蛮劲,就不会产生“一吟双泪流”的感人效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难以打造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对于《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意味着什么?写出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一次次地审阅、修改,整整十年,这是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啊!如果他缺乏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怎么会有这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呢?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也有人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平时,我翻看过鲁迅等许多著名作家的手稿,每页稿子涂涂改改有许多处,可见名家的稿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精雕细刻出来的。

如果说,写文章是造房子,那么,修改文章,就是装修房子,刚写出的初稿是毛坯房,是半成品;反复修改定稿后的文章,就变成了精装房,漂亮大方,顾客乐意掏腰包。顾客就是编辑和读者。精心修改的文章,编辑喜欢,容易发表,出版后读者稍微翻看几页,觉得内容精彩,扣人心弦,就想购买。同时,你的文章反复修改好了,错误就少了,也是为编辑减负,节省再次润色优化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直接排版发表——就像房子装修好了,买房者可以拎包入住。

文学创作呼唤“工匠精神”。我想,文学作品就像南方的佳木,即使材质再好,也需要经过机器的反复打磨。诚然,一些文学作品即使再怎么认真修改,因为底子不佳,也不会成为精品。但是,对于那些有着良好基础的作品,仔细打磨、修改,就有成为佳作的可能。因此,我们所要修改的作品,一定在内容深刻、形式新颖方面有可取之处;否则,改来改去,也出不了好作品。

说到文章修改、打磨,有人会马上联想起曹植,七步成诗,一气呵成。但这样的文学天才,古今中外,寥寥无几,况且,那是特殊背景下吟出的“救命诗”,是来不及修改的。当然,也有少数作家由于打腹稿很久,精心构思,反复酝酿,一挥而就,不用修改,也会出好作品。

文学创作是艰辛的文化苦旅。“工匠精神”不可或缺。要想打造出精品,文学工作者就得摈弃浮躁,追求极致,静得下心,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努力把自己锤炼成“八级大工匠”。

(作者系浙江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