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与女作家的温暖对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张莉  时间: 2024-03-08

读《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会想到“众语喧哗”这个词。从宗璞、贺捷生、凌力、叶文玲到王安忆、铁凝、林白、迟子建、邵丽、鲁敏、乔叶,舒晋瑜的《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涵盖了“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六代女作家济济一堂,是我阅读视野里的采访女作家数量最全的深具文学品质的访谈录。

读访谈录,我多次想到,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当代女性文学史。但又和文学史不同,每位作家都是鲜活的,她们在访谈录里诚挚表达着对当代文学生活的理解,对艺术创作美学的理解,是每一位女作家个人声音的真切传达。30篇访谈有如30幅画卷徐徐展开,从中可以看到女作家们的不同气质、不同追求,看到她们各自的独特性。比如,当宗璞说“我想表达我这个时代”时,她的确写下的是90多年来她所历经的时代风雨;当贺捷生说,“用半个世纪追随一场风暴”的时候,其实是另一种女性视角的写作;而凌力,则希望“历史小说要写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叶文玲的写作是“追寻生命的暖色”,霍达则“从来没有奢望过经典”……每一个题目都采用了作家最直接但又最贴近她们文学追求的表达。题目是她们对于自我文学世界与文学主张的讲述,这些主张与讲述,共同构成了当代女性文学叙述的河流,开阔、辽远,波光闪闪,那是未曾被全面认识但也需要被全面认识的中国女性文学的多个面向。

读这些访谈,有如与每一位作家围炉夜话。访谈的气氛是温暖的、有情谊的。我想到本书的作者——温和的访谈人舒晋瑜,很显然,作家们愿意向她袒露心事,这位平易亲和但又有敏锐感受力的访谈人,正是这部访谈录之所以拥有春风化雨般魅力的原因。访谈者要和作家有共同的旨趣,同时也要保有个体思考的独立性,只有在此基础上,访谈才能既言之有物,又引人遐思。这也构成了我对这部女性访谈录的另一个理解,这是女性访谈者和女性作家们共同呈现的“在场”。这种在场既是一种现场,同时也是一种深谈,是同时代女作家面对同时代读者的最诚挚表达。

我以为,好的访谈其实是导体与渡引,是隐性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里,我们听作家说起何为好作家,哪些是作家的追求和愿景,哪些是她们的遗憾和不足……归根结底,对谈目的在于加深读者和作品、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换言之,好的对谈不仅鲜活传达作家的文学理念、文学探索,也将激发同行、普通读者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话要说,渴望阅读、渴望表达。好的对谈并非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烟火的工作,它要和普通读者在一起。

想到访谈录这一形式的重要性。20年前,我在做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女性写作发生”研究时,极为渴望看到100年前那些女作家对自我生活之路、对自我创作之路的讲述,但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极少,我们对作家形象的勾勒匮乏而单一,而今访谈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为我们了解作家风格和形象提供了生动而多面的路径。当然,好的对谈录不仅与作家本人的讲述有关,对访谈者的要求也甚高,她/他要有能力引领对谈者深入文本和文学的内部——访谈者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决定了访谈录是否只流于家常。很显然,《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的每一篇访谈,都为我们刻下了既日常同时也深具文学品质的作家画像,它为我们了解女作家创作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研究当代文学提供了宝贵史料。

舒晋瑜自1999年从事访谈工作,今年已经25个年头。一个人几乎将自己最宝贵的时光全部交予访谈时光,这真是令人尊重。我也想说,这本书里,饱含了她对文学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这部访谈录里,记下了我们时代优秀的访谈者的精神生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