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稻花香里说丰年(纪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杨辉素  时间: 2024-01-2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王云翠打心眼儿里喜欢这句词。她人长得瘦小,说话却中气十足,声音又脆又亮。“这首词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我就是这生活里的人。”说这话时,她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从眼前到天边铺展成一幅丰收的画卷。沉甸甸的稻穗像抱在一起的饱满金粒儿,把一株株稻秆坠得弯下了腰。蓝天高远,白云轻飘,风吹稻香,她也把自己站立成一株稻,黑瘦的脸上笑容灿烂。

王云翠脚下的这片土地,以盛产稻谷而闻名,是河北嵌入天津的一块“飞地”。何谓“飞地”?它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王云翠所在的这块“飞地”,隶属河北省唐山市,却被天津市紧紧包围着——它,就是成立于2003年的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

芦台经济开发区占平原之秀美,得交通之便利,南临浩瀚渤海,东侧蓟运河曲折蜿蜒,西侧潮白新河擦肩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京津冀共同滋养下的一颗“明珠”。

芦台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河北省芦台农场。20世纪50年代,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盐碱滩上创下奇迹。芦台因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王云翠就出生于这片土地,海北镇西双村是她的家乡。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土地上深耕细作,用勤劳的双手和深邃的智慧,呵护着大地,讲述着新时代农民与粮食、农民与生活、农民与发展的生动故事。

走进位于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小韩村的金翠家庭农场,王云翠和她的丈夫崔树仓热情地迎了出来。王云翠的脚边,紧跟着两只小狗,一花一黄,它俩看到生人立刻“汪汪”叫个不停。

这里是金翠家庭农场的办公区。红砖墁地,两座铁皮小房子坐落于此。院里有凉亭、锅灶、粮仓,还养着几只鹅、十几只鸡,鸡鸣鹅叫,欢腾喧闹。小院不小,约有二三亩地,每个角落都让人觉得生机盎然,充满田园乐趣。

小院南侧有一条水沟,王云翠的儿子崔立栓,正站在水沟里用网捕捞河蟹。八、九、十这三个月,是河蟹最肥美的时候。水沟再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了。

这片稻田有1100多亩,大部分是王云翠从乡亲们手里流转来的。

这些年,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顾不得操持农活儿,不少土地撂荒了。但粮食是农民的根本,是国之命脉啊!王云翠看着心疼,干脆就自己承包来种;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大伙儿可以出去打工、做生意、闯天下。

对于不愿种庄稼的人来说,土地是牵绊;但对于有着深厚土地情结的王云翠来说,那是哺育她的母亲——她挚爱着土地,犹如挚爱着最亲的人。她的人生理想,就是种好这些地,“让每一个吃到粮食的人,都健康地生活!”说出这句话时,她言语铿锵,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王云翠的泪光中,藏着深沉的故事。我们就坐在小院的八角亭里,任馥郁的稻香拂过衣角、面颊和飘在风中的发梢,王云翠的故事也像那清风一样,不知不觉渗入了每个人的心……

王云翠出生于1972年。6岁那年,她的父亲患病去世。母亲39岁守了寡,拉扯着5个孩子,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王云翠是老小,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艰难的生活磨砺出坚韧的性格,她从小热爱劳动,小小年纪就跟在哥哥姐姐身后,顶着烈日干活儿。小姑娘被晒成了“小黑人”,一双小手上,长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硬茧和血泡。

再难的时候,她也不怕苦、不叫累。姐姐跟她说过:“妈不易,谁都不能让妈生气,甭管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进家门前必须把眼泪擦干,咱都得乐呵地去见妈。”这句话在以后的人生中,给了她面对一切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少年时,王云翠最开心的事,是晚上在灯下读书。父亲生前喜欢读书,家里有一间书房,书架上摆放着《论语》《孟子》《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是中国古典名著。父亲去世后,这些书成了王云翠的最爱,每一本她都读过不知多少遍。书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使民以时”这些有关农业的思想文字,她虽似懂非懂,却笃信一点:种好庄稼,才有饭吃。

家贫,大哥考上大学,却没钱上,最终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了。年纪最小的王云翠,也只上了几天初中就辍学了。哥姐相继成家,母亲身边得有人照顾,更何况家里还有19亩6分地,不种地靠什么?15岁的她,于是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别看王云翠瘦小,却练就了满把子力气。耪地、插秧、浇水、收割……庄稼活儿被她学了个齐整,样样有架势。

每天起早贪黑长在地里,她把腰弯成了弓。汗水打湿庄稼,她将丰收的希望扛在肩上。她逼着自己学会了开拖拉机。高粱、玉米、麦子、水稻,一袋袋粮食从大田里运回来,整齐地码放在小院里,垛成厚实的粮食墙。望着这些劳动成果,她感到从没有过的踏实——她知道,种地是苦是累,但自己这一辈子都和种地分不开了。

一转眼,谈婚论嫁的年纪到了,别人给她介绍了崔树仓,一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母亲看过这个人,说:“他配得上你。”果真,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十分甜蜜:崔树仓人勤快、实在,夫妻两人靠着勤劳和不惜力的干劲儿,不仅把自家8亩地种得让人眼馋,还承包了别家的11亩地……

不仅种粮食,她还种西瓜。西瓜丰收了,她开上三马子,“嘚嘚嘚”拉进城里去卖。王云翠的瓜好吃不贵,一车瓜转眼就卖个精光。两口子就这样把日子过得殷殷实实,羡煞旁人。

王云翠是个爱思考的人。她在种好庄稼的同时,注意到全社会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逐渐产生了种植绿色、无公害庄稼的想法。她从乡亲们手里流转土地,十亩、二十亩、三十亩……她种麦子、种高粱、种棒子,啥都种。她种庄稼、生产粮食,全都拒绝过度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以铿锵行动,践行了一位新时代农民的责任担当。

芦台历史上曾经是“斥卤”之地——“盐碱地”的别称。浩瀚的渤海在馈赠芦台地区水运千里、河海两济的资源与便利的同时,也为它的土壤刻上了“盐碱”二字。

这几年,芦台经济开发区合理利用蓟运河和潮白河的地表水,在盐碱化严重的低洼地带,开挖上水和排水支渠,大力平整耕地,在田间形成“灌、排、蓄”一体的完整水系,使盐碱地一步步变为高产良田。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区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新格局,同时大力推进稻蟹混养技术,发展稻田认养、稻田旅游等新业态,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王云翠嗅到了产业升级机遇中的丰收味道。她想成立一个家庭农场,打造自己理想中的农业试验田。

2017年,王云翠给儿子崔立栓办完婚礼,手中还有28万元存款。在农村,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她完全可以种点儿口粮、带带孙子,过上轻松惬意的日子。

可她偏要折腾。幸运的是,外人不看好的投资,家里人却很支持她。承包下1100多亩地,投入28万元——存款一下子就没了影儿;哥哥给了20万元——又花没了;实在没辙了,一个朋友拿自家楼房做抵押,帮她在银行贷款60万元……

王云翠一次次咬紧牙关,扛住了压力。三年过去,她还清了贷款,农场也蓬勃发展起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无法预料,正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之际,她却突然被确诊为乳腺癌。

进手术室之前,她对丈夫崔树仓说:“我死了你就再找一个,但你得把钱给儿子留点儿。”老崔眼泪八岔地说:“你别瞎说,啥事没有,家里活儿还等着你干呢。”

就是这句朴实的话,牵着王云翠的心。手术后的第三天,这个跟医生都敢犟嘴的女人,提着输液瓶子出院回家了——她明面上跟人说,住院多花钱啊,心里惦记的,其实是她的土地。

王云翠的坚强乐观,让她的身体一日日好起来。闲不住的她,身体刚好就下田劳动了,劳动让她感觉到健康的回归,劳动也让她放松身心、摆脱焦虑,重新享受站在大地上与庄稼一同生长的快乐。在广阔的自然中,在生活的磨砺下,王云翠思考着农业现代化路径和新型农民的未来模样。

很多人想不明白,王云翠一个只上了几天初中的农村妇女,怎么会有这样的头脑,经营一家集水稻种植、稻谷加工、成米销售、稻蟹混养为一体的产业化家庭农场?

王云翠说,是爱读书的习惯成就了她。读书增长了她的见识,让她学会思考,敏锐地捕捉农产品在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中如何抓住机会、发挥优势。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抓住了。

水田种稻,稻下养蟹。在王云翠的家庭农场,“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已经建立起立体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每年春末夏初,插完稻田的秧苗,她就把蟹苗放进地里。为了防止“蟹将军”跑出稻田,她在四周加上围挡——蟹有蟹的聪明,一只一只往上爬,叠罗汉一般;爬到最高处的那只,猛一甩就冲出了围挡。王云翠每天在围挡的东南角“守株待兔”抓河蟹,一抓一个准儿,稻田的东南角向着大海的方向,河蟹们都奔大海去呢。

每天清晨四时多,天还不亮,王云翠和崔树仓就向稻田走去。两只小狗欢快地跑在他俩身前,为他们开路。

蹚着露珠耕耘,迎着太阳回家。每天在田里,拔草、引水、检查秧苗的生长状况,王云翠和老崔有干不完的活儿。太阳高高儿了,他俩又一前一后返家,顺手在路边拔点儿蒲公英、荠菜、马齿苋,带回家拌个凉菜……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因为她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从青草味里泛出了香甜。

活儿多得干不过来的时候,她就雇几个村里人。给她干活儿的人总是尽心尽力,人们说,跟她这样的庄稼人打交道,每个人骨子里那种土地一般沉静、踏实、质朴的血脉,会自然而然涌现出来。

碧绿的稻子,长啊长啊;肥美的河蟹,在阡陌间横行。河蟹给稻田松土、除虫、除草,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了最好的有机肥料。水稻则为河蟹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良好的栖息环境,稻蟹互利共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到了秋季,稻田蟹长大了,如手掌、如碗口,膏肥肉美。蟹田稻也要丰收了,去壳后的大米晶莹剔透、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吃到嘴里香、糯、甜、纯,被称赞为“不用配菜的米饭”。

真是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

2022年,王云翠又在家庭农场里开启了“稻田认养”模式。以一亩稻田为基础,认养人预付生产管理费,农场给认养人提供稻米、河蟹、杂粮、黏玉米、柴鸡蛋、玉米面、全麦粉等粮食副食产品,节假日稻田认养人还可以免费带亲友来农场吃饭钓蟹、娱乐休闲。

为了方便认养人监督稻田的种植、生长过程,她请人开发了“海北有良田”小程序,打造智慧农业平台。认养人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在手机上24小时监测稻田里的情况:稻谷在和风中蓬勃生长,河蟹在稻谷下攀爬嬉戏,鸟雀在稻田上鸣唱飞翔……多少工作的压力、精神的煎熬,随着这一幕幕乡村田园的美好画面,消失在顾客的惊喜和欢笑里。

王云翠“稻田认养”模式的消息发布后,当年就有60多人前来认养,他们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现在,随着客户口口相传,认养稻田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一下子就认养了几十亩地。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王云翠人生“谷穗饱满”的时节。

2023年9月23日,芦台经济开发区举行活动,庆祝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芦台首届河蟹节。活动地址就选在了王云翠创办的“金翠家庭农场”。

那天,在活动现场,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蹈,点燃人们对丰收的激情。农特产品展销环节中,各队的农民、农工分设展台,展示出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和辣椒……金黄的玉米,墨绿的南瓜,水果、螃蟹和禽蛋——这硕果累累、富饶丰盈的画面带着浓浓乡土气息,感染了每一位到场的宾客。

院子里挤满了人。当地老乡、稻田认养者,还有对这一切充满好奇和向往的人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为五谷丰登赞不绝口。客人们一会儿品评农产品,一会儿到沟渠边钓蟹,一会儿在稻田旁兴奋地拍照打卡,一会儿又忍不住跑去参与蟹玩市集、螃蟹赛跑、农作物绘画等有趣的农家娱乐活动……

院子一隅,支起四口大铁锅。铁锅里炖着大鹅和土鸡。锅里“咕嘟嘟”热气蒸腾,所有人被香味勾引得频频望向这里……

到底是谁忍不住,最先舀起一碗肉吃上了?吃了就吃了,吃完再炖上。每个人都说着、笑着、品尝着、嬉戏着,这是一场丰收的狂欢!

人们玩够了、吃够了,离开的时候,还想带走这乡间记忆:一把花生、一束稻穗、一朵蘑菇、一穗红高粱、一只大葫芦……农人们笑着摆手——拿走就是!庄稼人永远那么大方朴实,他们站在土地上,握着温暖的粮食,人与人的心,瞬间就被拉近了距离。

王云翠的儿子崔立栓,忙着从沟渠里捞出一只只稻田蟹装箱子。他按大、中、小个头儿,给稻田蟹分了型号,按不同价格出售。新打捞的稻田蟹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至于地里的稻谷,还没来得及收割就被提前订购了。王云翠的聪慧再次发挥效用,她为自家的稻米注册了“芦硕”这个商标,不仅在当地售米,还在唐山和石家庄开设了专卖店。

“丰收的锣鼓敲起来,盛世又逢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抖起精气神。年年岁岁风调雨顺……”快乐的旋律响彻云霄。

王云翠望着这热闹的场景,眼眶已不自觉地湿润了。她是多么热爱这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啊,这是她的丰收,也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