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戴绘林:比金银更宝贵的是精神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4-01-05

  

  ——报告文学《铁血金银寨——711矿纪事》赏析

  如果说人们对大国重器的了解,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两弹一星”,恐怕没有多少人反驳。可有多少人知道,在苏仙区一个叫金银寨的地方,却发生了许多与原子弹核原料有关的故事?最近品读蒲泽生与张贵付合著,苏仙区政协、区文史研究会合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铁血金银寨——711矿纪事》,不但对核原料铀的历史知识增强不少,更被那群顶天立地的采铀矿人的精神气魄所震撼。

  一、大视野下的格局

  目前写中国核武器的作品不少,但像本书这样从核原料——铀矿层面去探根溯源的还是不多。这本书之所以能引人入胜,震撼人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够把握当时国际的历史风云,使作品置于大视野之下,引领读者由风云激荡而进入到思潮澎湃。比如第一章写中国要打破“核垄断”而作出的大国战略决策——1955年1月15日,被定为中国核工业创建纪念日;在长沙筹建了寻找铀矿的中南地质勘探309大队,正式开始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作者细心刻画了这项伟大事业决策的过程,写出了老一辈革命家及科学家呕心沥血的艰难。从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中南海政要到711矿井下的采掘工,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一个为新中国扬眉吐气的宏愿,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这项伟大事业而呕心沥血。

  于是,就有了这惊天的一爆,有了这强国的一弹。

  二、浓厚的人情味

  这部作品特别感人的地方是具有浓厚的人情味。我们知道,核材料是对人体有伤害的,尤其是在建国不久的那个年代,各项保护装置与措施还跟不上来。可想而知,在井下面赤膊上阵采掘,是一项多么危险的工作。作者没有避讳这一点,而是满怀深情地体现了这一点,突出了人们为了理想,为了祖国而牺牲自我的那种可歌可泣的精神。

  据711矿的王思聪老人回忆,当时矿里的一、二号井还没有贯通,工作面的温度至少有40摄氏度。人光站着就大汗淋漓,但大家脱光衣服和裤子,就像船夫拉纤一样,挥汗如雨地干着。同他一起来的80多名工人,除了调到其他单位的30多人,健在的就只有两个人了。

  除了描写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开采铀矿外,作者还倾注深情,浓墨重彩地写了“永恒的丰碑”的第九章。里面记录到,309队10分队在郴州有两块墓地,一块是在金银寨的大茅坪基地,安葬了116名因公因病死亡的矿工。另一块在下湄桥谭家组疗养院后山上,安葬了74名因患矽肺病而死亡的勇士。这哪是一串串的数字啊,分明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腔腔赤诚的鲜血。

  面对这些无言的历史,面对这群沉默的灵魂,作者在心头流泪,在笔下致哀。

  三、文贵创新

  常言道:“写作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作者是深谙此道的。

  由此,作者竭诚文贵创新,立足还原历史,其所撰写年代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填补了许多历史所遗留的空白。比如,在苏仙区(原郴县)这片红土地上,郴县老区人民对中国第一功勋铀矿的大义爱心;中南309队与血染的铀矿报告;711矿与三线建设,山沟里的社会主义等等,均为首次撰述,实属精彩篇章。

  而在他们澎湃的笔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激荡,勾勒了那场超越人类极限的拼搏历程,让这本书做到了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这归功于全书周详的资料数据,还有那极富时代韵味的黑白照片,几乎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每一次感人至深的记忆瞬间,都有生动的展现。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其“让初心薪火传承”的实质内容,闪烁着比金银更宝贵的精神!

  掩卷而思,耳边仍然回荡着那一特殊时代的口号声与机器轰鸣声,眼前依然矗立着那一尊尊钢铸铁浇的塑像。


  作者系郴州电大中文系副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原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