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江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64        发布时间:[2023-11-07]

  江子,本名曾清生,男,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有两百多万字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天涯》《钟山》等刊物。出版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散文集《回乡记》《去林芝看桃花》《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赣江以西》《在谶语中练习击球》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第三届江西文学艺术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等奖次。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1

  同事W爱穿袍子,直襟直统,衣长过膝。她经常穿的一件是黑底红花,交领,右衽,扣子是一字盘扣。袍子的黑底并非深黑,而是厂家着意做旧,仿佛是穿过多次,经过反复洗涤后的颜色,黑中带黄,这就显得特别有历史感。袍子也的确被W穿过多次,W说买下来至今已经有些年份了。听W这么介绍,再看这件袍子,就感觉到了时间的力道。

  W略比我年长,是已经过天命之年的人了。很早时候,我在乡下教书,爱写作,她是省城某文学刊物编辑,自然,她就是我的老师了。后来我调入省城,与她成了同事,依然是我敬重的老师。与我爱瞎折腾不同,W是个安静而有定力的人,说得文气一点,是一个心中有道的人。她独来独往,少交际,无意惹尘埃,所谓办公室政治、市井恩怨,于她是无关的。单位领导换几任了,但对她有了解的真是少。她却对阅读与写作始终如一,爱用一双冷眼暗察人世。她的文字,写草木,写虫鱼,写街头所见、巷弄悲欢,常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灰烬中见珍宝,于寒凉中藏温热,在凡常间现深情与大义。她还真写过一篇《珍宝的灰烬》的文章,写她经常路遇的一个有着傻儿子的白发母亲。她如此写这位母亲在寺庙里的神色:“她的背影肃穆得就像是只有她一个人,她是一个人站立在空阔的原野上,站在离上苍那些能够洞察人世苦难并可解救他们的菩萨最近的地方。”“生活的火焰并不能够总是燃烧得旺盛与鲜艳。尤其对于小人物而言,更多的时候,它是灰烬的代价和化身。然而,当你于灰烬里埋头寻找,尘灰扑面呛人的刹那,你能发现的,总有一块心一样形状的钻石或珍宝,让你怦然心动。”

  她这样的人,与袍子结缘,是早晚的事——这件源自久远、相比其他服饰十分严实并有凛然力道的袍子于她就是一堵墙,或者是一座让她获得安全感的微型庙宇,而她是这庙宇里的信徒。靠着这袍子,她隐于市井,隐于凡尘,得到了自在,成了不被打搅的、遵从内心秩序的人。她在《珍宝的灰烬》里写的寺庙里的,“背影肃穆得就像是只有她一个人,她是一个人站立在空阔的原野上”的老人,何尝不是她自己。

  2

  “百度百科”如此解释“袍”: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汉服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

  袍在中国的历史很长,东周时期的墓葬品中就有袍的记载。中国《诗经》《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子见证了战友的生死之交。《国语》:“袍以朝见也。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指出袍是官员与百姓共同的服饰,却以颜色区分等级。袍分龙袍、官袍和民袍。龙袍为皇帝专用,袍为官家朝服乃是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后的事,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志。民袍乃民间在日常生活中所穿。

  这里专说民袍,也就是直襟直统的长袍。

  东周开始,袍活了两千多年。有过两千多年历史的袍,自然就有了性格,有了魂。我们说到袍,除了衣襟之用,肯定还与文化之类有关。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如此放浪不羁的王子猷,想必是穿着袍的。袍子还得是新的,色泽还深,袍领和袖口甚至还缀了保暖的兽毛。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晚苏轼与张怀民的穿着,必须是袍子,而且是色浅而薄层、风吹起来有飘荡感的袍子才对。

  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张岱自然也是穿袍子的,而且是厚袍子,衬里缀了很厚的棉絮,否则抵御不了西湖的风雪,担不起文中的天云山水和湖心之亭: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在古代中国服饰文化里,袍子关乎斯文、教养、态度、责任,乃至更广阔的精神指向。换句话说,袍子即人。一个灵魂没有分量的人,是担不起袍子的。

  3

  近百年前的中国,当是袍子的世界。

  蔡元培、胡适、林语堂、朱自清、钱穆、沈从文、陈寅恪……他们都是穿袍子的。他们袍子上的立领,从来都凛然竖立,领下和右肩上的布扣,从来都严严实实。袍子是他们的民族、国籍、语言、时代,也是他们共同的性格、风度、操守与运命。穿着袍子的他们,就像是一个家族的子孙。

  中国现代文明启蒙先驱胡适曾是师从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留美学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他后来还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他毕生着力倡导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称得上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洋派的人,也是最有资格穿西服的人。

  胡适先生当然经常西装革履。穿着白色衬衫、深色西装、打着领带、戴着圆框眼镜的胡适先生,挥洒自如,风度翩翩。他以西装为标榜,站在时代前沿,批判中国传统,在世界外交舞台驰骋。

  可是他经常穿着袍子。西装和袍子,两种完全不同价值观的服饰,奇妙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百度上看他的诸多照片,袍子穿在他的身上,竟和西装一样妥帖——不,比西装更妥帖。

  与他同样有很深西学背景的是林语堂。林语堂的父亲是个牧师,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最早接受的是西式教育,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后又在美国和德国留学,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所教科目也多是外文。他还任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外交部秘书,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等。他后来的经历,也与西方文化有关:1948年,他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4年,他到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75年,他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几乎一辈子与西方文化打交道,他说英语比母语还要流利,懂欧美胜过中国,有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他这一点:他直到30岁执教北大才知中国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如此西化程度厉害的林语堂,按理应该是长年穿洋装的。可网上搜索林语堂,其穿袍子的照片数量竟远远超过穿西装。就连其祖籍地福建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纪念馆前他的塑像,也是穿着袍子的造型。

  一个人的着装往往暗示着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想胡适、林语堂虽然有各种身份,但他们认定袍子才是他们真正的自己。或者说,他们同样热爱西装,但西装于他们不过是一场场旅行,而袍子才是他们出发和最终要抵达的故乡。

  在现代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鲁迅绝对是个异数。他是被解读最多的人,也可能是误读最多的人。认同他的人们,把他当作以笔为刀的思想者、革命者、民主斗士,当作“民族魂”。不认同他的人,说他性格偏执阴郁,对中国传统(包括中医)的批判过于凌厉无情,对与他论争过的人,“一个都不宽恕”。

  真正的鲁迅是怎样的,只要看他留下来的许多照片就知道了。照片里,他都穿着袍子,中国的袍子。

  他只有赴日本留学时穿着制服。那该是学校的校服,短装,铜扣,衣着挺括而生涩。但那时候,他还不叫鲁迅,叫周樟寿。

  袍子应该是鲁迅认知中国的起点,也可能是终点。他几乎终生穿着袍子,也终生审视袍子。袍子是他的精神母体,也是他要反抗的敌人。袍子是他渴望突围的囚室,也是它驰骋一生的战场。袍子于他,也可能是思想的悬崖——袍子耸峙,他的目光与思考,正建立在这布帛的危险的悬崖之上。

  袍子也是他的铠甲。他一生得罪人无数,是袍子护卫着他,让他免于伤害。

  鲁迅穿着袍子,参加朋友的宴会,给穿着校服的学生讲课,看戏,回故乡,在书桌上完成各种报刊的稿约,给年轻作者的新作写序,订正准备付梓的书稿,躺在摇椅上与前来拜访的萧红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天气很热,他也不松开脖子下的那粒布扣,忙的时候,却会挽起宽大的袖管,露出青筋爆出的、指间被烟卷熏得焦黄的手。烟灰落在袍子上,他会手忙脚乱地拍打袍子。一辈子,他与袍子相生相克,直到最后,袍子也就成了他的墓碑。

  有一张照片是他与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合影。那是1933年初萧伯纳到上海访问时的合影。照片里,77岁的萧伯纳身板硬朗,个子魁梧,风度翩翩。他白发、白眉、白胡子,穿着一套笔挺的西服,打着领带,左手握住右腕,样子俨然一位战功卓著解甲归田的老将军。这个老头子,气场真是强大得很!

  而相比萧伯纳,鲁迅太矮了,也委实普通。从照片看,鲁迅只到萧伯纳的脖子处,相当于比萧伯纳矮了一个头。鲁迅平头,一字胡,发须皆黑,两手叉开,右手指间夹着烟,分明就是一名中国寻常老伯的样子。与相貌堂堂的萧伯纳同框,鲁迅的风度,眼看着要被萧伯纳比下去了。

  可是鲁迅穿着袍子。那件袍子浑朴绵厚,却又威风凛凛。穿着袍子的鲁迅,样子就像是一座石塑的雕像,一块古老的碑。萧伯纳个子再高,发须再酷,也根本压不住他。

  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逼迫,民众如同蝼蚁,国家衰弱到了极点。袍子们纷纷奋起,从课堂、书斋走向街头,走向面目模糊的民众,走向无尽的远方。他们眉头紧锁,目光机警,步履匆匆。在街头临时搭起的演讲台上,他们慷慨陈词,袍子宛如风中高举的旗。在风声鹤唳的巷道里,他们匆匆走过,衣袖里可能藏着秘密的情报,一张通知某个群体秘密转移的纸条……为防被人认出,他们戴着礼帽,帽檐压得很低。为防风雨,他们把油纸伞握在手里。有奋起就会有牺牲,关于袍子让人悲伤的消息纷纷传来:一件叫陈独秀的袍子,被投进了监狱;一件叫李大钊的袍子,被绞死在绞刑架上;一件叫闻一多的袍子,被子弹打出了十几个窟窿……

  4

  1938年2月,一群袍子领着千名学生从长沙出发,开启了终点为云南昆明、路途为近两千公里的远征。

  他们的身份,是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的教员。他们怎么从北方流落到了长沙,却又为何要领着学生从长沙前往昆明?

  事情的前因后果关乎国运: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下的左家垄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并在该年冬秘密南运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准备运往新校址。

  1937年不仅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也是中国教育的多事之秋。该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月29和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考虑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安全,鉴于清华大学此前为预备转校在长沙所作的努力,以及长沙当时的太平局势,教育部分别授函三所学校的校长,令三校在长沙合并成长沙临时大学。

  三所学校的1600名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抵达长沙,开启了乱世中的文明重构之旅。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学校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本部择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韭菜园,多好的名字,正对应着人们的期盼:即使烽火连天,中国的人才,依然可以像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地生长出来。

  可是局势在几个月后发生急转,南京失守,华北沦陷,中原动荡,画着红色膏药旗的飞机一次次往长沙市区扔炸弹,学校是办不下去了。1938年初,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

  师生们出发了。他们的迁徙何其艰难:他们分成三路,第一路走水路,部分老教授领着女同学从长沙小吴门的粤汉铁路上车,坐火车南下广州转道香港,再从香港上船,坐船到越南海防,再坐火车经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第二路师生坐汽车,从长沙走湘桂公路,经过桂林、南宁、镇南关,到达越南河内,再从越南河内上火车,经过滇越铁路达到昆明。

  最悲壮的是第三路,一群中青年教授领着男学生,336人编成3个连,以湘黔滇旅行团的名义从长沙出发,靠着两只脚一步步经益阳、常德、沅陵进入贵州,跨越湘黔滇三省,费时68天于1938年4月28日到达昆明。

  这是无比仓皇的流亡之旅。正是初春,天气寒冷,又是三千多里远的征程,袍子们的遭遇可想而知。无法正常洗涤、晾晒,在长沙时整齐的袍子,到昆明就邋遢了。在长沙时还算崭新的袍子,到昆明就暗旧了。在长沙时还散发着太阳香味,到昆明就臭烘烘的了。长沙出发时是柔弱的、蓬松的、温顺的,到后来就铁一般硬了。一路上的风霜、泥泞、汗水、菜渍、烟味,都可能在上面留下痕迹,一路奔波造成的脱扣、掉线、破洞、起味、改色,也是时有发生。昆明人见到他们,肯定会认为,他们和叫花子差不了多少。真正是有辱斯文!

  可是没有人不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虽然手无寸铁,但他们是真正的战士。他们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他们为文明而战。他们的流亡,乃是为文明的图存。他们衣衫不整,却是乱世中国的文明引擎。那一件件脏兮兮的袍子,乃是英雄的史诗,威风凛凛的战袍。毫无疑问,今天的我们,依然受它们的庇护。

  应该记住这些袍子的名字。他们每一个名字,于今天都是传奇,都是绝响。他们的体温,至今让我们深感温热:梅贻琦、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吴宓、陈铨、吴达元、钱钟书、杨业治、傅恩龄、刘泽荣、朱光潜、叶公超、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胡适、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唐兰、游国恩、许维遹、陈梦家、吴有训、陈寅恪、傅斯年、钱穆、萧涤非、余冠英、贺麟、黄钰先、袁复礼、李继侗、曾昭抡、吴征镒、陈岱孙、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

  5

  ——我承认今天的弯子绕得有点长。我必须赶紧打住来说正题。我其实要说的是另一件袍子,一件蓝色的棉袍。它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角。它是传统标准制式,交领,右衽,一字盘扣,白领口和袖口,直腰身,下摆过膝。袍子宽大,显见是按照身材高大挺拔的人的身高做的。袖口衣厚,有夹层,衣服表面,有细细的棉絮从针脚处探头探脑,可以想见夹层里铺了厚厚的棉。这使得这件袍子,特别有质感,特别煞有介事和义正词严。

  袍子崭新,应该是成衣后没有洗过,布面还发着光呢。

  平心而论,今天的袍子,已经很少见了。从二十世纪以来至今,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西装、夹克、裙子、裤装,各行其道。只是少数像我的同事W那样的人,才会是它的忠实信徒。只有演艺界需要塑造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群时,才会煞有介事地把袍子穿上——那时它有另外一个说法,叫作道具。

  这一件棉袍还真是一件道具。它穿在一个宋姓的先生身上。

  正当花甲之年的宋先生是我生活的N城颇有名气的表演艺术家。他个子高大,仪表堂堂,国字脸,一字胡,发型中分,两鬓斑白,双目炯炯,两道剑眉让整张脸显得特别有力道。我知他在不少电影、电视剧里饰演过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那些角色,有老谋深算的警察卧底,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古装英雄,久经磨难不肯屈服的江湖侠客,铁骨柔情的边防军人,或者古道热肠的邻家老伯。

  他也多次在N城排演的话剧里担任主角。话剧中他饰演最成功的一个角色,是方志敏。

  宋先生这次是受邀来参加我的文化单位举办的一个诗歌朗诵会。朗诵会以百年中国为主题,十余首诗歌作品由不同的朗诵者担纲演绎,面向社会公演,网络同步直播。宋先生朗诵的诗作,关乎民族大义,洋溢着旧中国志士的慷慨激情。几次彩排,我都在现场关注着宋先生的表演,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举起拳头,时而昂起头颅,完全是烽火岁月里为苍生为民族请命的人的灵魂附体。他的声音略带沙哑,越发接近那个特定年代胸怀大义无惧生死者的本真。

  正式演出在晚七点半,此刻才六点多。我们——包括所有演职人员和我这样的工作人员都已用过盒饭。天色尚早,在等待演出的时段,我和穿着袍子抽着纸烟的宋先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我们说到袍子。首先说到他身上的袍子。他告诉我说是与他们有着长期租借关系的道具公司专为他本次演出量体裁衣订制,他穿起来觉得特别合身,款式、布料和针脚也特别让他满意。然后我们说到袍的功用、品行与文化,说到中国古代袍子之所以流行两千年,肯定是袍子和中国自然与文化的高度契合。它上下一体,衣长过膝,适合遮风御寒。它从领到袖到下摆都严严实实,正是含蓄、隐忍、崇礼、中庸的中国文化在服饰上的表达。它是美的,是适合入中国山水画的,想想如果中国山水画中的文人墨客,都是西装领带,或者T恤夹克,那会成何体统!它的退场,对于我们说不定是一次遗憾……

  宋先生发现了我对袍子耿耿于怀,突然说,这件袍子,你要不要试试——

  说话间,他就作势要脱给我。

  老实说我的确对他身上的袍子充满了觊觎,就像我对那个时代的志士充满了向往。可是我突然间感觉到了一股强大力量的逼迫。我知道这件袍子对于真正的袍子来说不过是个仿品。可是难道它仅仅是仿品吗?它经过宋先生的数次彩排,已经与原生态的关乎袍子的精神谱系接上了头。它虽然崭新,但它已经有了这个谱系里的袍子的魂魄与脾性。也就是说,它已经住进了灵魂。我配穿上这样一件袍子吗?——我是否准备好了,接纳这样一件袍子,随时准备成为这样一件袍子中的人?

  慌乱中,我冲宋先生摆了摆手。


 
首届“东坡杯”中华诗词创作大会征稿启事
《滁州日报》征稿启事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更多...

严文井

叶君健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