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118        发布时间:[2023-11-15]

  姜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四川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出版散文集《出门在外》、长篇小说《大手笔》《寻根》等,诗集《万物生长》获得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现供职于四川某报社。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望2023年盛夏的时候,除了东安湖上空大运会璀璨的烟花以外,一定还可以看到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文物特展的万千气象。

  这是一场需要提前很多天预约,然后现场需要排队很久才能入场的文物特展。开展50天,观展人数突破60万人次,观众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省外。

  自开展以来,全国的平面媒体和新媒体都在连篇累牍进行报道,从开展盛况,到观众反应;从专家解读,到策展人告白;从观展指南,到线上直播;从文物点击,到大咖讲座,可以说是不厌其详,360度无死角聚焦。受众们也非常享受媒体的信息服务,很多新媒体产品获得了高流量高点击率,甚至有些成为了10万+的爆款产品。

  这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文物特展,220件展品来自全国多家文博机构,90%以上都是珍贵文物,光国家一级文物就有70多件。国宝云集,重器林立,而在文物的形制和盛名之外,从表意叙事,到书法审美,再到价值观共识,一枚枚汉字串联起方寸之间的中华文明,构建起三四千年来不中断不漫漶、挺立如松坚贞似铁的中国精神。“一眼数千年,目睹即成长”,文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震撼,更是长久的精神濡养。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排队两小时,只为十秒钟,展厅里最大的爆款,无疑是赵孟頫临《兰亭序》。展厅空间有限,队伍蜿蜒,以N形或W形多处转折变向,给其他展柜展板观摩造成不便,好在观众都通情达理,前挪后移,绕过队伍,或者稍加思量,加入队伍。《兰亭序》的魔力在1600多年以后,依然腾芳飞誉,冠绝古今。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温煦的春色,像是精神的后花园,那里不光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更重要的是提供风雅范本、精神滋养。它集合了几乎所有汉字的荣光,造型之美、表意之美、抒情之美、书写之美、传习之美、盛世之美……历代文人无不奉之为绝世明珠,宝爱之、抢夺之、临摹之、赞誉之、神化之,甚至献身之。后世代代演绎的《兰亭序》传奇,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墨宝本身,甚至可以这样说,兰亭序之所以能够百世流芳,号以神品,除了其本身的内在魅力以外,恰恰在于其身后王公贵族及文人墨客青蓝以继接续演绎这部传奇。

  最有意思的是,以不堪的手段骗得了《兰亭序》真迹,唐太宗不仅自己奉若神明,手摩心追,还诏令当时书家遍临法帖以传其韵,最夸张的是,临终之际,他竟然请求太子将《兰亭序》真迹陪葬于自己的陵墓里,真是爱到了骨子里,死了都要爱。太子李治能说什么呢?老子将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了自己,自己难道连一幅字画都舍不得给威风凛凛的父皇吗?给。葬。《兰亭序》所谓真迹就此隐于尘烟。

  归结起来,关于王羲之身后的《兰亭序》,我个人的备忘录如下。一是唐太宗令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得真迹,从此“置之座侧,朝夕观览”。二是唐太宗令当朝书法家虞世南、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等都进行临摹,从而使私家收藏成为公共文化物品,一方面开阔了书家的视野,为时代书风提供了美学遵循。另一方面也让纸质孤品得以复制扩量;三是《兰亭序》陪葬唐太宗。四是后世政治家、书法家开始了临摹接力,前仆后继,似乎不临摹《兰亭序》他们就无法出道。《兰亭序》俨然既是历代书坛的拦路石,又是通行证。当然他们临摹的对象只能是唐太宗时期的各种摹本。五是临摹的作品因为书法家当时和其后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传世精品,成为后来人的临摹对象。六是南北朝时梁武帝下令集王羲之书法文字,编纂成为《千字文》,启蒙后世学子。七是历代摹习者,不管职位几品,政见如何,书体怎样,高下何如,每每均在孜孜矻矻的反复临摹中开悟人生道理、书法妙趣,并成就人生高峰。

  也许我们很难说这种摹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正是因为满是杀伐之气的万马千军别无去处,只能来到山阴道中,好了,相当于是一所正规军校,匪气去掉,铜臭气去掉,粗鲁血腥气去掉,信仰树立起来,站姿坐姿端正起来,人格健全起来。所以,山阴道上的习字人,不管字风流派,笔下自带兰蕙之香、弱德之美,在进入“我笔写我心”的真正的创作时,能够心有依傍,笔有出处,纸墨相激,心手两畅,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就像所有中国人都号称是龙的传人一样,大部分书法家都号称是右军传人,我想这不是一种自我标榜,而是一种自我确认: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诘问之下,林下气息就有了,中国式审美就成立了,开风尚起波涛的笔法就来了。

  这次我们见到的是赵孟頫的摹本,不是冯承素的摹本,还是有些遗憾。据说冯承素的摹本最精美,高保真地再现了王羲之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书法精髓,神形兼备,是为上品,历来都是临摹者的首选法帖。冯承素在书法史上名气并不太大,除了这个摹本,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多。也许他更类似一个工匠,一丝不苟,准确传神,有些类似今天的摄影,其价值就在于高度还原、超清写实。赵孟頫是元代卓有风标的大家,玻璃展柜里他的作品就那样安静地铺张开来。眼前是绝世美色,我想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好好欣赏一番,毕竟机会太过珍贵,但是,人流簇拥着我往前走,根本容不得丝毫驻足。完全来不及定睛细看,我已经被驱离了摹本展柜。有一个瞬间我十分恍惚:我真的看到了《兰亭序》吗?我真的看到了代代相陈、口口相传的精品《兰亭序》吗?稍一愣神,又有一种冲动,想再次加入排队长龙,只为再见一次心上之欢。

  我见到了什么?只记得纸本上字迹磊落,爽爽有神采,墨迹与红印夹杂,一枚枚汉字饱满成型,铺锦列绣,巧色交叠,各逞其妍。迷离之中,似见烟水芳草,浓阴匝地,雅士高人,曲水流觞,在永和九年(353年)的暮春里,黄莺深鸣,名士高诵。我见到了整饬之中的秩序,喧哗之中的静穆,会饮之中的低徊,欣然之中的惆怅。我看见王羲之微醺之下的一挥而就,我看见他在波澜微漾之下的泪流满面。我看见死生之局促、朝夕之流变、古今之转圜、爱与哀愁之聚散。物象万千,山高水长,纸短墨重,醉醒飘摇,我看见一个智者的哲思和困局、一个迷者的蹇滞与挣扎、一个饮者的迷离与顿悟、一个书家的欢快与沉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巨细之间已见出生入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死生之间标注古今气象。我相信,但凡是中国人,或者是对中国文化有基本了解的友邦人士,睹见《兰亭序》,一定会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原因无他,盖因其美其幻灭人之共情也。

  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兰亭序》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式优美的代言人?凭什么让书家弦歌不辍,代代续笔?凭什么让观者欣然有会、豁然有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兰亭序》把中国文字之美展现得无以复加,让原本就崇拜汉字的国人没有办法不五体投地。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说穿了,汉字的功能无非就是三个。一是表意叙事,字字组合而成词,字词组合而造句,字句组合而成文章,文章就是用来表达意思、叙事志史的。汉字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提供视觉审美,也就是从书法学意义上来讲,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上升到艺术形态的通用文字。日本、朝鲜等国文字也有“书法”之称,但他们都脱胎于汉字,是汉字的变异和“局域化”。跟西方的拼音文字完全不一样,汉字是音形意高度结合的一种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到秦国统一文字秦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无不是以其状形、会意的基本造型流通于世。书画同源,书者,如也,这就让汉字以艺术的形式飞动起来,成为一种可能。从甲骨文开始,历代汉字镌刻者筚路蓝缕,历代汉字书写者持恒不辍,书法艺术渐成方圆气象,臻至化境。我们现在所能欣赏到体现汉字书写之美的碑帖,洋洋大观,汗牛充栋,这当然是我们的福分,但是最大的福分恰恰是汉字的第三个功能,也就是精神凝结,或者说是价值观共识。几千年来,汉字体现出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无一不是与汉字凝聚的中国精神相互生发、相互成就的,这,才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中断不衰落、日日新又日新的本质原因。

  2023年7月7日,小暑节气,成都气温35摄氏度。原本在大学参加军训的女儿,利用因为气温过高暂缓军训的半天时间,坐地铁心急火燎地赶到成都博物馆,观看《汉字中国》特展。特展是要持续到9月份的,但是有一件展品会在一天后撤展,这就是女儿马不停蹄赶往成博观展的原因。

  这件展品,就是辛弃疾的行楷书《去国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也是著名豪放派词作家,与北宋苏轼齐名,合称“苏辛”。其词雄阔豪迈,诸多篇什进入了中小学课本,为人耳熟能详。“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短灯繁,长剑铁,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外敌入侵,南宋王朝偷安杭州,无意收复中原,辛弃疾满腔报国热情无以托付,在日复一日的蹉跎中,英雄早生白发,郁郁而终。

  《去国帖》是辛弃疾唯一存世的遗墨,为致友小札,仅10行110字,系其在江西提刑任上平定“茶寇”之后所书。大意是自从去年秋天离开京城,已是一年有余,现在又已经是冬天了,因为忙于平叛,疏于问候,神魂盼归。跟其他书法家留存于世的小札一样,这封信也写得极为率性,不修文辞,书写随意,甚至笔墨局促,不见豪放。说实话,这件作品与我们想象中的豪纵恣意有很大出入,但我在认真品读这件作品后(很幸运,特别瞩目此作品的人不是太多,故我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观看),还是被深深折服。《去国帖》看似拘谨,却笔笔合乎法度,筋骨劲道,我感觉辛弃疾是在刻意收敛笔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峥嵘之气确乎不在,但在笔法的敛藏收束之间,依然可见洪波涌起,剑气森森。想来大将军的胸中丘壑,到底是意难平的。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作品《岳阳楼记》展柜前人头攒动,我观展时,听见一个老师模样的人正在提问:“你们谁能把范仲淹的名句找出来?对,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喧嚷之中,若干个手指在展柜上方指点,可是老师似乎不大认可,毕竟草书难辨,学生们多半是在蒙猜。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传颂,其名句除了刚才那位老师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外,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篇末感叹句“咦,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等。当然,文章前面部分状写洞庭四时景致的文辞,也很是典雅蕴藉、节奏铿锵,读来一波三折、爽气西来。通常认为此篇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逸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精神。年少时在课堂上读到此篇,只感到文辞华美,意境壮阔,等到实地登临,已是鬓已星星白的中年,观洞庭豪水天来,水天一色,始悟天地博大,人生渺小,迫切地想抓到一点什么,证明生命曾经到场,小我也曾发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的范仲淹等人,学而优则仕,他们唯一的价值取向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为民,精忠报国。但是文人为官,多不如意,于是贬官盛行,举目可见。遭到贬黜的官员心中是有委屈的,但又没法跟皇帝讲道理,于是将行迹托付山水,在悠游与述志之中达成与朝廷的和解、与自我的和解。旷达豪迈如苏东坡,在反复遭贬和再三提掖的人生起伏中,留下了很多故作轻松的诗篇,但是骨子里面还是希望皇上明察秋毫,重用自己。苏东坡之所以为千古一人,不是因为他的胸襟大于常人,而是因为他善于劝慰自己,从而使自己珍惜每一个岗位,珍爱每一处的日常生活,努力发光发热,不像有些官员,一旦遭贬就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范仲淹此篇也有劝慰好友滕子京之意,只是写着写着,把气象写大了,把格局写大了,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用最轩快明了的句子写出来了。历代文人、历代官员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的心志情怀,不由自主地将文章中的名句涵咏默会,内化心中,反过来又指导自己的官宦人生或平民人生。中国文字的奇妙,往往就在于说出了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成为人人道路上的明灯。

  祝允明有高才,也想当官,却屡试不第,考到五十三岁,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后来只当了很小的官,他心中的不甘和委屈,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于是我们看到的这幅《岳阳楼记》,是用草书写就的。我始终认为,草书是书法最高级最优美的形态,草书是文字的舞蹈和线条的狂欢,草书是书家毕生功力的磅礴告白和激情写意,但是,对书法文本是有讲究的。比如《岳阳楼记》,不激不厉,风过微澜起,似乎更适合行书。但祝允明用了狂草。狂草该有的风樯阵马狂飙突进势如破竹果敢坚决,此篇都有了,书势恣意放纵,并没有受到文本本身的节奏拘囿。初看时我有些许遗憾,倒是在离开展柜之后心结释然。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高标、最纯粹的人生品质,读书而不能致仕,活着而不能报国,这就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是人生的最大苦闷和终极死穴。祝允明是没有办法化解的,唯有以狂草一抒胸臆。笔意连绵,波涛翻滚,庙堂高远,心事苍茫,一个落拓书生将对江山社稷的忠诚,写进了洞庭湖的万顷碧波之中。

  无独有偶。范仲淹还有一件作品也进入了展厅,为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册。狄梁公是唐代名臣狄仁杰,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宋仁宗年间,范仲淹横遭贬谪,蹀躞垂翼,十分苦闷,途中拜祭狄梁公祠,感其忠孝,写下了《唐狄梁公碑》。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同样敬服狄仁杰,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碑文,因此,此碑集合了“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三绝。黄庭坚,诗词大家、书法大家,北宋“苏黄米蔡”,位列第二。范仲淹致敬一代名相狄仁杰,表达了自己忠君爱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依然是借人言志,依然是家国情怀,依然是赤胆忠心。黄庭坚书范仲淹文,同样是致敬狄仁杰,也可以视为对范仲淹的同理共情,同气连声,铿锵呼应。“三绝”合璧,光照千秋,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代代相习、惺惺相惜的理想节操、家国情怀。

  古人做官,固然有光宗耀祖、养家糊口的现实考量,但这只是最低级的层级,终极追求还是学以致用,为国为民。这也是那么多的士大夫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原因。比如司马迁,身遭腐刑,蒙受奇耻而矢志不渝,潜心修史,至暗人生,生不如死而笑面古人、震烁后人,他是逆境中的奇葩、史书中的强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章之高峰,司马迁通过写史而名垂青史。

  再如文天祥。他是状元,文韬武略独步天下;他是忠臣,倾尽家财只为抗敌。以国为家,保家卫国,以家为国,国破家亡。身陷囹圄依然气冲霄汉,面对利诱我自秋霜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视死如归,映照的是整个民族的气节和豪情。

  我们看到,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最终拯救或者成全他们的,让他们在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的,一定是一个又一个的文字。

  再比如颜真卿——想到颜真卿,颜真卿的作品赫然出现在眼前,是《颜勤礼碑》拓本,顶天立地,皇皇大观,密密麻麻的文字如满天星斗,晃人眼目,惊心动魄。无论动用哪个词汇,都难以描述碑文的风骨。晚年颜真卿,以恭虔之心,敬书祖上的功勋,相对于早年作品的端庄肃穆、雍容正大,此碑结体更为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态势更加雄浑有力,英姿郁勃。睹见此碑,这是怎样的恩宠,怎样的幸运!

  颜真卿是我最敬重的书法家,或者说,是我最敬重的古代文化人。

  没有之一。

  安史之乱中,颜家满门忠烈,30余口家人喋血兵燹;77岁高龄,颜真卿以钦差大臣身份劝降叛军李希烈,险些被李希烈活活烧死,以刚毅之身演绎“赴汤蹈火”的本质意义。字如其人,颜字体楷模天下;人如其字,颜真卿华表丹青。

  他是书法家。历史上的书法家灿若星辰,他们各自以自家的笔墨趣味和性情铺陈,为历代市民生活和中国艺术史添增色彩。他上追“二王”,近学褚遂良、张旭,熔铸百家,自成一体,卓成大家,深受同时代文士官僚追捧。及至身后,哀荣加身,代代传颂,其人其字,更被赋予字如其人、正大光明的加持。临摹其字就是学习其人,点线追索即是正气修炼。他让后人在读书与做人方面找到了高度契合的道场——练习“颜体”。

  他是楷模。他以书法名世,尤擅楷体,开宗立派之举,后世以“颜体”名之。楷书大家代有高人,颜体迥异于诸公的是,他能在历朝历代,始终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正统身份,成为读书人的启蒙法帖,更为大多数人终身摩习。以其楷书为范模,是为楷模——而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楷模,指的是榜样、模范,特指以高尚的精神、英雄的壮举和卓越的功勋成就的高赡人生,值得普通人学习效仿。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楷模更适用于他,千秋凛冽,万众敬仰,他确确实实就是万世楷模。

  他以精金美玉的人品,成就了精金美玉的书法,换过来说也可以。他以正大光明的书法,成就了正大光明的人生。心性见诸事功,心性方为圆满,他把学与行高度契合,把修身治国平天下高度统一起来,完成了知行合一、心志书写与定危安邦之间的双向奔赴,完成了儒家文化濡养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人生最圆满的答卷。

  楷书萌生于秦汉,流行于魏晋,成熟于唐朝,是汉字字体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之后的又一种视觉造型,是最能体现汉字传承发展的庄重凝铸,也是最能体现大唐盛世中兴勃发的雍容字体。唐朝楷书大家众多,精品辈出,共同构筑起了书法史上的大唐华章。颜真卿不仅是楷书的杰出代表,更在中华文明史上风标独具——以一己之力,让楷书示范天下,让楷模九州共仰。

  法度森森劲弩筋节之中,一个“楷”字,标注出一个民族的体温和深情。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在不曾中断的汉字演进和文明进程中,在古今接续的伟大奔赴中,一个古老的民族,骎骎日上,生生不息。

  这是汉字的荣光,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荣光。


 
首届“东坡杯”中华诗词创作大会征稿启事
《滁州日报》征稿启事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更多...

严文井

叶君健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