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邹 经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72        发布时间:[2023-11-06]

  在南昌学习、生活了二十年后,一次偶然的出国汉语志愿教学,让罗颖彻底适应了独自生活。于是,以中文教育者的身份,她开始旅居欧洲;也因此,她的诗歌里常有这段异域生活留下的痕迹。曾在《星火》上读到过罗颖的一首诗《海豹》,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冰岛渔夫”。这首诗里有非常细致贴切的观察与想象,透露出诗人的耐心与才华。“渔夫”让人联想到通往桃花源的渔人。张文江先生曾写过一篇《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桃花源记〉阐释》,指出渔人与问津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渔人能够“忘路之远近”,舍一切功利计较。或许“冰岛渔夫”这个笔名也寄寓了这样的追求。除了笔名外,比如“波罗的海”“大地最北端的火车站”“两万秒的时差”“遥远南方的母亲”“躺在斯德哥尔摩的夜”等等,无一不是她旅居时的生活印记。

  罗颖的精神游历范围也很广,她一年能看近两百本书,整个人透露出非常文艺的气质。读到她的诗之后,我常常在想,她创作的原动力在哪里?在“文艺”的外表下,我发现了她异常紧张、丰富的内心,这也是她的作品没有流于肤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新诗的传统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作早期新诗的很多人也有旅居国外的经历,他们一一解决了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留学美国的胡适尝试用白话文写诗,提出“作诗如作文”的诗观,终于开辟出一个新的白话“文学殖民地”。之后,更年轻的一批诗人如留学日本的穆木天、留学法国的王独清等人,对胡适的诗观感到不满,甚至认为他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罪人。因为在胡适诗观的影响下,出现了类似“红的花,黄的花,多么好看啊”这样不伦不类的诗。

  年轻人的不满是有道理的。穆木天、王独清等人提出了“纯诗”的理念,就是希望区别于“作诗如作文”,强调诗歌本身的独立性,也即区别于散文和日常语言,以及日常语言所指涉的现实世界。总的来说,他们考虑的仍然是新诗自身发展的问题,为此,年轻诗人们开始下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于是王独清开始在自己的诗歌中使用法文词,出现了“咖啡馆”这样在当时的中国尚且陌生的意象——“我从café(法文,咖啡馆)中出来/身上添了/中酒的/疲乏”。留学法国的“诗怪”李金发则试图沟通中西诗歌,希望能融中国古典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为一体。这些可以说是时代赋予年轻诗人们的使命。

  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新诗形式上的问题——用白话文写作——已经解决了,诗歌的独立性也确立起来了。并且随着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咖啡馆”之类的意象已经能引起我们普遍共鸣了。

  新诗一直在发展。发展到一个程度之后,诗歌本身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开放性仿佛已唾手可得。后来的诗人不用再为这些问题困扰,那么剩下的问题恐怕就是诗人自身要如何在这片天地里施展拳脚。诗歌作为经验的产物,包括诗人的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我们期待的好的诗歌首先是真切的,也就是说,无论它的外在经验,还是内在经验都不虚假。从这一点上说,罗颖的诗歌是具有这一品质的。此处还需说明的是,虚假并不等于虚构。场景、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内在的真实是我们能体会到的。

  比如罗颖的《弃船》《寂静之声》《亲爱的佛子》《空即是色》中有一贯的内在声音,甚至可以说是诗人呈现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我们当下缺乏“共名”,处于“无名”(陈思和语)时代的诗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一次次叩问。“时势造英雄”,而当时代不再赋予诗人特殊使命,人直接面对的就是自身价值的追问——“只在头脑里捕鲸的渔夫”该何去何从?

  被“岸和水”“双重流放”的“弃船”,或者主动游离于“岸和水”,主动进入了“双重流放”的状态,既不靠向任何一条岸,同时又不再在深水中行驰,有点类似于“躺平”。此处“弃船”的意象扣住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或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生命内在经验。如萧红《沙粒》组诗中:“可厌的人群,/固然接近不得,/但可爱的人们又正在这可厌的人群之中;/若永远躲避着脏污,/则又永远得不到纯洁。”虽然在诗中萧红的语言是稚拙的,但是语言所指之物却与“弃船”的“双重流放”相通。这样一种焦灼的状态,一方面源于“如今无人要它再次出发”,因此少了外境的催促;另一方面源于“漂浮与抵达的欲望随吃水线一同模糊/于是存在变得模糊”。这一对“弃船”特点的敏锐捕捉与巧妙表达,使得整个主题更加深入,也探到了更为根本的存在之难题:“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这是鲁迅关于天堂与地狱的“双重流放”,何尝又不是在人间的彷徨。

  于是自我晾晒、自我搁浅,随之而来的是“对静止的恐惧”。罗颖在诗中作为一个分享者、思考者,她给出了自己的解救之道,即“现在我得和它一样缓慢 安宁/与地面足够贴近/只等待那些上岸的事物/就这样,保持清晰/直到四方的船被我干涸的抚慰填满”。“地面”如“港口”“父亲”一样给予我们安全感,然而这个解救之道留下了一个真诚的破绽——“干涸的抚慰”。既可以理解成抚慰填满了四周的船,因此干涸了;也可以理解成这抚慰本来就是干涸的。《红楼梦》中写黛玉“情情”(对有情之物有情),宝玉“情不情”(对无情之物也有情),而罗颖近乎在写一种“不情情”,即仿佛无情之物试图有情。这里的无情之物并非指无生命之物,而是指有生命之物的一种干涸状态。但是这里的有生命之物渴望给予,这就好像让贫女交出她的宝藏,让受伤的力士献出自己的额珠。

  实际上这个难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寂静之声》中,罗颖再次表达了“寂静”意味着什么——“吞没一切声响带来的苦涩/寂静在风,和云朵之中/包裹着世间原初与所有可能……”这寂静像格但斯克港口一样具有包容性。《格但斯克港口》写一个异乡女人的疲惫,并以这份心情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星期天,波罗的海疲倦”,“在它疲惫的叹息里/任何人都可以扣起帽子,拥吻/哭泣,或者守口如瓶”。但是好的诗人终究是具有出入自由的能力。结尾处:“船与天鹅正靠岸/除去风暴,合影和你/格但斯克港口要收留的还有很多。”特别是最后一笔收尾,整个意境阔大了很多。“格但斯克港口”的收留容纳,是作者跳出小我之后看到的一种属于大地的“厚德载物”。这是根深蒂固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也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

  但相较格但斯克港口,“吞没一切”“包裹所有”的“寂静”是同时具有诱惑力,又让诗人感到恐惧的,因为“你知道,如果不是现在离去/寂静就会以它绝对的安全/要你弃绝语言(如弃绝疑惑与危险)/就此留下”。为什么说寂静是“绝对的安全”,而语言则有可能是“疑惑与危险”,或至少指涉这么一个“疑惑与危险”的对象?这里触及甚深的“空”与“有”之辨。

  在罗颖的这组诗中,有两次提到了“语言”。除了《格但斯克港口》,还有一次是在《弃船》中,她写道:“它会忘记所有路过的水/水是它的日子(就像词语是我的)……”这两首诗共同体现出对弃绝、忘记语言,对寂静、静止的恐惧。而船与火车作为“渡”(古汉语中,“渡”与“度”相通)的工具,成为这两首诗中的重要意象。罗颖对语言和诗歌抱有信念,这是她看见此刻的方式,也是她信赖的方式。借助语言和诗歌,诗人想表达的是她观察到的生活、所处的时间,是她的个人经验,带有含混的美和存在。

  研学期间,罗颖在文史哲图书馆里拜读了宗教与哲学书籍。于是,在罗颖的诗中出现《亲爱的佛子》《空即是色》这样的作品,一点也不意外。这里有一种暗合,就是问题意识的暗合。

  寂静仿佛要吞噬语言,而语言也是我的日子。佛法中的确存在类似这样的命题,如“言说法空,离言法有”。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叶少勇先生曾经讲过《龙树之空观》,应是学者里把这个问题讲得较为清楚的。他花了十几年钻研,就是想弄明白这个命题,而它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阐释“我”应如何存在。《亲爱的佛子》中也体现出这样一种冲动。

  诗人前面一系列对“你”的描述,最后写道“你在不可及处/而你,你是我”,就将这种冲动暴露无遗了。其实“佛子”也好,“无名艺术家”也好,都只是一些外在的身份。这个冲动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于生存、生活层面之上的,对生命品质,即对“我”该如何存在的追求。而世人往往被困在这些夹层中,彼此感到孤独,拥有的只是一颗“薄如蝉翼的慧心”,还有“浑身习性”。或许诗人的现阶段,是强调“空即是色”的阶段,但她也知道“色”与“空”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这个哲学上的难题仍有待无数的白昼去修补,如《黎明》诗中所述。

  罗颖所关心的问题是真切的,并不是凌空蹈虚的。她的内在有多大张力,她对外界的关注就有多大意义。《愿大海——》中体现出她的人文关怀是深入骨髓的,且细致熨帖、包罗万象、含蓄深沉。“我想,我应该挽起你们遥远的手”,“每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对彼此问好了/我也一样/对着马匹,乌鸦,裹着樱花的风/说着问候和赞美的话”,“还有,一些无法脱口的祈愿/以和平为名/如若危难,愿大海——/大海庇护你们”。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首届“东坡杯”中华诗词创作大会征稿启事
《滁州日报》征稿启事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更多...

严文井

叶君健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