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汪涌豪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61        发布时间:[2023-11-08]

  在上海乃至中国摄影界,丁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长达42年的摄影经历,尤其后20年围绕玄奘之路和龟兹壁画展开的成序列专题拍摄,为他在圈外乃至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寻绎他一路走来的踪迹,如此充满戏剧性,简直可称传奇,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他自己渐上年纪,也少向人提及。这里,我们且将叙述的重点,聚焦在上述这两个他念兹在兹的专题上。

  追寻玄奘之路的当代行者

  拍摄玄奘之路是因国学大师冯其庸的建议。冯先生学问博洽,持一种大国学的理念,钟情西域二十余年。为此,他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两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绕塔里木盆地整整走过一圈,长期致力于探考玄奘取经之路,尤留意于西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多重影响。有感于19世纪西方殖民开发潮后新起的东方学,及对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研究的蔚兴,如克拉珀罗斯《玄奘在中亚与印度的旅行》与儒莲《慈恩传》之成为学人绕不过的经典,而国人在这方面所得有限,他有一种不能坐视的冲动,以至晚年奔波道途,不惜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上。某次,他听说有个后生去过新疆无数次,足迹遍及自己没到的地方,大感惊讶。共同的西域情结让他们一见如故,很快结成忘年交,这可用他所作的《八声甘州》词为证。其中“有良朋、危途险峰,历巉岩,犹似御轻驺。终尽把,山川灵秀,珊瑚网收”之句,道尽了他对这个后生的期许。

  2005年秋,因冯老介绍,背着几十斤器材,丁和随央视从库尔勒出发,经米兰、罗布泊、楼兰,入玉门关到敦煌,开始了玄奘东归古道的追索之旅。在冯老及原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长王炳华等专家指导下,他一路拍摄历史古迹和佛教文化遗存,楼兰遗址高耸的佛塔,发现《李柏文书》的著名的三间房,以及反映其时丝绸贸易盛况的简牍,令他眼界大开。待考察完成,所有人回去休整了,他独自回到民丰,再赴尼雅、热瓦克、安迪尔等地拍摄,两个月后才回到上海。隔一个月,又去了新疆,并在吐鲁番拍到了雪压交河的奇景。

  2006年秋,他再一次随央视摄制组从西安出发,由新疆出境,沿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经开伯尔山口进入巴基斯坦,到达玄奘取经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遗址。次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季羡林、饶宗颐、任继愈任学术顾问,冯其庸、王尧、王炳华、王邦维、荣新江、沈卫荣、孙家洲、张庆善为学术委员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编发了统发稿,央视新闻也有播报,逾百家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跟进。为了完美呈现这个集5年心力、15次探访成果的文化摄影展,他以20平方米的大尺幅壁画与直径8米的仿印度达麦克佛塔主打,在光影声一体中模拟西域实景,真的在展厅中辟出了一条时光隧道,将观者带回遥远的历史现场。

  此展开了首都博物馆个人影展的先河。或许因展览蕴含的历史文化确实厚重,次年上海市文联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合作,在乌鲁木齐国际博览中心再次推出此展。这次展区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分西行、域外和东归三部分,更特别制作了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展厅,完整地呈现了玄奘西行的故事与西域的历史。自治区文联原党组书记刘宾看后感慨:古代中国有三条著名的路线,除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之路外,就是玄奘之路了。前两者说的人多,后者的则明显少了。丁和的追踪式的记录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壮阔的山川和古老的文明,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人们对西天取经的种种误读,还原了玄奘作为坚毅的求道者的本相。而这对弘扬一种为求真理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做龟兹壁画的忠实护法

  丁和对龟兹石窟壁画的系统拍摄,几乎与此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汉北道诸国与唐安西四镇之一。居人原属印欧种,后渐趋回鹘化。以库车为中心,古龟兹国极盛时辖境广大,经济发达。自公元3世纪起的七八个世纪里,因缘佛教的兴盛,早于莫高窟就开凿了众多的石窟,其中一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最是绚烂,赵朴初指其将佛教教义与美术结合在一起,佛像表法,佛教教义的真谛体现在建筑、雕塑与壁画中,其所特有的表法属性,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神秘与深邃,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宗教学价值。至受中、印、波斯和希腊文化的交汇影响,由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构成的壁画普遍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石青、石绿和白色基调上提点以朱、赭两色的鲜妍明丽,格调雍容,不仅与敦煌壁画异趣,即与邻近高昌、于阗的壁画也不相同,更极富审美价值。只是因为地处戈壁溪谷,人迹罕至,故知者不多。

  丁和后来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些壁画的系统拍摄上了,包括分门类整理和撰写拍摄手记。其间,他无数次往返实地,经常一待就是一个月。鉴于许多精彩壁画已流失海外,因饶宗颐先生提点、新疆师范大学朱玉麒教授引荐,他自费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寻访遗踪。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加库房,总共藏有龟兹壁画数百幅、近500多平方米。整整两天,他不遑饮食,将之悉数收入相机。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为整理这些图片,又往来京沪港三地,向季羡林、饶宗颐、冯其庸先生求教,时不时地,还飞赴洞窟实地补拍重拍,俾一一确定其位置、整理并归整出系统。至于后期技术处理更是一丝不苟。

  “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和紧迫感,面对濒危的西域文化,真怕此生无法拍完。”他感叹道。但饶是如此,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通过尽可能翔实的考证,找到壁画的源出及其洞窟位置。这项工作的难度相当大。盖因历史上的辟佛运动和近代西人的疯狂盗割,壁画的存世面貌已受很大破坏,以致到20世纪初,洞窟尚无系统的编号,抢得先手的德国人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记录。那些切割运回再复原的,更难免混拼、错拼。凡此,都需要他重加审视,据实调整。至于壁画远离原生环境,因光照与干湿度变化致原色改变,更需要作必要的校准还原。过程中,他殊感生命的有限和个人力量的渺小,但一种对文化的执着,让他抱定要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决心,最后真的将流失海外的壁画“复原”回归到它的“母体”。

  这些珍贵的图片和相关史料结集成《德藏新疆壁画》一书,已经出版,饶宗颐先生亲为题名。书中每一幅画的色彩都被调试成最接近窟存壁画的原色,并出处与位置也得到了详略不等的说明。丁和视这样的工作为自己学习西域历史和文化的记录。书出后一年,应中华艺术宫邀请,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和新疆文物局会同上海市摄协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期间,他联络了北大、复旦的相关专家,为观众开出一系列讲座,带动了上海的龟兹文化热,而他自己也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了莫大的幸福。以这样的热情和这样持久的努力,前年,他又策划壁画的异地推广,促成了云冈研究院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合作,在大同云冈美术馆再度推出此展,实现了石窟造像与龟兹壁画的对话。

  古老文明的隔代知音

  都说人无癖好,难有性情;人不坚持,难称勇毅。受玄奘精神的激励,生命中最好的年纪,丁和都献给了新疆,以致他的行历与大多数人不同:一般人到新疆,追看的是雪山、湿地、花海、峡谷,是三山夹两盆之间的木垒胡杨林和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的风光;他的镜头永远只记录高昌、交河、古龟兹国的昭怙厘大寺和细君远托的乌孙国,还有冯先生每次经过卡拉库里湖都会抬头仰望的慕士塔格峰。当然,还有玄奘多次提到的徙多河,由其东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再踅过公主堡,循迹尼雅遗址和瓦罕通道,指向的从来是遥远的缚喝国与健驮逻。他去中亚五国及印度的惊险程度是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撷取的从来不是眼前的好景,只是行将逝去的文明。想到迄今为止,真正走过玄奘取经全程的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于西域壁画摄影更是第一人无疑,且他的这种记录不仅是艺术,还可用为专家研究之助,人们唯有赞叹!若再想到清末以来,在历代边疆及域外地理研究中作出过开创性贡献的人也姓丁,即浙江仁和人丁谦,则生长在江南的丁和与他相视莫逆,正可引为隔代的知音!

  今天,丁和的作品已被上海美术馆收藏,并永久展陈在柏林的洪堡论坛,他本人也被礼聘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以《丝路颂》命名的文化摄影特展又隆重开幕了。整整42年,赴疆逾40次,以8×10的大画幅相机聚焦这片土地,积得胶片上千张,出版《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记》《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专书多部,丁和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起点,并至今仍在向人输出有学术梳理做基础的高质量的影像,这是丁和的定力,也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回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入行不久的他就在首届“海鸥杯”全国摄影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以后三次入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藏风》个人展时也不过30岁。再以后,挟经商成功,他立志要拍一部《壮美中国》摄影集,是冯老说的要多读书、用史家的眼睛为历史记录下有文化价值而非表面漂亮的东西,才使他如醍醐灌顶,从此再未停息在行走中咀嚼文化、品味历史,他的人生态度因此变得豁达,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摄影就这样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他还会继续拍,不仅要拍国内的,还要去美、日、俄,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域壁画带回家。他坚持认为好的文化需要有忠实深入的记录,然后是传播,重要的是传承。在他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饶宗颐先生亲书的条幅“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他视为座右铭,并常以此警醒自己虽身居繁华,也要静得下心。近年来,融合了历史、宗教、哲学、考古、建筑、语言和文学等多学科的玄奘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由俄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大唐三藏卦本》和《观世音菩萨造念诵卦本》录文与汉译表明,早在西夏时,玄奘就已被神化为保佑民众的偶像,成为流行信仰;学者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也已经能准确复原其行迹,并对相关学术史作出更详细深入的梳理。至于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艺术史研究更多聚焦石窟艺术,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成果,对此丁和都有关注。当此“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之时,古老的华夏文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古丝绸之路研究平添了新的活力。诚如已故龟兹学专家、前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霍旭初所说,丁和称得上是生逢其时。我们因此期待他的未来,期待他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首届“东坡杯”中华诗词创作大会征稿启事
《滁州日报》征稿启事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更多...

严文井

叶君健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