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景迈茶山小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陈应松  时间: 2023-10-24

  通往茶山的路,小方石铺就,汽车被硌得左冲右跳,犹如颠簸在大海上,如此坎坷的盘山公路,还是第一次体验。问缘由,说是因为怕沥青铺路对古茶质量造成影响。但这一定是一条通往深山和高山的路,在公路上盘旋了许久,云雾升了起来,夕阳变得巨大,晚霞浩浩荡荡,洒满了景迈群山。海拔在升高,云雾漫上道路和村庄,四围群山齿齿,壮阔无边。我们继续往前开,终于在一个极深邃、僻野的地方下车。啊,这就是有两万八千亩古茶树的景迈茶山中心。

  终于得见这漫山满岭的古茶树,树龄有两千七百年的古茶树,也有几百年的古茶树,但都是古的,古代,古老,但不古稀,因为太多。要说说两千七百年前,这是东周的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刀枪剑戟叮当,逐鹿中原,血流成河。可是,在滇南的一隅,有一群人,与世无争,种着茶树,品着有兰花味道的普洱,过着他们慢吞吞的生活,享受着与天地和谐相处的日子。

  古茶树并不是很高大,因为要采摘,所以都只有三五米高,直径也不粗,茶树长得很慢。是否经过人工的矮化,不得而知,但因为生长在高山云雾深处,这些茶树不事张扬,沧桑内敛,树干遒劲,虬枝如龙,造型山重水复,如人工培育的盆景,叶片青绿。上面寄生了许多苔藓、石斛等附生物,特别多的是一种俗称“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在普洱,或者喝普洱的茶客,“螃蟹脚”也是他们的一爱。常见他们将“螃蟹脚”与普洱生茶拼配在一起冲泡品饮,别有一番滋味。此物形似螃蟹的脚爪,这东西还有枫香槲寄生、枫树寄生、桐树寄生、赤柯寄生等。但景迈茶山上的螃蟹脚最好,而且专指景迈茶山上的寄生物,只寄生于树龄较古老的茶树上,也被统称为螃蟹脚普洱茶,其形卷曲伸展,细分出若干节,似扁杆灯芯草,闻之有浓烈的菌藻味和茶香味,这便是《本草纲目》所言的“形如蚱蜢脚者佳”的螃蟹脚。此物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有消炎祛痰、清热利尿等功效,是景迈山古茶之外另一大产品。

  我摘了几个古茶树的茶芽放在嘴里嚼,有一股老清香味,有点涩,介于苦和甜之间,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几乎是甜的,味道很古朴。那天在傣族村寨的晚餐喝了景迈古茶,确实苦后带点甜的余味和兰花的香味。这么说吧,有兰香的茶,就是景迈茶山的古树茶,茶汤可泡二十泡,浓郁持久,清凉旷达,回味悠长,有野山茶的气韵魂魄萦绕杯沿,久久不能散去。

  不知有没有叫“野韵”的景迈茶,我认为,野韵是这里茶叶的独特韵味。野山之茶,高香喷薄,正是山野深林的神韵。这里的古茶树,造型古典,是它的意境影响了中国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这些茶树上的叶片,最终飘向了小桥流水的庭院,飘向了文人雅士的案头,飘向了仙风道骨的生活。中国文化典雅神秘的一面,有这片茶林的贡献,中国人味觉的形成,也可能与这片茶树有关。

  景迈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千年古茶树的面积堪称茶山之最。这里产有一种茶叫“景藤腊告”,傣语就是千年古茶的意思。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也有中小叶种,混生在这一片大山之中。景迈茶山是茶树生长的圣地、茶人心中的圣山。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确认景迈茶山为“世界茶源”。它还被称为“古茶园的自然博物馆”“东方的普罗旺斯”。

  在景迈茶山,有布朗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布朗族是云南三大原始族群之一的“百濮”,也称其为“濮人”,与德昂族、佤族有族属渊源关系。

  因为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史,布朗人掌握了多种茶叶品种的制作:“腊告”(干绿茶),“腊拉”(大粗叶茶),“腊贺”(糯米香茶),“腊各信”(小雀嘴尖茶),“腊广”(圆形的紧压茶),也就是后来誉满天下的普洱茶。这些茶都是难得的精品,在景迈古茶园,在翁基村,随时可以喝得到。

  布朗族与哈尼族一样,自然崇拜,信万物有灵,当地每家每户都崇拜茶魂树。尤其布朗族将“一叶两芽”茶抽象成符号作为一种图腾,应用于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上,突出了对茶的感激与敬畏之情。

  景迈山莽莽苍苍的古茶林,也有一些其他古树,我进入茶林,抬头看到高大的、雍容华贵的、有神秘感的另一种树,他们告诉我,叫栘依果树,结满了果实,但据说果硬难嚼,酸涩难咽。布朗族人一般会加入盐、辣椒、白糖等腌制凉拌后吃,舂碎,拌以各种调料吃。还有一种长尾单室茱萸,也是高古乔木,挺拔英俊,郁郁苍苍。

  古茶林内有茶树三百多万株,在这片云海之上,布朗族、傣族,还有哈尼族和佤族,守着这几万亩古茶树,生存得那么优美,并保持着各自浓郁神秘的民俗风情,让文化和族群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

  我徜徉在这片阒静如远古的茶林里,地衣湿滑,植物葳蕤,有大树被时间掏空了树干,树洞里深不可测,应该有野兽光顾过。在这里,在人类与自然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景迈茶山真正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资源,活在自然里,活在古茶林中,让那些祖先栽种的茶树成为他们永远兴旺的源泉,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和生态智慧。

  在景迈茶山,我学到了一些知识。古茶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层次丰富,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和草本层。上层有构树、菩提树、桤木、西南木荷、红椿、乌墨、云南石梓、翠柏、腊肠树;中层有白花羊蹄甲、中国山樱花、楠木、苦竹、翠叶金合欢、龙须藤、芭蕉、大果榕、云南桗栘、漆树、番石榴、普洱茶、鸟舌兰、骨碎补、大叶梅、石斛、扁枝槲寄生;下层则有薤白、草、辣椒、薄荷、宽叶韭、烟草、密蒙花、蕺菜、水芹、灰肉红菇、干巴菌、奶浆菌。

  我必须赶在天黑前到达千年古寨翁基村。我们在夕烟腾起的时刻进入了这个中国干栏式建筑仅存的传统布朗族村寨。这个村寨被云海托着,在傍晚的炊烟里沉醉。古木成群,房舍特别,好像进入了一个与当下生活无关的世界。没有一栋水泥建筑,看不到一丝喧嚣,停车场的许多汽车才让我们回到现实。看车的牌照,都是从各地各省来这儿避暑的客人和爱好自驾游的潇洒人群。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甚至长期生活在此。村寨在一个山坳间,村子的上方是一座佛寺,旁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柏,这种柏就叫翁基古柏。有几个巨大的树干,高达二十余米,胸径三米多,根部径围至少十一米,已有两千五百八十寿岁。何人所植不知,但出生在春秋时期是一定的,一棵树为什么伟大成神?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么久远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

  在这个村寨寺庙的高处,可以看到翁基村的全貌和下面的山谷,那儿还有几个寨子如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这些布朗族村寨,陡峭黑挂瓦下的干栏式建筑笼罩在古老的茶香中,深偎在古茶林里。

  这里的云海非常神奇,在山谷中,平静如摊晒的棉花,如堆砌的冰块,盘桓在寨子的旁边,流连不去。

  进入石头铺道的寨子,干栏式建筑的楼下是敞开的,楼上也是敞开的。楼下是养猪、养殖鸡和安放杂物的地方,现在是放摩托车和拖拉机的地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屋檐下,有燕子窝,有蜂箱,有花钵,有芭蕉丛,有废弃的碓窝,有狗,有鸡,有红色的消防栓,穿着布朗服装的男女在村里来往。女人头上包着彩色的头帕,穿着绿色的裙子,斜背着手工编织的包,趿着拖鞋,皮肤较黑。更多的房子成了民宿,有更为时尚的装修和布置,布朗族的民族元素被扩大放在民宿的门口,比如布朗族的大葫芦一排排挂在干栏上。

  寨子中心的一个建筑前是族人们祭祀的祭台,石头垒砌的台子上插着高大的竹子,挑着白幡。

  翁基,布朗语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虽然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这个地方时,卜过卦,但这地方本来就太好,如今又遇到乡村振兴时期,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古村寨的投入,村寨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群、古老的布朗族文化、古老的茶文化”五古一体,有着深深吸引外界的魅力,其布朗族传统建筑、传统制茶工艺、民居体验馆、民族节日,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而且结合得那么好,保存得那么好。

  在翁基村的家家户户木屋檐口顶部的翘角处,都能看到完全一样的三叉形茶叶图案,这是翁基村的图腾。寨子里每年都会举行祭茶祖活动,村民也保留着近乎原始的布朗族烤茶传统。茶是大自然给布朗族的馈赠,也是村民自然崇拜的对象。

  布朗族是茶的民族,翁基人世代与茶树为伴,与密林草木为生命的依托,是茶养育了他们,水攻、火烤、陶煨、竹酿,在生活的幸福美满处,被茶香环绕着梦境。如今,翁基古寨的茶叶名满天下,加上这里的名气,更多的人来到景迈茶山,布朗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古茶树,不仅是布朗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他们美好生活永远的摇钱树。

  (陈应松,著名作家,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全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小说选刊》小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