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那些走进教室的女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潘向黎  时间: 2023-10-09

  碧海,蓝天,色彩浓郁的建筑,凤凰花、三角梅在摇曳。

  八月,厦门的阳光真是耀眼,海风也不能吹尽暑热,但我依然来到厦门。这次来不为看景,不是度假,只是为了一个名字:陈嘉庚。

  陈嘉庚,这是一个我从小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和如诗如画的厦门大学、气势恢宏的集美学村联系在一起。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他已经抱持了足够的尊敬,直到我这一次来到厦门,我才觉得,我还欠他一份深深的感激。

  陈嘉庚。让人赞叹的不仅是他的仁厚、诚毅、无私、无我,还有他的大局观。在陈嘉庚纪念馆,我看到他和汪精卫等人的合影,原来他们相识于辛亥革命时期,私谊甚厚。但是,当抗战期间汪精卫对侵略者“议和”时,陈嘉庚几次致电汪精卫,先是质问,后是苦心规劝:“今日国难愈深,民气愈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继续抗战,终必胜利。中途妥协,实等自杀!”可惜无果。1938年10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开幕,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电报提交了自己的提案,其中说:“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大节面前,道不同不相为谋,陈嘉庚愤然与汪精卫割席断交,以大义警醒社会,呼吁同胞一起抗战。读完这个被邹韬奋称作“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提案”,仰望陈嘉庚稳健清劲的手书时,我的视线模糊了。谢谢您,嘉庚先生!

  于是我明白了,他倾尽财产办教育,也不仅是出于对故土的感情、慈悲的胸怀,同样出于他过人的大局观。他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真是高屋建瓴,真是振聋发聩。

  都知道陈嘉庚为了教育倾尽了一生财富和心力,但他也是女子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这一点我却是这一次才知道的。听着专家的介绍,我惊讶地发现,在一百年前,陈嘉庚就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的时代偏见,创办女子小学和女子师范。“居今时世,非但男儿当受教育,女子亦当受教育。在浅识之人,多云女子受教育乃为他姓造福,而不知其未嫁之前,能教其弟侄,既嫁之后更能顾爱父母家以及造成女子自身之幸福也。”——陈嘉庚的先见之明,超越了他的时代。

  都说陈嘉庚为了教育挣钱难、筹钱难,殊不知他花钱更难。你以为创办了学校,让人免费上学,大家就纷纷送孩子来上学了?错了,当时的很多人并不愿意让女孩子来上学。

  那是1916年,对长期受封建思想禁锢的集美乡亲来说,女子上学本来就是海外奇谈,加上集美人主要以讨海为生,女孩子可以在家剖海蛎、做杂事,多少可以挣一点钱贴补家用,如果她们上学,这些事谁来做?不是影响家庭收入吗?所以绝对免谈。为了让女孩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陈嘉庚委派胞弟陈敬贤携其夫人王碧莲深入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地动员。作动员有多难?他们经常要自己带一把凳子上门,因为主人并不会请他们坐下,而他们要苦口婆心开导很久……为了让一个女孩子上学,有时候,竟然要说服三代人。

  为了鼓励女孩子上学,陈嘉庚决定给每个女孩每月补助两元,局面就此打开。花钱请人来读书,这在私人创办的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冯玉祥曾在陈嘉庚七十岁时题词以贺:“海外奋斗,国内树人。热心抗战,愤敌忘身。出钱出力,敝舌焦唇。慷慨行义,为国为民。”评价全面,而且生动传神,不乏画面感。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集美女子两等小学校”,让女童接受现代教育。为了进一步提倡女子上学,陈嘉庚决定在集美学校设立女子师范部,招收女子师范讲习科和预科,首期100名学生。1921年2月,集美学校女子师范开学,辖女子小学。女子师范学生的待遇与男子师范一样。陈嘉庚还开办“妇女夜学”,招收15岁到50岁的女性,教授文化知识。

  因为曾到福建的山里采风,我知道在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村里,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有不少女孩子没有上学的机会,她们的哥哥、弟弟被父母送进学校,后来成了教授、医生、科研人员,而她们同样天资聪颖却没有机会上学,从而失去了经由教育开启的无限人生可能。当我听了那些活生生的例子,作为女性,我的感触格外沉重。正因为有这样的对照,当我在集美学村,遥想一百年前,那些走进了教室的女童和女性,我看到了她们眼中的光亮,我知道,在她们眼前,一个新的天地打开了。因为陈嘉庚,她们的命运,改变了。

  陈嘉庚,很多人说他是“圣人”,对他在集美开创的女童和妇女教育,我也很想赞一句“伟大”,但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闻一多评唐诗《春江花月夜》语)我只敢说一句最朴素的话:谢谢您,嘉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