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突破自我,回应时代,报告文学如何做到新、快、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郑周明  时间: 2023-10-08

  站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创办30周年的时间点上,如何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回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当下报告文学作家思考与实践的方向。

  作为报告文学界领军作家之一的何建明,始终密切关注时代动向,详细记录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入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创作现象。其中,《国家行动》《我的天堂》《诗在远方》《奠基者》和《忠诚与背叛》,分别获得第9届、第11届、第12届和第16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近期这五部作品合集成《何建明“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

  在近日由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主办的“为什么我们要去真情地书写自己亲爱的祖国——何建明‘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分享会”上,何建明表示,青年时期受作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开始投身文学创作,在报告文学领域里,他回望自己经历了从“不能不写”,到“必须去写”,再到“越写越该写”的过程,这也是他给外界留下作品高产印象的原因所在。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一线采访经历,鼓励报告文学界的新人作者,要深入时代现场,勇于突破超越前辈。

  今年七月,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颁给何建明、李炳银、黄传会三位作家,当时何建明因身体抱恙缺席颁奖仪式。在分享会上,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陆甦颖与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何志明共同将证书与奖杯送到何建明手上,感谢他为报告文学创作以及参与推动高校创意写作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授奖词评价道:“在四十多年漫长的创作历程中,他以作家的责任担当,以劳动者的拼搏精神,不忘文学的初心,扛起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创作了六十多部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得到社会高度的评价……在摆脱贫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主题方面,体现了作家思想的创新突破,并通过倡导和践行‘国家叙述’使他的创作站到了时代思想的高地,生动表现了时代精神。”

  四十多年的创作,何建明的作品体现了报告文学如何以新、快、准直击时代热点、回应时代精神。1988年的《落泪是金》第一次把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带到读者面前,引发了教育大讨论,2004年的《永远的红树林》关注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那山,那水》写浙江安吉,对“两山理论”作出生动阐释,《浦东史诗》则聚焦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尝试进行初步的总结与思考。今年六月、七月,何建明连续推出新作《我心飞扬》《石榴花开》,《我心飞扬》以我国芯片制造业的生力军“华虹”为窗口,揭示中国芯片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与破局之路;《石榴花开》则深入新疆塔城地区,挖掘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希望向世界展现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善良的人们。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看来,何建明的作品还有另外三个特点,“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诗在远方》是写福建闽宁与宁夏西海固结对协作脱贫的事迹,体现了站位高的特点;《我的天堂》写的是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体现的是故事性强的特点;以《红岩》人物为原型的《忠诚与背叛》等作品则体现了作者情感真挚的特点。“报告文学作家要准确、及时地抓住好题材,需要对社会发展有总体把握和长期关注,对人们精神状态、普遍心理有准确把脉,还需要锲而不舍、不畏困难的采访决心和能力。这些都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何建明不仅继续开拓自己的创作题材,关注时代动向,也介入到高校教育事业之中,将报告文学的求真求变精神与创意写作结合起来,促动了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的诞生和发展,今年,他又领衔创建了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如今这些平台正在持续性地发挥影响力,是推动中国创意写作学科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

  分享会上,丛子钰、龙其林、陆丽霞、谭旭东、许道军、吕永林、汪雨萌、谢尚发、肖水等来自沪上多所高校的青年评论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