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肖飞:凝固与传承的乔家大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3-09-18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为古建筑爱好者的我,在我看来,建筑不仅是 “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文化。特别是那些成百上千年的古建筑,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兴盛与辉煌,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去山西旅游,位于晋中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虽然是时间只有两百多年的近代建筑物,但的确是值得一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两部影视作品,更让乔家大院一时声名鹊起,名扬海外,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以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蜚声天下。整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乔家大院将建筑、历史、文化、文物诸多因素融为一体,让我们见识到清代大家族气势恢宏的宅院,也领略到了浓郁的晋商文化氛围(晋商文化以诚信、务实、开拓、创新为核心价值观),更能感受到晋商精神的卓越魅力。

  那年初秋,我们慕名来到乔家大院,站在高处俯瞰乔家大院,发现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布局,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总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是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表现了传统民俗中刚柔并济的审美观。建筑风格古朴雅致,是传统儒家礼乐传家伦理观的继承与发扬。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与各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乔家大院所处的地方属干燥少雨的黄土高原,树木较少,自然环境远没有南方好,无法建成江南园林式的建筑群。但聪明的设计者与建筑师们能汇聚明清古建筑之精华,在大门两旁凸出的特殊设计,使建筑物成为这里的地标象征。若置身此处,恍如走进了清朝时期的风貌与民生,而院内各类门楼、庭院、花廊、石阶,散发出朴实虔诚的庄园氛围。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斗拱、花窗、画梁等,都是乔家大院精美建筑的点睛之笔。这些装饰让整个建筑更显庄重神韵,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乔家大院里的砖雕格外亮眼。给人一种宁静平稳又生动传神的感受。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变化无穷,让世人穿越时空隧道,“看”到这里发生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这些在青砖上雕出的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等特点。代表作为乔家大院复盛城那幅“富贵牡丹”砖雕图,刻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牡丹花开绚烂,真实生动,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积极向上、朝气勃发的生命力。

  走进乔家大院,仿佛走进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当那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屋檐上的走兽的时候,钟鸣鼎食,文采锦绣的豪门里,那些曾经的欢笑与眼泪,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辉煌与没落……似乎在这座雕梁画栋、曲榭回廊的大院中向我默默地诉说着什么。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一条条通道和台阶,将乔家大院所有平房屋顶连成了一个高悬的空间,在这里夏天可以纳凉,冬日里可以晒太阳。乔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筑,是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的旧居、晋商文化主要传承地之一,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筑。

  我站在乔家大院正门处,久久地凝视着正门上方的“古风”二字,这二字笔力雄健,淳朴浑厚,与对联相映成辉,门楼顶部悬挂着山西巡府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牌匾“福种琅娠”,这是乔家大院内保存最有价值的四块牌匾之一。乔家还有两块类似的珍贵匾额:一块是李鸿章亲笔题写的“仁周义博”;另一块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亲书的“丹枫阁”,显示了王公重臣和文人墨客对乔家的钦佩与重视。大院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供台”最能体现中华家族文化观念,作为中国人为仙逝的祖先修缮的灵魂安息之地,在每个国人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祈求先祖庇护家族、保佑子孙、希望氏族长存,也许乔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兴盛两百多年,也与乔家人对于“供台”的无上尊重密不可分吧。

  两位晚清名臣的墨宝,在乔家对视了上百年,这是乔家大院的一大看点。走进乔家大院,首先带来视觉冲击的,就是“在中堂”宅院东门前那块著名的百寿图照壁。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象征百种含义。百寿图两旁,配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额题“履和”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所写。“履和”二字,是从“端详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养太和”一句中意化出来的,体现了乔家主人的中庸思想。正对的大门上,镶嵌着一副铜板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撰写所赠。可以看出乔家主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人丁兴旺,家庭和睦,这是致富的前提,也是富贵的归宿。

  乔家大院融汇着岁月的沧桑和浓浓的历史文化。置身这座城堡式建筑,百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一切都是那么触手可及。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乔贵发是乔家大院的始建人,也是晋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他原本为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与盟兄弟相偕于1736年(乾隆元年)离乡背井,到了内蒙古萨拉齐厅老官营村,在一家吴姓的当铺当了伙计。乔贵发为做生意“走西口”,后来和秦姓同乡在包头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经营草料、粮、油、米、面等商品交易业务。 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次,因为乔秦两人投资失败,再加上当时生意不景气,欠下不少债,“广盛公”一度濒临破产。好在“广盛公”的许多生意伙伴认为乔秦两人为人处世不错,讲究诚信,不忍看他们破产,便借给“广盛公”很多银两,以度过危机,并相约三年后再来收欠账。

  诚实守信,锲而不舍。三年后,“广盛公”得以起死回生,不但还清欠款,生意更加兴隆。 由此,乔贵发立下家规,要“慎待相与”。此后十余年,有些积蓄,他便转到包头西脑包开了一个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此时并无商号牌子。清乾隆年间,乔贵发之三子乔全美做生意赚了大钱,便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理念,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离奇古怪,被称为“神树”。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我与同伴们穿过乔家大院高耸冷峻的深宅高墙,却猛地与大红灯笼与斑驳伞影撞了个满怀。抬头望去,是方精致而空无一人的舞楼,天井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五彩油伞。我不知道这些五彩油伞有什么作用,大概是用来装饰的吧。边走边看,脑海里还生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乔家并非豪门世家,为何能在商界独领风骚200余年,建筑物甚至可与皇家相媲美?行走在乔家大院,我们在为“北方民居典范”的宏伟气势惊叹的同时,不禁想要探寻乔家从白手起家直至登顶财富之巅的经商传奇。乔家珍藏的《生意论》,开篇即给出答案:“经营之道,自古及今,所以贯通国家之命脉,周流天下之财源,取之以道,利己利人。”乔氏经商取之有道,讲求“忠、义、利”:把利国利民放在首位;在商业竞争中扶助同行;关心民生,救助难民、灾民。做生意坚持,不搞欺诈,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因而博得了商界同行与客户的信任。这些经商之道到现在都有作用。乔家第二代延续祖训,在包头、太原等地做起了中介生意,投资不多,但利润可观,到乾隆时代已成为拥有数百万银两资产的巨富。

  让我十分惊奇的是,乔家大院居然有个匾额“学吃亏”。学吃亏是乔家先人一生闯荡,发达后才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它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在乔家人看来,学吃亏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吃亏,会拥有一个广阔的胸襟。现实生活中,正常人是没有一个愿意吃亏的,还有一些人是见利忘义,哪怕是蝇头小利都不会放过。许多高智商的聪明人,最易犯的错就是凡事不吃亏,不懂得“舍得”,只会取,不会舍。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精打细算,欠缺耐心和韧性,到头来一场空。说白了,这些聪明人一般都没有大智慧。有句成语说得好,大智若愚。大智慧在哪儿?在那些看似愚钝的少数人身上。学吃亏是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终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俗话说,经常吃小亏的人,绝不会吃大亏。从乔家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在每一次乔家吃亏了之后,后面都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传奇家族,神奇家风,乔家给人们的启示“吃亏是福”。

  乔全美之子乔致庸是乔家大院中兴的主角,属第三代,也是乔家商业鼎盛的缔造者。第三代是读书人、儒商,乔致庸是代表,他把儒家思想融入到经营活动中去,以诚信、仁义为本,薄利多销,生意越做越大,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之后更是大举创办票号。在北京、太原、包头等地,甚至运及江南,开设了许多分号,经营粮食、茶叶、丝绸、兼营票号(即钱庄),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抱负。资产累积数以千万计,为乔家打下夯实的经济实力。他和乔家的那段往事,可比戏台上铿锵的梆子来得精彩。从长兄病故、弃学从商的窘迫,到“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阔绰,乔致庸的一生,偶尔光鲜亮丽,时常险象环生,总有波澜壮阔。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常见到以德报德和以怨抱怨,而高尚的人能以德报怨,缺德的人才以怨报德。乔致庸待人随和,以德经商。为乔氏大家族的荣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传,乔致庸在一次商业交易中,为了保护客户的利益而亲手砍掉了自己的左手食指,这种为了诚信和信誉而做出的牺牲,充分体现了晋商精神中的“信义”精神,也成为了乔家大院的代表性故事之一。我们去乔家大院主要参观的部分也是他开创的“在中堂”的六个院子。他中过秀才,文化知识功底深厚,因为兄长乔致广病逝,家业无人执掌,弃仕从商。正因为他儒学功底深厚,所以乔家才成为五代而不衰的富贵之家,既富且贵,也就是有钱还有文化。

  近两百年间,乔家大院进行了多次扩建,最后一次扩建是民国初年。随着乔家人口不断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此,乔映霞、乔映奎又决定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他们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在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溶入了西方气息,别开了生面。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

  有人称现在的土豪是富贵之家,其实不妥,只能是富而不贵。人们亲自去乔家大院看看就知道什么是富贵了,没有一丝暴发户的土豪气。 乔家祖传“六不准”家规: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嫖娼,五不准酗酒,六不准虐仆。从道德上来束缚住族人,也从行动上灭绝了一切会引发乔家衰落的火星。六条家规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既是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免除了后顾之忧,还能收获美名,乔家的深谋远虑,就能理解其在商业上成功是有原因的。“富不过三,穷不过五。”这是在早些时候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话。而乔家大院不仅富过了三辈,还长久昌盛。只因乔家有这六条家规。事实证明,最终乔贵发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他的后代子孙大都能够恪守祖训家规,个个励精图治、洁身自好。其中的佼佼者乔致庸还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经营模式,将乔家推上了又一个巅峰。乔家也得以称雄商场二百余年。

  乔家富过五代,跟乔致庸有着绝对的关系。如果不是历史和时代的原因,第六代也会富下去。据光绪八年版《祁县志》记载,他一生心怀天下,利归黎民,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他在乔家堡村大街上搭设粥棚,施舍灾民,尽管开销很大,却从不吝啬。大清晚期,外有蛮夷入侵,内有太平天国。国家危难之际,乔致庸开启金融报国之先锋,慷慨解囊,资助建立北洋水师,成为当时晋商的表率。左宗棠任陕甘宁总督兼新疆督办时,他所需的军费大都由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存取汇兑。由于乔家与高官政要的交好,以及重义轻利的口碑,为此,乔家很快风生水起,银庄生意蒸蒸日上。

  乔家大院的一副对联引人眼球,“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意思是:读书即使没有成名,也会有高雅的谈吐和品德;行善积德不求回报,自然心安理得梦香。乔映霞,为乔家大院中兴之主。是乔致庸的长孙,因伯父乔景岱无子,过继到其门下。性格偏激近于乖戾,但为人正直坦诚,倾向民主,崇拜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身体力行,敢开风气之先,首先从家中男性剪辫,女性放足做起,破除迷信陋习,带人捣毁寺庙泥像,开办新学堂。乡人眼中视同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但乔映霞他不畏旧势力,敢作敢为而且任侠好义,嫉恶如仇,因任区长时铲除罂粟致人伤致死,被袁世凯手下省长金某讹诈,避居外阜租界,直至袁世凯灭亡后金某离任才露面。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乔家极端痛恨帝国主义,慷慨解囊,献出数百万两银子,救助逃难中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清军。抗日战争时期,深明大义的乔氏后人,冒着生命危险,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捐款捐药捐枪支弹药,激励他们狠狠打击人侵山西的日寇,被当地军民誉为“矢志抗日的忠诚义士”。

  乔家大院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大院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其中有三件东西为镇宅之宝。一件是犀牛望月镜,第二件是万人球,第三件是九龙灯。万人球:世界上最高的“监视”探头。犀牛望月镜:是用东南亚铁梨木雕刻而成的,平时我们所见的木头都是密度小于水的,所以放在水里会漂浮起来,而东南亚铁梨木的密度则很大,它会沉在水底,两百年来,镜子影像清晰,结构完美。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这是一个圆球形的镜子,无论有多少人在房中,也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可以在镜子里找到自己,而且映像十分清晰,不会变形。九龙灯:九龙灯系当年慈禧太后为了表彰乔家的忠诚,赏赐了两盏,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是用珍贵的乌木制作的一对八角形宫灯。因为灯上共雕有九条龙,故称“九龙灯”。

  半天的走马观花式游览,我仿佛穿越了近两百年的历史时空。乔家大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建筑群的宏伟壮观,不仅因为它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体现出的精湛的民俗建筑技艺,民俗文化之瑰宝,更重要的是它独领风骚的晋商文化汇通天下的雄心胆魄。富得流油的乔家,在历经数百年后,那一位位商界大佬、一摞摞金票地契、那成山的金银财宝最终也泯没于时光长河之中,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将乔家的种种传奇故事与家族观念流传至今,供后人瞻仰。它不仅可以阅读,有情感的传递,甚至还有思想的凝聚,它总在静默中说明和展示着文化的传统和现状。赏心悦目治愈身心。

  百年老宅,承古启新。凝固的传承。凝固的是建筑,传承的是文化。乔家大院见证了晋商家族的兴衰历程,已成为晋商文化的精髓之一,传承着历史赋予它的人文内涵。如今的乔家大院,这里门庭若市,楼阁、照壁、门窗、匾额、栏杆,无不精巧玲珑,匠心独运;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令人应接不暇;文人书画、古墨翰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更是随处可见。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国有无数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艺术技艺的古建筑,因其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独特的印记。乔家大院只是其中的一个。人们流连于质朴精美的乔家大院,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惊叹古建筑艺术瑰宝之际,不得不钦佩乔家诚信厚道之古风。察今思古,触景生情。我从乔家缓步移出,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似乎还在感受着从青砖汉瓦中飘逸出来的古晋商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