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伊蒙红木:绿色岩石美丽帕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3-09-28

  伊蒙红木,佤族,原名,刘玉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著作有《云月故乡》《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鼓声已过万重山》等。其中,《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及第八届湄公河文学奖。2018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

  老歌

  什么在天上白亮亮?

  月亮在天上白亮亮。

  什么在地上亮汪汪?

  龙潭水在地上亮汪汪。

  这首近似儿歌的佤族老歌,一直在帕秋传唱。很久以前,帕秋村落附近有一个龙潭,潭边有一块簸箕大小的石头,因为有水滋润,石头满身长出青苔,常年碧绿,傣族人称之为“帕秋”,意为“绿色岩石”,帕秋因此得名。

  烈烈燃烧的火塘边,叶保的老父亲三木细喝了几口包谷酒后显得十分活跃有生气,双眼从浑浊的老态中挣脱出来,特别明亮有神。在妻女儿孙围坐身旁和乐融融的氛围中,他像一个纯真的孩童,重复吟唱这首歌谣,声音苍老干涩却饱含温情。他一边唱一边比画手势,唱前两句的时候,两手上举弯肘,两掌竖直正对前方,似乎他的眼前是一面白亮亮的月盘;唱后两句的时候,两手放下再往眼前平推出去,似乎他的眼前是一汪平阔的水潭。

  在叶保的记忆中,父亲三木细年轻时就喜欢吹拉弹唱。叶保的妈妈因病去世得早,年轻力壮的三木细晚上想去串姑娘,犯愁的是没妈的几个孩子没人照看,他就坐在床边吹笛子或者唱歌给他们听,哄他们睡觉。

  挂蜂从石洞飞出来,四处吸取花蜜

  想讲石头上的故事,想听党带来的好政策。

  榕树根根相交缠,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

  共产党从北京来,好政策照耀阿佤山。

  山再高不算高,没有党的政策高

  石头再硬不算硬,没有人民群众的手掌硬。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佤山寨流行的这首歌成了三木细哄孩子睡觉的歌。孩子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三木细取下挂在墙上的三弦,轻悄悄走出房门,随手把门关上。月白了又黑了,月黑了又白了,三木细弹奏的三弦乐犹如清泉叮咚流淌,深深打动了他舅妈的妹妹衣惹。三木细和衣惹谈上了恋爱。可他的父亲尼梭却说,都是亲戚,不适宜结成一家。但是爱情把他们紧紧捆在了一起,他们执意在一起生活。没几年工夫,他们一共生了四个娃娃。很不幸,四个娃娃都病死了。搅心搅肺的伤痛,使他们想起尼梭的警告,尽管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他们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分手。衣惹又嫁了人,生了个儿子,没过多久,她的儿子和她的男人都病死了,她再次另行嫁人。衣惹和三木细一起生活的那段时日,把幼小的叶保兄妹几个人照看得妥妥帖帖,饿了做饭,渴了烧水,困了哄睡。叶保说:“虽然她一再嫁人,只要遇见,我们都心甘情愿地喊她妈妈。”

  三木细第三次娶妻的时候,叶保正读初三。有一天,同寨同学告诉她:“你父亲给你讨外寨人做新妈了。”这么大的事情父亲居然没有告诉她,叶保感到特别伤心难过,时常躲到校园一角悄悄抹眼泪。受负面情绪影响,叶保成绩直线下降,没有考上高中。叶保在县城帮伯父伯母家养猪,年终有了劳动回报,她给家里带去石棉瓦,让家里建盖新房。有一次回家,两个妹妹特别委屈地告诉叶保,某一天放学回到家,家门紧锁,篮子放在门外,后妈要让她们去砍柴火,因为肚子饿得咕咕叫,她们没有上山砍柴火,后妈劳动回家后见她们没去砍柴火十分生气,赌气地告诉她们:“要吃饭到外面去吃,你们的老房子都拆除了。”知道两个妹妹被欺负,愤愤不平的叶保召集父亲、后妈讨个说法:“妈妈,是不是你对两个妹妹说让她们去别处吃饭?如果你这样说,房上的瓦片我拆下来,我们自己找地方盖房子。相遇,我以为是缘分,如果你命好就遇不上我们,如果我们命好也不可能喊你妈,双方命都不好,要好好照顾对方,一方不要嫌弃一方。”叶保入骨三寸的一番话深深扎进后妈的心窝,她一夜无眠。同是苦命人,同居共室,不说相亲相爱,也不应想轻相厌。想通了,外寨来的后妈改变了。叶保说:“自那以后,后妈比亲妈还好。”

  善意

  1940年夏天,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一个名叫黛从梅的汉族妇女一手牵着一个男孩,怀里抱着一个男孩,淋着雨来到了帕秋。

  黛从梅是双江县人,因为生活困难,选择背井离乡。据说,黛从梅的男人病死后,娘仨和小叔子一家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因为困难,粮食不多,吃饭的时候,小叔子让自己的娃娃吃得饱,让她的娃娃吃得少,饭食分配不均,她才领着两个儿子投奔在帕秋烤酒维持生活的表姐。没几个月,表姐迁往他处烤酒。黛从梅觉得帕秋好心人多,就留在帕秋。在帕秋,黛从梅以帮工的方式谋生活,帮舂米、薅田地,一天挣得一碗米。因为她经常在李艾果家帮工,就在李艾果家的牛棚住下。时间一长,帕秋人觉得她可怜,让她在帕秋落户,分田地给她。叶保说:“黛从梅家的田地面积多,地点好。”

  黛从梅一家子在帕秋落地生根,婚丧嫁娶,生老病死。99岁的时候,黛从梅才安然去世。黛从梅家有人亡故,就在帕秋的墓地埋葬,并以汉族丧葬习俗给亡人建坟立碑,每年清明节上坟扫墓烧香祭献食物。阿佤人没有给亡人堆坟包建墓碑的习俗,把亡人棺木放入墓穴后,回填沙土,打平坟墓。既已埋葬亡人,不再上坟扫墓祭奠。一段时间后,草木从这里生长,墓地与周围林地浑然一体。帕秋人觉得黛从梅家清明节到墓地祭祀亡人的异俗骚扰了他们祖先的亡灵,他们请黛从梅家入乡随俗,不要再到墓地祭奠亡人,但黛从梅家做不到,每年清明节照旧,帕秋人只好默许了他们的行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了不同的文化习俗。

  2021年,瑞孟高速路经过帕秋墓地,占用8分多点的地盘,毁坏了部分人家的坟茔。刚开始,帕秋人都不同意高速路经过墓地毁坏亡人安息之所,他们特别害怕这种毁坏墓地骚扰祖先亡灵的行为让他们遭受噩运,损毁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后经政府不断做思想工作,帕秋人领会了“要发展就要建设,建设就有破坏”的深远意义,帕秋老龄协会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群众同意让步。高速路直直地开过来了,墓地面积减少了。6月9日,帕秋村委会组织群众把墓地的竹子砍了,把竹根挖了,增加墓地面积,村民从被毁坏的坟墓捡拾死者遗骸重新安葬。

  在这个以善和宽容为根本的村落,叶保从小学到了善良、慈悯。叶保从未忘记以前困苦时光得到的帮助。妈妈因病去世的时候,弟弟还没有断奶,哪家有奶水,上小学二年级的叶保课外就背起弟弟去哪家,让弟弟讨口奶水吃。有时候,没有吃到奶水,弟弟哭得厉害,叶保就把手指头放到啼哭的弟弟嘴里,让弟弟吮吸,让弟弟咬。好心的叶门不忍心听到弟弟的啼哭声,每次去劳动路过叶保家,她都会进来叶保家给弟弟喂奶。乳白色奶水流进弟弟的嘴里,甜在叶保的心坎上,她一辈子记住了心地善良的叶门。多年以后,叶门去世时,叶保编织了一个漂亮的佤族筒包,放上一根红线和十元钱祭奠叶门,给叶门送行,用佤族隆重的礼俗表达对她的感恩之情。

  1996年某一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面色枯黄的卫俄美牵着饥饿的儿子来到叶保家讨要一点米和一点盐巴。并不富裕的叶保感到十分心酸,卫俄美家已经到了断炊的地步。她毫不犹豫,从已经见底的米柜里舀出一碗米,加上一碗包谷沙,又舀一勺猪油、半碗盐巴送给卫俄美。2021年4月,卫俄美的孙女结婚,她请叶保在婚礼上唱歌助兴。叶保从筒包里拿出从县城买来的奶糖给她吃,她很感动地说:“今天,你又伸手给我东西了,以前你也给我东西。”叶保说:“你要是来我家,现在吃的东西比以前多了。”

  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佤人家每家每户都过上了吃饭有肉菜,居住有好房,出门有车坐的好日子,彼此之间的温情,依旧像长河滚动的粼粼波光。

  蚕娘

  在两山相夹的洼地,帕秋人种植一丘丘水稻,在一个个山坡上栽植一亩亩甘蔗,在树林边、屋舍周遭种植一片片碧绿的茶树。他们的衣食从地而来,他们的快乐也从地而来。有心的帕秋人在茶地套种棉花、姜蒜葱和青菜,他们也会进到山里采摘水滑菜、野芭蕉花和芦子叶,给生活加点山野的味道。

  传统种植业维持基本生活,经济要快速向前发展,村民还得有短期就能见到经济效益的产业。村委会认为,养蚕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养蚕风险大,村民不敢冒险。村委会决定以合作社运作的方式租用村民土地养蚕种桑建蚕房,先把产业做起来,让村民看到成功,学习经验,最终加入到种桑养蚕的产业上来。村委会从浙江购买桑树苗大面积栽植并很快建好了蚕房。叶保是村里的妇联主席,勤劳心细,织布缝纫、采茶砍甘蔗、种菜种棉花样样在行,由她负责采桑叶养蚕带动其他妇女加入养蚕行列最合适。叶保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也想挑战自己,成功了可以带动其他农户养蚕,欣然肩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重任,通过培训学习,迅速进入“蚕娘”角色。

  蚕房建在小桑树林里,它其实是一个钢结构框架、覆盖白色塑料膜的“房子”。叶保说:“春天到秋天适宜养蚕,养蚕气候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要在恒温中养,蚕宝宝在吃吃睡睡中长大,你得有十二分的耐心,勤采桑叶喂蚕,每次眠后蚕醒来要蜕皮,蜕皮一次长大一点。”

  从双江购买来的幼蚕,叶保喂养三天,蚕休眠两天;蚕休眠两天后醒来喂养三天,蚕又休眠两天;蚕休眠两天再醒再喂养四天,蚕休眠两天半;蚕休眠两天半后醒来再喂养七八天。这样,蚕从幼蚕长成熟蚕后上架吐丝。养蚕过程中,叶保观察得十分仔细:“蚕休眠的时候很好看,都举头向上,紧闭的嘴唇上有一个小黑粒,睡醒的时候才会张开嘴唇。”蚕吐丝后,蚕房里结满蚕茧的支架上好像轻轻地漂浮着一层白云。蚕的可爱、蚕茧的美丽让叶保在养蚕的日日夜夜里找到了乐趣。

  要吐丝的蚕和不吐丝的蚕有很大的区别。在蚕房里,叶保把蚕放到手机电筒眼上照射,要吐丝的蚕通体透明,干净漂亮;不吐丝的蚕肚子里乌七八黑。蚕吐完丝后,最终自缚在椭圆形的蚕茧里不吃不喝,变成蚕蛹,时间一到,化蛾破茧,扬长飞去。

  养蚕是细活,桑叶要干净不能被农药污染,也不能被雨水淋湿或叶面上有水。农药污染、雨水淋湿或叶面有水的桑叶能要蚕的命。某日大雨,叶保发现头一天撒下的桑叶被蚕吃光了,她特别高兴,蚕能吃才能吐丝。她不假思索地披上雨衣冒着瓢泼大雨去采桑叶,要给蚕吃新鲜叶子,大雨中一边采桑叶一边自编自唱:

  不怕风,不怕雨

  不怕打雷,不怕闪电

  只要我的蚕能吃

  我就能够采桑叶。

  叶保兴高采烈地把淋雨的桑叶采回来撒给蚕吃,看见蚕狼吞虎咽,心里美滋滋的。蚕房外面大雨唰唰唰地下个不停,叶保想起一个好友去包谷地施肥,担心她淋雨,就给她打电话:“下这么大的雨,你在哪里躲雨?”

  没等朋友回电话,叶保突然发现所有的蚕都在左右摆动头部猛烈下砸。她吓坏了,扔掉手机,赶紧施救。叶保把蚕从叶子上抖落,把桑叶抱走,在蚕房里撒上石灰粉消毒。她把头天采摘来还没撒给蚕吃的桑叶铺上去,用喷雾器喷上阿托品让蚕吃了解毒。大部分蚕被救活过来。第二天,阴雨消失,天空晴朗,桑叶上的雨水蒸发了,叶保采来桑叶,喷上葡萄糖水喂蚕让蚕补充能量。

  因中毒过深,几只口吐黄水的蚕难救活,首尾相向打卷死亡。叶保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之后,不敢马虎,每个养蚕环节都小心翼翼,把蚕当作婴儿一样照看。

  婚庆

  叶保刚嫁给尼道那几年,一直和尼道的父母兄弟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共同劳作,同桌吃饭。但是尼道的叔叔更麻松的悲惨故事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解放前,更麻松家里十分贫穷,贫瘠的地里长出的粮食不够一家子吃,新谷还没成熟,家里已经断炊。有一天,实在太饥饿了,更麻松忍不住就偷了地主家的粮食,地主发现了,把他抓来毒打,还让他赔偿偷吃的粮食,他赔不起,只好用自己唯一一小块土地进行赔偿。更麻松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又失去土地,伤心气恼,不久去世。叶保深知,在农村,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住房是一件令人寝食难安的事。思虑再三后,叶保向大家庭提出了另立门户的想法,没有遭到反对,她和尼道分得2亩水田和1.6亩旱地的立门户田地产。叶保用0.6亩旱地和160棵茶树置换了村落中的一块宅基地,建了简易住房。佤山幸福工程启动时,叶保家重建两层楼住房。现在,叶保和尼道给院子加设了牢固的黑色铁门。

  站在叶保家院子里,居高眺望,可以望见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近处山坡上大片种植的包谷、甘蔗。院子下方是散落在坡面上的村落房屋。清晨,可观见云雾在山坳里流动;白天,可见云朵在天边浮游。在这里,她养大了两个孩子,风风光光地把女儿嫁了出去,又红红火火给儿子娶了媳妇。

  艾嘎布是叶保的儿子,在县仁济医院上班。2022年初春,艾嘎布领着耿马一个叫衣道的漂亮姑娘回家。吃过午饭,心怀喜悦的叶保把艾嘎布拉到一边,悄悄与他进行交流。

  叶保:“艾嘎布,这个女孩是你的女朋友?”

  艾嘎布:“是呢。”

  叶保:“你俩给注定在一起?”

  艾嘎布:“认不得。”

  叶保:“如果不注定在一起,不要浪费人家的感情。”

  过了一段时间,艾嘎布从县城给叶保打电话:“妈妈,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你们给要出去玩?”

  叶保说:“不去。”

  艾嘎布说:“如果不去,跟我去耿马拔花生。”

  叶保说:“拔什么花生?我又不在耿马种花生。”

  艾嘎布说:“去帮我。”

  叶保说:“去帮你可以的,如果你在那边有目标。”

  艾嘎布说:“我说的是花生,你理解呢嘛。”

  叶保说:“你决定要她了?”

  艾嘎布说:“我俩可能不会走散了。”

  叶保说:“如果是这样,赶快领结婚证,把你俩的喜事办了。如果你真有目标,我可以去帮你的忙。”

  叶保和她的儿子通过手机对话完成了沟通。儿子说得隐晦,绕弯说事情,叶保听得明白,讲得透亮。

  10月6日,叶保请村里的钟艾布勒、艾嘎布的三叔和她的女婿带上一件啤酒一条香烟,到耿马四排山芒翁村衣问衣道的父母是否同意两个孩子谈婚论嫁。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衣道的父母特别开明,特别通情达理,开门见山地问道:“你们搞什么不带糖来?如果带糖来就算完成提亲。”

  叶保得知这个情况后立马用微信转钱给艾嘎布的三叔。他们买了糖果,完成提亲。衣道家要求他们给6.6万元彩礼钱,并定于10月14日举办婚礼,要求在下午两点前必须把新娘接出门。叶保的女婿说:“你们要那么多彩礼,我们没那么多钱,我们拿什么买猪买烟买酒?”经过商议,衣道家爽快同意叶保家给4万元彩礼钱。

  儿子有了未婚妻,好像天上掉下馅饼,叶保乐得合不拢嘴。在谈婚论嫁要有房有车的社会风气下,没房没车的儿子能找到媳妇,是天大的喜事。离办婚事只有个把星期的时间,时间紧急,叶保搜搜刮刮,东拼西凑,把参与合作社养蚕分到的两万多元蚕茧钱也凑上,买了7头大肥猪、各种所需,按照传统习俗给一对新人打制纯银手镯,请了民间歌舞艺术队来婚礼上助兴,全部花费十多万元。

  举办婚礼这天,八辆花车一干子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奔向耿马四排山芒翁村。唱了开门调后,迎亲队伍又浩浩荡荡地把新娘迎来帕秋。从叶保家到村头公路都铺上鲜红的地毯。艾嘎布身形瘦小,还没把新娘背到家门口就放下身形丰满的新娘。叶保看到这样的情景,笑声盖过了亲朋好友的喧闹声。

  厨房里,老人在设置于墙上的神龛“库”下方摆上一张篾桌,放上象征甜蜜的香蕉、茶、米饭、清水等供品,一对新人蹲在老人身后,老人念祭词祈福:

  今天是人家选用的好日子

  我们办喜事

  艾嘎布和衣道心心相印结成连理。

  我们供奉祖先,供奉巴召(佛)

  请你们赐福给他们

  请让姜花年年开放

  请让扫把叶发杈

  让他们牵艾的手,拉叶的手

  请让他们人丁兴旺。

  念完祈福词,老人把供品放到“库”里面。一对新人完成民间成婚仪式。

  吃饱喝足后,亲朋来宾打歌对唱庆祝。秋日天高,天空干净,凉风送爽,幽深的天幕上缀满闪闪烁烁的星星。叶保请来的民间打歌队卖力地献歌献舞,在院子的灯光下扭着腰肢尽情欢乐。

  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儿子现在有媳妇了,为人父母的大事办成了,叶保高兴!她套用一个悠长、深情的歌调唱了一首好听的歌:

  今天是个好日子

  我为儿子办喜事。

  每家每户都发请柬

  把每个人请来给我儿子好祝福。

  不说拿什么来祝福

  拿你们的歌声和舞姿来祝福。

  今天是大喜的日子

  是我们放声大唱的日子。

  不用说得喝酒

  不用说得抽烟

  只要大家一起快快乐乐高高兴兴

  我每个人都叫

  每个人都请

  因为我们都是亲戚

  都是朋友。

  结婚是大喜事

  赶紧唱赶紧跳

  如果不唱不跳

  人家不知道我们办喜事

  你不唱你不跳

  喜事过了今天就没有了。

  赶紧唱赶紧跳

  太阳还没有升起

  月亮还没有落下。

  捕猎山鼠

  帕秋是阿佤山一个古老的村落。很早以前,在一个叫拢勒兵惹的地方,因为人口不断增多,有限的山林满足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尼隆罕与哥哥艾隆宏决定各自带领一干族人迁徙,寻找新的居住地。艾隆宏喜欢吃鱼,带领族人往山下走,沿着拉勐河一路迁徙,最后在拉勐河畔山腰创建了拉勐寨。弟弟尼隆罕喜欢吃山林中的野味,率领族人往山上走,长途跋涉后迁徙到帕秋。他们以采集、狩猎、点播旱谷、苦荞、黄豆维持生活。起初,他们分成三群人,各占领一个山包组建寨落,后因山匪和境外猎头部落时常骚扰,为了生命安全有保障、村寨社会稳定,三个寨落又合并起来,增强抵御外侵的力量,形成了今天拥有400多户农户1700多人的大村落,这个大村落组成一个行政村。

  帕秋男人喜欢追山打猎。如今,能捕猎的只有田鼠、山鼠、螃蟹、泥鳅、青蛙、蚂蚱之类不列入保护的动物,然而,帕秋男人狩猎的热情依旧高涨。我遇到的一次狩猎发生在2021年5月。那天天气晴朗,天蓝云白,清风送爽。十几个男子干完甘蔗地里的农活后,和妇女一起坐拖拉机或骑摩托车返回,半路上,他们停下车子,男子进山,女子在田间寻找猪食草。山中的各种鸟或唱起婉转的歌,或打着轻快的口哨,或两三只聚拢在一棵树梢上闲聊,尽管它们是如此地诱人垂涎,但在这个新时代,它们已经不再是男人的猎物。追山的男人们在一个林坡上狂吼,又到一个林坡里狂吼,一阵阵激昂的吼声在山谷里回荡。太阳西斜的时候,他们把猎物追到了长草的田里。他们追得疯狂,把猎物围堵在狭小的角落打砸。他们追捕的猎物也不是等闲之辈,它瞄准围堵薄弱的地方飞箭一样蹿出去,从一丘田跑到另一丘田,让追打它的男人跟着上下飞奔,气喘吁吁。男人们最终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打得猎物让他们再次爆发出震荡山谷的热烈欢呼声。他们的猎物是一只硕大的黄毛山鼠,鼠毛发亮顺滑。这天,他们获得四只黄毛山鼠。猎物小型,却足够使男人们兴奋了一阵子。男人们为的不只是野味,捕猎过程中的运动、产生的快意、对远古狩猎的重温和记忆才是他们捕猎的真正意图。

  尼道在这次围猎中尤其兴奋,忘了年龄,仿佛少年郎,飞上飞下,结果扭伤了腰。晚上,因为疼痛,他不得不到女草医兼按摩师欧改家去按摩腰椎。欧改身材高挑,大眼睛,漆黑的发辫又粗又长。尼道俯卧在客厅的席子上,欧改往他的腰上涂抹了弥散香味的药酒,推拿起来,手法娴熟,时间一长,她的额头上现出细密的汗珠。她的男人看上去比较苍老,像是她的父亲,他就一直坐在一旁观看却一言不发。叶保告诉我,欧改的男人不想让她继续为别人治病按摩了,他十分心疼她,认为她给那么多人看病治疗,冥冥之中,病人的病痛灾难会转移到她身上,加上太过劳累,会折寿。欧改也早就不想做按摩师了,但是停不下来,只要有病人来看病,她便无法拒绝,难以抗拒病人的请求。

  帕秋有自己的传统小年节。小年节前一天要捕猎到山鼠或田鼠,因此这个年节又被称为“老鼠节”。2022年11月的老鼠节,帕秋男人进山、下田地,寻找猎物。叶保的男人尼道没有去捕猎,因为2021年的那次捕猎让他受伤,他担心一兴奋又不小心把自己弄伤。叶保的妹妹送来了山鼠、青蛙等猎物。年节第一天,叶保家的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油炸山鼠、油炸青蛙和舂螃蟹,家里就有了过小年的味道。

  酸刺藤卤水点豆腐

  帕秋400多户人家的房屋像星星密布天空一样密集地坐落在四周群山环绕、地势南高北低的山坡上。在这个山坡上,帕秋人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地延续万物有灵的观念。帕秋人在各种节日中祭祀山神“莫伟”、祖先和水神,喊寨子魂、人魂、谷物魂和劳动工具魂,给予先辈、自然山川应有的尊重,在漫长的时光中亲近大地、树木、花草、山河等一切自然物,生产生活融入天地自然。

  受外来文化、宗教影响,延续自然崇拜的同时,帕秋一部分人信仰佤族改革家、智者赛玛融合南传上座部佛教创建的“礼洛”教,一部分人信仰另一位智者巴召门融合汉传佛教创建的“礼库”教。信仰“礼洛”教的过开门节、关门节;信仰“礼库”教的过火把节、豆腐节;新米节、老鼠节、春节是两个教派共同的节日。两个礼俗稍有差异的人同居一寨,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美好的烟火人间。

  时长五天的老鼠节结束后,信仰“礼库”教的帕秋人紧接着过豆腐节。只有过豆腐节,祭祀神灵、祖先,祈求平安,获得吉祥,帕秋人才会上山砍柴火,下地备耕。帕秋的民俗活动由老龄协会主办,大家一起过节,减少农户的经济投入。节日头一天晚上,“礼库”教派的帕秋人做豆腐。二十几个男人汇聚在老龄协会办公区厨房制作豆腐,像做一件隆重庄严的大事。他们先用磨浆机磨黄豆,豆渣和豆浆分离,然后将白色的豆浆倒入支放在大火塘上的特大铁锅里不停地轻轻搅动。厚厚地堆积在豆浆皮头的豆沫,像浮动在空中的白云,像漂流在海上的冰块。随着豆浆温度上升,豆浆涨起涌现泉眼,有人往泉眼里点上酸刺藤煮出来的卤水。不久,豆沫逐渐变小,豆浆逐渐结成豆花。几个壮汉提起纱布四角,有人把滚烫的豆花舀进纱布里,大家一起动手,把盛装汤乎乎豆花的纱布扎紧,挤水,放开,又扎紧,挤水,放开,反反复复,整个房间热气腾腾。挤得差不多了,再把纱布包裹的豆花置于铺着芭蕉叶的木桌上,压上沉重的水泥砖,把水分压出来。

  男人制作豆腐期间,厨房外的场地里,妇女们不分教派,都兴高采烈围圈打歌唱跳,器乐交响曲和欢快的脚步声把整个村子包裹起来,掩盖了其他的声音。此时,天空洁净,繁星在天幕上布阵,图形丰富。村落周遭,黑色的山脊拉开天际线,地上的夜灯与天上的星辰互相辉映。在这场歌舞盛宴中,叶保欢快地领唱领舞,是歌舞场上最出彩的角色。

  第二天,太阳从山头露出亮丽的脸盘,老龄协会的场院上人们忙碌起来,支大锅烧水,杀猪,切芭蕉花。砍肉剁菜声把舞台上一直喧闹的器乐声压下去。叶保好歌好舞,砍剁声打破她享受音乐的乐趣,她半真半假地大喊:“太吵了,不要剁了!”

  厨房里面,昨日的豆花已经被压成豆腐块。老龄协会里信仰“礼库”教的老人准备好兰烟、白米、茶水、清水、米饭等祭品,打开神龛“库”门。放在老龄协会厨房里的神龛“库”是一个靠墙支在地上的桔色木柜子。从外面进来的“礼库”教派的老人在“库”前蹲下,脱帽,以示礼敬。该到的老人到齐了,专职祭祀的老人托举盛装祭品的小篾桌念祭词祈福:

  帕秋有一千多人

  我们就用清香的茶水迎接各位寨老到来。

  我们就向房子后面的神灵、火塘神和山神

  说一声

  我们做豆腐,喊扁担魂,喊镰刀魂

  喊篾席魂,喊谷子魂。

  我们过了豆腐节要上山砍柴火、下地备耕

  祈请神灵赐予我们吉祥平安

  祈请祖先福佑我们人丁兴旺

  庄稼旺盛,五谷杂粮果蔬丰盈。

  在念祭词祈福当中,“礼库”教派的铓锣手敲响黑色大铓,来帮忙的“礼洛”教派的芦笙手跟着鼓起腮帮吹奏起来,一时间热闹起来。念好祭词,老人把祭品放进“库”柜里的小祭台上,点燃黄蜡祭供。又有专职祭祀的老人在厨房外柴火堆旁用一只灰母鸡祭祀山神“莫伟”。之后就地烧火,煮鸡肉烂饭供老人食用。一个老者喜洋洋地抱起白毛公鸡和同伴坐车到热水塘祭祀水神。午饭后,帕秋男女老少不分教派,和客人围起大圈子打歌对唱,把节日的气氛扬起来。

  豆腐是晚餐的主菜,老龄协会妇女用豆豉和豆渣混拢煮菜汤,用白盐煮大锅豆腐块,外配三道菜:舂螃蟹、炒肥肉和猪杂芭蕉花焖菜。饭食有白米饭、红豆糯米饭。厨房里,老人用三碗豆腐块、三碗白米饭、三碗茶水和一碗清水献祭、喊寨子魂:

  帕秋有一千多人

  不管男女老少、寡妇孤儿

  一起在广场喊魂。

  不让寨子魂躲在田间稻草垛里

  让它回到家里,回到仓库里。

  铓锣声、芦笙乐和念祭词喊魂声再次交织在一起,祭祀达到高潮。外面场院上,歌舞对唱不甘示弱地一直闹腾。歌舞圈越围越大,黑衣艳裙的妇女尤其玩得畅快,她们脚步一致,舞蹈动作协调,身形优美,一起向圆心踏进的时候,舞蹈圈就收缩,向外踏出的时候,舞蹈圈扩大。远观,不断变化的舞蹈圈像一团流动的彩云。

  跳累跳够了,在公用餐厅,所有菜品摆上桌,宾客同餐。凡是参与打歌的帕秋人,不分教派,愿意留下吃晚饭的,在场院里同桌供餐。“礼库”教派的老人单独在厨房同桌,每个人面前摆放一碗豆腐块,一碗汤,一碗肉,一碗米饭。专职祭祀的老人念了一小段祈求平安吉祥的祭词后,大家一起动筷品尝美食。老人吃好饭再念最后一次祭词:

  我们已经喊好魂

  我们已经吃好饭。

  我们不躲着吃,不偷着吃

  我们就向神灵说一声。

  我们已经得到了祝福

  我们已经得到祖先的护佑。

  帕秋豆腐与市场上嫩滑的豆腐不同,吃起来少了些软细润滑,但吃在嘴里特别享受,大概是酸刺藤卤水点豆腐加上用柴火煮透之故。帕秋煮豆腐块除了撒盐不放任何佐料,是最简单的煮菜,是纯粹的为吃豆腐而煮,然而就是这道最简单的菜,让人进入到生活的本真,体验到帕秋的纯粹、朴实和美好。

  摩竹取火

  我们取新火,丢旧火

  把它从寨子里丢到寨外,丢到人家看不见的地方

  丢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烧毁棉花弹弓的火

  点燃衣物的火

  墙角燃起的火

  沾在梭镖和刀上的火

  我们用白毛鸡送走

  用老白毛公鸡赶走。

  阿佤人家的火塘一年不灭。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火灰捂好火炭留住火种,第二天扒开,放入易燃物,又可以燃起火。在阿佤人的心目中,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精神灵魂。火有火的精灵,它给人温暖和安乐,也能烧毁器物甚至房屋和村寨,让人生病遭灾。所以,燃了一年的火是旧火,是破烂火,第二年要重新给火塘换上新的火苗。

  帕秋的春节和豆腐节一样热闹。2023年大年初一清晨,帕秋人灭了火塘旧火,把旧火炭和被认为隐藏灾难的旧棉花等物送到老龄协会场院,由老人把这些东西集中来,念诵辞令,用一只白毛公鸡送走,丢弃旧火精灵和病苦灾难。

  丢了旧火,帕秋人依照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摩竹取火技艺制取新火。摩竹取火展示,需由两个男子共同完成。他们先在老龄协会场院边栽下木支架。木支架上穿一片干的竹板刀。准备已晒干的小竹筒 ,剖开一截,使裂口离底端一两寸,让竹筒还能较为紧密地闭合。他们把干的火绒草、竹木屑末放进小竹筒里。两人分立在木支架两端,两手共同抓紧小竹筒在竹板刀上来回搓摩,直到小竹筒里的火绒或竹木屑末跟着受热生起火烟。他们掰开小竹筒,把里面着火的火绒或竹木屑末倒入准备好的竹木屑末堆,吹燃,加上柴火点起大火堆。各家各户的女子,用香条点上新火带回家点燃自家火塘。

  已经有了新火,已经祭祀神灵、祖先,已经有了春节的开头,午饭后,全帕秋的男女老少汇聚在老龄协会场院玩耍取乐,开展拉拔河比赛、打篮球和围绕篝火打歌对唱活动,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庆祝新春,玩转春节。

  在热闹腾腾的节日里,唱歌打跳已经成为叶保生命中一道彩色的光芒,她总能在打歌场即兴编唱:

  松树发了新芽,儿子要穿新裤子

  花桃树一年换一次叶,女儿要穿新裙子。

  漂亮的广场是老人的广场

  大家一起来唱一起来跳

  不要忘记我们的风俗

  不要忘记我们的祖祖辈辈。

  没有老人带动我们

  我们会忘记老风俗

  我们要用榕树根根接长老人的寿命。

  大家一起来唱一起来跳

  新的一年不要让老人的场地安安静静。

  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唱一起跳

  你不在春节里唱跳你就没有机会唱跳。

  你唱你跳不会做错事

  你唱你跳不会得罪人。

  大声地唱,热热地跳

  春节期间是唱跳的时候

  唱到鸡叫,跳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