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张俊杰:老河口线子街传奇故事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3-09-05


  出伏迄今,我徒步码头打拳,已是我的一个习惯。

  唯有今天,粗心大意的我才发现,“老河口线子街 仁义街 沿江大道”一个标识牌立在老河口一医院门口路边,这“线子街”地名,向世人叙说着历史烟云、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故事。

  一 张光年童年艰辛的历史

  再次逛老河口线子街,你一定是循着那钟声去的,铛铛铛——

  钟,绝非寺院高僧撞击的铜钟,而是百年“天主教”十字架之钟。这天主教堂边都是如今老河口市五小校园,这里暗藏一段民国张光年童年艰辛的历史。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被称为当代著名诗人《黄河大合唱》词作者的张光年,一辈子都忘不了同盟会会员但更生培育之恩。

  印象中,小时候在熙来攘往、人流如织的老河口线子街上,街道两旁和店铺门前摆放着的各种货物与蔬菜,父亲推着自行车驮着我,早餐鸡蛋、馒头和面条、稀饭等店里店外让我耳目一新、两眼放光。

  成人后,研读地方文史书籍,才晓得老河口天主教堂是鄂西北最大的天主教堂,势力很大,并在老河口办有医院和学校1919年,经神甫提名,教众推举,但更生兼任老河口教会学校、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等多所中、小学校长。但更生身任校长,却从未脱离课堂,他一直兼任国文(语文)课,坚持以爱国主义思想启发教育学生,他教书更重育人,创办进步校刊《河口诗社》,以此发现人才,呵护人才,培养人才。其间,他发现学生张文光(后名光未然,再后名张光年),天资过人,文思敏捷,思想进步,撰写的诗文多切中时弊,富于文采,但先生对其倍加赞赏,特别关注。但先生常单独辅导,同文光共同探讨学问。张文光称但先生为“世伯”,但却以“忘年之交”待之。文光家道贫寒,中途辍学,在一家书店做店员,但先生闻知此情,亲自登门劝学,并许诺鼎力相助。期间,张文光加入了地下党。

  1927—1929年间,张文光先后失学、失业,又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当时,但更生在“化美”任校长,劝他别急于上学,先安排文光到化美小学教书。“化美”是教会办的学校,一般人不敢到那里去抓人,较为安全。张文光在化美小学呆了一年半,月支大洋十五元。 1931年春,18岁的张文光离开了老河口,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行前,但更生和好友李九皋又分别资助他大洋50元。至此,师生俩聚少离多,但书信往来一直不断。

  抗日战争期间,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张文光奔赴晋察冀前线,在山西堕马折臂,转赴成都治疗。治病期间,张文光在1940年8月给但更生的书信称“更生世伯先生鉴”。述其“病中忽奉”,并感言“尊教又将一年矣,几何不令人怀念若渴也。”足见两人情感非同一般。

  如今,“老河口线子街 仁义街 沿江大道”标识牌,竹子一样站在故乡,似乎是在等待历尽千帆归来的张文光。

  二 太极码头人流如织

  许是因为老河口越来越繁荣,哪怕是线子街,百姓的生活也有显著提高,这就吸引市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汇聚码头,切磋技艺,享受美好的生活。

  从机关大院徒步到线子街,大致六点左右,一群又一群市内外消费者,在店里鸡、鸭、鱼、肉调换着吃,店里店外还不时响起老板劝吃、劝喝的吆喝声,给外地游客留下了“宾至如归”的美好印象。

  与这些“吃货”们不同,我们享受生活与他们可感觉似有天渊之别。

  站在汉江码头,我们一群又一群太极拳爱好者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层一层地练,一口气一个多小时,都在体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

  吃透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地苦练基本功与套路中,我们每一个人体质好起来,精气神也足起来了。

  模仿已故诗人张光年,挥一挥衣袖,向线子街作别,我们码头很多姊妹们也走入全国各地大城市,在“静、轻、慢、切、恒”中,与家乡老河口码头太极拳姊妹们一样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恐怕这就是如今线子街码头每年夏季人流如织、门庭若市的绝妙之处吧!


  张俊杰,笔名千里汉江、红盾文秘战士。男,汉族,1971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1992年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参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文秘工作;1998年在老河口市委从事组织科工作一年;1999年至今一直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从事文秘工作。2003年取得自修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迄今一直供职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局。现为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