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琉璃河畔古迹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高文瑞  时间: 2023-08-20

  前些天,受极端气候影响,暴雨持续倾盆而下,导致北京西部山区形成山洪,河水猛涨,漫过琉璃河桥身。琉璃河大桥是明代古桥,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与卢沟桥媲美。琉璃河与大桥,蕴藏着无尽的故事。

  遗址考古屡有发现

  良乡,京畿中一个赞美地域的名字。那里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生产的小麦享誉京城。良乡曾称盐沟,来源于一条河水名,清代《一统志》中把盐沟写为盐沟水。盐沟水发源于县西北龙门关口,流经的这片地域也称盐川。盐沟还写为阎沟,或称阎沟河,现在域内有阎村镇,地名即源于此。

  良乡是京城向南的陆上交通要道。出广安门,经长辛店,过良乡,至涿州可以南下。道路上人物繁杂,有商旅过客,有朝拜进贡的使臣,有封疆就土的官吏。虽然南方的物资大都通过运河北上,但仍有一部分由陆路运往京城。与水路相比,陆路受条件、季节等影响较小。古人云:“今良乡为陆路之喉,通州为水路之口。”一喉一口,重要程度形象可见。所以在光绪《顺天府志》“治所”中,除京城中的大兴、宛平县之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良乡县。

  琉璃河在良乡也称为广阳水,还有人写为刘李河。琉璃河源出房山的龙泉峪,之后汇于拒马河。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七月,在河上修建了大桥。这一带地势低洼,常为积流所潴。若逢雨季,河水散漫奔溃百余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朝廷花费帑银8万两,用7年的时间疏濬河道,在两岸筑起石头堤坝五百余丈,并重修了河上大石桥,桥长四丈五尺,阔三丈五尺,高一丈三尺五寸。桥北曰仙积,桥南曰永明。桥边建有元恩、咸济二坊,皆为皇帝敕建。

  琉璃河桥边有一奇物。《长安客话》中说:“(琉璃河)旧有桥,长数十丈,桥畔倚一铁竿,长数十尺,盖镇压之物。”《日下旧闻考》中也说到此事,铁竿倚在岸边,自扶栏至水底,长约五丈,上面有三个孔,人皆不知为何物。同时在按语说:“大都宫殿考中载,广寒露台石栏道旁有铁竿数丈,上置三个金葫芦,用铁链系着。今检验竿首有孔,与那里的铁竿相似。此物在宫中没有销毁,或因河水泛滥,移至河边,以镇水怪。”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考证,却无切实证据。

  如今铁竿已无踪迹,大桥作为文物,也不再通行车辆。石桥极为结实漂亮,桥栏上的石狮形态各异,石雕精致、细腻,可与卢沟桥媲美。桥面巨石有几十道深十余厘米的车辙痕迹,是几百年来古代的铁轴车碾轧形成的。与卢沟桥不同的是,桥面上纵向的车辙并不明显,多是巨石间横向的深沟。巨大的石面圆鼓,一块连一块,像起伏的波浪,一波一波连向对面。

  笔者在十几年前就曾来过此处,在今年7月的暴雨之前再探琉璃河,河水更为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河边建起了滨河公园。宋人范成大的诗中有句“琉璃河上看鸳鸯”,几百年前的琉璃河极为清泚,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如今景色依然美丽。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建都,琉璃河东至今有燕都遗址。据说燕国先后建有五座都城,北京境内有三座。燕灭蓟后,都城迁至现今广安门一带,为燕国的上都。现在燕都遗址上又新发现了城址、宫殿的基址。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琉璃河遗址入选。

  河东遗存有古城

  琉璃河上游也有古迹。当地有老话:“良乡塔,漫山坡,过了窦店是琉河。”窦店在古代是交通要道上的驿所。清光绪《顺天府志》上说,良乡县治“西南二十五里窦店镇,有铺”。“铺”字极简,内容丰富,一片乡村大地,能有吃饭、住宿、商贸的地方,道出了人员往来的繁华。窦店以前称旧店。《日下旧闻考》中援引了《良乡县志》:“阳乡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店西一里许,旧传窦建德筑。”“店”证实了这里开有店铺,“旧”字则描述了店铺开设之久,可能在某朝某代还有反复。

  文中引出了名人窦建德。窦建德反隋时,拥兵十余万,多在涿郡、河间、献县、郡县、幽州一带征战,占据了河北的广大郡县。《方舆纪要》中记载说:窦建德起于漳南。大业十三年(617年),自称长乐王,定都乐寿,改元五凤,国号曰夏。旧店何时改称窦店,是否因窦建德而名,良乡是否又叫阳乡,均无史料证明。不过“旧”与“窦”,“良”与“阳”音调相近,是否有了音转渐变,不得而知。

  文中还提到一座古城,为窦建德所建。这只是传说,没做肯定。不过在窦店村向西一里许,确实有一座土城。征战期间,窦建德曾在窦店有驻兵,分为上营和下营。窦建德应该见过土城,是否会有利用与修整,或是另有新建,并无记载,但在城外驻扎了军队是事实。至今与之相邻的芦村仍保留有“上营”“下营”的名称。

  土城处于窦店村与芦村之间,距燕都遗址不远,同在琉璃河的东侧。河在此处被称为大石河。河边多生芦苇,芦村因此而名。20世纪50年代有人做过调查,称为“芦村古城”。此后又有人调查,改称“窦店土城”,并从地面采集和城墙土含有的陶片等遗物初步断定,城垣的建筑年代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光绪《顺天府志》中把窦店一带称为“古燕中都地”。因此有人提出,这是否就是燕国的中都城?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地”不等于“城”。土城建造之大,超出秦汉之制,又筑有外郭城,比较符合西汉侯国建城的制度。

  土城建造有特殊

  从地图上测量,窦店距大石河直线距离约为1公里。笔者找到窦店土城位置,一排铁板后面挡着一堆黄土,有近十米高,长满杂草。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旁边有条小路可上去看土城。于是沿着小路行走,在一片耕地后面看到了一道土墙,这道土墙就是土城的南墙。再向里走,有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窦店土城。

  土城已残,墙有五六米高,沿残墙斜坡走上城墙,见一木牌,上书土城遗址简介,细读内容:土城建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古为良乡县(侯国)治所,位于窦店镇西安庄村。遗址呈长方形,分内城外廓两层。内城为夯土墙,外廓为堆积土围,内城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60米,外廓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960米。城内靠西(现板桥村)有子城一座。子城长400米,宽300米。土城由外廓、大城、小城组成。城墙夯土内和城内地面上曾发现一些陶片。从这些陶片的特征看,最早的属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的遗物。

  土城南墙较宽,十几年前有人看到南墙上的土地被耕作过,现在依然平整。墙体两边长有灌木与大树。行走墙上,仔细查看,墙面断处看不出夯层,应是多年雨水冲刷所致。当年的墙体更高,几丈宽的城墙也很结实,足以抵挡外来的进攻。从西南角处向西几十米,便是近十米高的黄土堆。按照简介所说,那里应是外廓城墙的西南角。虽是残垣断壁,却也是北京市保留较完整、遗迹较多的城堡了,对于研究北京战国至西汉的历史地理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有人说,燕都的迁徙是受到水患的影响。琉璃河上游的窦店土城建造得如此厚实坚固,是否也考虑到了河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