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一部蕴涵饱满的生活流小说
来源:陕西作家网 | 作者:杨柳岸  时间: 2011-12-06

一部蕴涵饱满的生活流小说

——读向岛长篇小说《抛锚》

杨柳岸

    这部长篇小说我是几天前读完的,刚读完时即打算是要再读二遍的。如果说第一遍是初次欣赏,那重读就是要吟味。在我宝贵的时间和挑剔的眼光之下,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再读一遍的小说。首先这部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好看,是我近期读的最好看的小说之一。如果一个人了解当代小说界,就会知道,好看又有趣的小说并不是很多,王小波时常被怀念,也与此有关。但我也并非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每天定量,慢慢读完的。这也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好东西为什么非要一次性吃完呢?我之所以读得较慢,也与此小说的风格有关。就因为这部小说轻松从容的风格,智慧的气息才会逸出来。我从容不迫的阅读心态,正是可以与此小说那种生活流精神气质相适宜的。所以我说这部小说好看有趣,它并不是那种有着大起大伏扣人心弦情节重情节性的小说,它的好看有趣也并不是那种显露在外的滑稽,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透着一种含蓄的典雅与庄重,一种严肃与睿智。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如生活本身一样,平淡又自然,并无太多的所谓技巧。正是这种平淡真实,在精神气质上才能把常见的日常生活的那种神韵表现描写出来,那是需要真功夫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神鬼好画鸡犬难描,真僧只说家常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官员的一段生活经历,因妻子患病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感情出轨,因偶然此事被暴光到网上,因为他是官员,于是各种关系矛盾便暴发了。从日常居家生活到官场,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大城市,小说场景广阔,一系列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小说中登场,小说有一种社会全景图的感觉。小到贪玩而童气未脱的小学生﹙葛宝生的儿子﹚、乡村老太太﹙葛宝生的老母﹚、捡垃圾的康师傅,大到几位在任或前任市委书记和其他官员。一部情节并不太复杂的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有数十个之多,特别是那些小人物,也许是作者赋予他们在作品中的任务较轻,而更能灵性地刻画,往往廖廖几笔也能做到让人过目不忘,给读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且这些人物并不仅只是概念性“扁平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和人生命运,如康师傅这个人物就是机关小人物晚年悲惨命运的一个特殊却也平常的代表。也有曾经的“大人物”,曾上过朝鲜战场的郭师长,小说通过他害怕地震的这个细节和他对待矍锐与葛宝生恋爱同居的这事上,把这个特殊身份却却已经边缘化人物的“”政治遗老”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如大学生孙刚和他的女友,这是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关心社会却无从下手,时常上网发泄愤,偶尔把姐夫的秘密传播出去。这样,既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又写了两个人物。诸如此类小人物或次要人物,他们各自的生活也与作者要描写的主要情节有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显得自然而浑然。

    对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如葛宝生,孙菊英,矍锐,马渊等,这些人物有时候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而交替用专门章节对其内心世界,作人生全景式描写,似乎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单独写一部长篇小说。人物的命运感在小说中很强烈。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把马渊这个比较重要且很有文学性深度的人物,把他的出场安排得太晚,且把他的主要经历放在集中放在一个章节里,也显得局促了些。他死于车祸,而最重要主人公葛宝生也死于车祸,这是否显得有点太雷同巧合了些?当然作者要做殊途同归的命运对照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人生都是突然“抛锚”了。抛锚一词在《辞海》的本意解释是:指车船中途发生故障而不能行驶。当然在小说中这用其比喻,审查别人的人和被审查的人,两个官员都遭遇到了车祸而死,这样的比喻也是恰当而巧妙的。而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矍锐是很清纯脱俗的,这个女人的美丽与她的高洁的精神世界,使小说精神空间得以提升,这样有神采的人物绝对有文学性表现的价值与空间。而她在小说后半部分的“戏份”少了,后来几乎没有提到,这似乎也属于作者艺术构思中的百密一疏。

    尽管主要描写的是官场,我们官本位的社会传统之下,官场总是聚焦各种社会矛盾和生活的大舞台。情节上也有诸多流行时尚通俗元素,但我坚持认为这部小说不是那种会引起轰动性注意的作品,它的文学冲击力不是很强,而这也正是真正好文学的品性,它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如果给这部小说也贴上官场小说的标签,比较生活化的官场小说,似乎也能说得通。但确实,人生命运感很强,散发出来的,小说的命意。我之所以认为这部小说好,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它的形态和价值,不是一两个标签所能概括得了的。这应该是好的作品共同特性。好的作品它具有宽博而开放的意义指向,它有人生社会的沧桑感,它会让你意识到生命的浩瀚与个体的微弱与尊贵。

    读其书知其人,对于作家向岛的经历,我也算略知概要。作为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天之骄子,正赶上那个文学黄金时代,即便专业为理工科而毕业后从政,其对文学精神食粮的吸纳也是充足的。从政也曾被誉为政界精英,而作为性情之人,终在政界受挫,似乎也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传统的人生轨迹。学陶朱公下海经商,成为多金之士及时知足而止,上岸从事早年就钟情之文学,短短几年在文学界也算签名报到,虽也在多个文学场合自谦为半路出家,但其文学成绩也于一些二流名家不多让,谈起托尔斯泰福克纳一个个大家来如数家珍,其文学志向之大,似乎不是他那些自谦之辞所能掩饰住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沉浮》在读者中取得很大反响,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标准的官场小说,所以即便很成功很有市场他也是不满意的,他不愿被贴上某个标签,而这第二部长篇小说《抛锚》就是他摆脱标签的一次努力,也是对他熟悉世界的一次全景式描写与抒发。在小说的后记里他提到了他心仪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已经是第六次通读了,随手翻阅更是不计其数,我对这本书有着多年的迷恋,至今亦然。这回再读,还是激动不已。这才是小说,真正的小说!像生活一样广阔,像风一样自由。它是写都市的,也是写乡村的;是写上流的,也是写田园的;是写官吏的,也是写农夫的;是写情感的,也是写社会的;是写家事的,也是写艳情的;它无技巧,却让所有的技巧显得蹩脚和多余。它是传统的,又比一切现代更现代。我们惯用的文学标签,任何一个贴上去都难免捉襟见肘。”这一段很抒情化的文学感想,是对前辈文学大师的由衷敬重,也可看作他文学理想的夫子自道。

    当然,他迷恋的文学大师远远不止一个托尔斯泰。对细节的处理,对人物命运的深刻体察,文学技巧性处理上,一看就知文学经典名著的熏陶之下。就如同我看某书法家的字,是能看出他对古代某些名家的习承。他可能临贴临了千百家,分不清具体临了哪几家,但是,烩千家米作自家饭,那些前辈艺术家无穷的艺术心迹密码,自会储存他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那终将沉淀为一种艺术功底。我从向岛笔下,就是读出了托尔斯泰与福克纳影响的痕迹。我觉得,这更多的只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艺术感觉,只能在有共同艺术同道中靠意会来交流。比如,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小说后记里明确表达了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我还可以在他小说中几乎可以明确找出他模仿托尔斯泰的几个证据来。我私下会和他交流的。可以明确指出的是,这部小说可以说在精神气质上是生活流小说,而生活流小说的开创者和最高成就者,正是托尔斯泰。生活流小说,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段,平平常常开头,自自然然结尾,如生活本身那样大气又从容浑然,不露声色却坦然面对一切,不刻意于追求所谓的深刻,其实生活本身就深刻如海洋如天空。

    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作家思想的跑马场和精神的栖息地。作家个体的全部信息,可以说有意无意地都刻录在其中了。《抛锚》的语言活泼酣畅,机智犀利,夹叙夹议,生动的叙述语言中,作者的爱憎感情历历可见,许多或机智,或犀利,或嘲讽,借人物之口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自由的叙述中,有时尚新潮语汇,有网络上的当下新鲜事物,有政治的点滴细节。

    小说思想很新锐,达观,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入世精神,似乎现实中那种透着欢乐底气,读者也可感受到。整个文本散发出来纯正的文学趣味,广博的识见,和深厚的人生情怀。作者借着这一次长篇小说的写作,也让自己淋漓尽致体验了一回流泻奔腾的生活之洪流。一个作家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都已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