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与标本——论《白洋淀上》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周新民  时间: 2023-07-18

  内容提要:《白洋淀上》是应新时代“山乡巨变”而产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呈现了中国为世界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宏大主题。《白洋淀上》的题材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使长篇小说题材迈向宏阔。它的问世扭转了中国长篇小说在主题和题材观上的逼仄倾向。《白洋淀上》以历史远景所建构的时间意识,重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历史时间。它所塑造的王决心、乔麦更是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贡献了时代“新人”的典型形象。对于《白洋淀上》这样的史诗性巨著的价值,要给予充分的发掘和提倡,为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关仁山 《白洋淀上》 宏大主题 宏阔题材 时代新人

  《白洋淀上》是关仁山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扶持计划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吴义勤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答说,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是作家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必然要求。他说:“如何通过乡土变迁深刻理解时代和历史,以文学的方式使乡土世界获得美学表达,如何让乡土和时代新人在文学中得到更典型化的提炼,如何创造出真正具有思想艺术深度、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史诗性经典,这些都是新时代作家需要思考和解答的课题。”①面对“千年之计”的雄安新区建设,关仁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面对乡村的历史性变革,作家不能淡然视之、无动于衷。我想将这宏阔、沸腾的建设场景和富有烟火气息的百姓生活,上升为成熟的艺术想象”②。《白洋淀上》是一部适时而生的作品,是雄安新区建设直接催生出来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为了拯救的写作

  何为长篇小说?吴义勤曾说,“长篇小说是一种公认的‘大型文体’或‘重型文体’”③。这种“大型文体”或者“重型文体”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跨度大,还要求长篇小说的主题和题材都很重大,运用的艺术手段比较丰富复杂。

  虽然仍有不少作家默默耕耘,为长篇小说的繁荣作努力。不过,受到一些思想观念的影响,长篇小说创作还是有很多不够理想之处。其问题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陷入到“小型化”或者“轻型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主题轻盈,题材单一。这种倾向使长篇小说创作进入逼仄的发展轨道,难以回应时代与历史的巨变,在“山乡巨变”的书写上,自然捉襟见肘。

  《白洋淀上》的问世,有力地扭转了这种倾向。首先,从主题角度来讲,《白洋淀上》的主题足够重要,足够宏大。《白洋淀上》以白洋淀新区建设为基本内容,从新区选址、千年秀林建设、新城区建设来勾勒白洋淀新区的建设。它反映的主题不是简单地局限于一地、一国之发展的问题。以往中国长篇小说以反映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为基本内容,表现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现代化建设上的探索。其主题内涵显然不足以涵括人类总体性的思考,具有一定局限性。然而,《白洋淀上》却不一样,它所表现的主题已经不局限于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了。它以生态宜居和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历史智慧,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样的主题显然在中国长篇小说主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实,长篇小说的发展本来就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以巴尔扎克、司汤达、托尔斯泰等小说家为标杆的发展路线。在这条发展路径之中,长篇小说以反映现实和历史变革为基本主题。事实上,这些小说以及其后的一些长篇小说的确为人们洞悉历史和现实的秘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典范。另一条发展路径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以反映心灵的深广度为基本模式。后一种发展路径基本上被后来的新潮长篇小说所倚重,也对长篇小说的前一种发展路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作为新时代文学,其最为重要的是反映中国人民参与历史创造的宏阔主题。这一主题特性决定了现阶段中国长篇小说必须回归到巴尔扎克、司汤达、托尔斯泰所开创的小说传统中去,把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壮阔图景和秘密,描绘和揭示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洋淀上》拯救了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把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提升到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其价值和意义自然不同凡响。

  另外,我们不得不肯定《白洋淀上》在长篇小说题材上的重要贡献。“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重视题材。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的几部长篇小说,例如《红旗谱》《红岩》《红日》《林海雪原》《创业史》《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等等,无不是重大题材。这些长篇小说的题材要么反映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要么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事件。这些长篇小说采用的重大题材,客观上为这些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提供了绝佳的路径。然而,由于在文学政策和文学观念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题材存在狭隘化的理解,把题材价值扩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提出“题材决定论”。这样来理解文学作品的题材,无形之中把文学作品的题材推向一个逼仄的空间。后来文艺界反对依据文学作品的题材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历史原因的。但是,从“题材决定论”走向“题材无差别论”也是有偏差的。虽然书写花草虫鱼、内宇宙的波澜,也具有艺术价值,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对于长篇小说来说,题材的价值依然存在。相较中短篇小说而言,长篇小说更加偏重对于现实和历史的表现,更加侧重于回应时代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关切。因此,选择重大题材更便于回答历史之谜、现实之谜。只不过,遗憾的是,近些年长篇小说的历史使命受到质疑,长篇小说更多地偏重讲述故事,更多地回缩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描述之中,更多地关注一地之历史与社会。这样的长篇小说的价值自然会有局限。

  《白洋淀上》在题材选择上的宏阔视野,是一般长篇小说难以做到的。首先,《白洋淀上》的题材包括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以一百零五岁老人铃铛的复述,重现了白洋淀百余年的历史风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白洋淀地区的波澜壮阔历史得以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小说中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其次,小说叙述了白洋淀新区从成立到建设的过程,这毫无疑问是小说最为重要的内容。小说在叙述白洋淀新区上自然非常详尽。引黄济淀工程建设—新区污染治理—千年秀林建设—新区城区建设的历史事件,是小说叙述的主体。此外,小说围绕“植绿造城”从不同角度加以表现,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泛。有国企进场参与白洋淀新区建设的题材,有民营企业家在商海博弈的题材,有政治生活的呈现,有白洋淀民俗风情的表现,也有农民的生活变迁在这场历史巨变中的体现,还有历史巨变之际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与伦理上的微妙变化。

  如果认为《白洋淀上》只是停留在外在历史风云的叙写,那就片面了。难能可贵的是,《白洋淀上》还叙写了在历史风云涌动的大潮之中,生命个体的微妙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王永泰和王永山这一对兄弟,在崭新历史来临之际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与外在历史风云的写照交相辉映,充分描绘了时代大潮之中农村生活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变化。总之,《白洋淀上》把外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叙述和个体内在心理感受综合起来的选材方式,为《白洋淀上》的叙述带来了更大的审美冲击力。综上,《白洋淀上》拯救了长篇小说在题材上曾经出现的偏狭,为长篇小说反映时代新变和历史风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时间开始了

  1990年代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结束从一定意义上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之争,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胜利而告一段落。这场两种制度的竞争结果,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历史的终结”。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将进入到由资本主义社会一元制度主宰的秩序,世界现代化也进入到西方现代化模式主导的轨道。按照西方社会学、哲学家的思路,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道路也必将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引领的发展轨道,东方时间必将纳入到西方时间的范畴。事实上,自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陷入到“历史终结”的书写。欲望书写、碎片化叙事大量充斥叙事文本,小资情调弥漫文学的字里行间,中产阶级叙事腔调成为中年人的安慰剂。更有一些文学作品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陷阱之中,各种唯心史观成为文学叙事的新宠,在小说创作和影视创作中大行其道。

  幸运的是,仍然有一些文学作品坚持对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发掘和叙述。从“现实主义冲击波”到底层写作,乃至新世纪影响较大的非虚构写作,都是对中国现代化经验的书写。这些作品仍然把中国大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是非曲直作为创作的聚焦点。尤其是一些作品,以反映中国农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出现的崭新面貌为主题,更是自觉地描绘了一个农业大国涅槃的壮丽历史身影。尤其是新时代一些反映中国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文学作品,硬是闯出了一条中国文学作品书写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迥异于西方而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崭新面貌,从而开启了崭新的历史。《白洋淀上》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从生态宜居、知识创新、民族自主等几个方面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意识,从一定程度上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白洋淀上》构型新的历史时间,颇具匠心。小说以自然时间的终结开篇,以新历史时间的开启为主体,以革命历史的传承为底色。

  《白洋淀上》以白洋淀谚语作为题记。谚语写道:“大雁空中飞,鱼儿淀上游,船儿哪里去,未来在等你。”这首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白洋淀上》的时间构型上的特点。谚语的前三句描绘的是白洋淀原始的状态。这种原始状态下,只有空间,时间尚未开始,只有赋予未来维度,白洋淀才有时间意识。事实上,《白洋淀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遵从了这首谚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构造方法。小说的第一章是“雪婚礼”,第二章是“葬礼”,第三章是“砸冰懵”。第一、二章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章“雪婚礼”写的是王决心结婚的事情。因为要去接外地来的客人,他在接客人的途中,发现了“腰里硬”的儿子被撞死。第二章围绕这起交通事故引起的纠纷展开,王决心的婚礼泡汤。这两章内容一是婚礼一是葬礼,写的都是乡村社会日常风俗。婚丧嫁娶本是乡村社会延续的无时间差异性的循环事件,是千百年来乡村社会遵从的恒常。第三章“砸冰懵”是千百年来白洋淀渔民延续的生产方式。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表现的是自然时间状态下的日常生活。随后《白洋淀上》在相当的篇幅上继续书写白洋淀民间的生活:如破冰捕鱼、养鸭等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如家暴,等等。随着第三章“砸冰懵”中北京勘察白洋淀专家的到来,自然时间面临终结。白洋淀新区的成立,正式宣告白洋淀自然时间的终结。延续多年的大船要被收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即将走入历史。王决心家盖的新房即使上梁了,也不准再建了。农民造屋、娶亲的传统生活模式也被终结。自然时间的终结,为新的历史时间开启提供了机缘。小说的开头叙述以自然时间的终结为基本内容,显示了新的历史时间登场的必然性。

  白洋淀新区成立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序章,《白洋淀上》也因此开启了崭新的时间,新的历史整装待发。白洋淀是一个纯粹的被大自然所裹挟的地方,除了旱灾就是涝。然而,白洋淀新区的成立让白洋淀迈入到崭新的历史轨道。白洋淀新区成立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改变,还是一个崭新的历史的开始。这个崭新的历史就是,中国乡村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当得知白洋淀新区即将成立,新区将走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时,乡村青年王决心敏锐地觉察到了崭新历史来临时的心灵颤动。

  刹那间,一种强悍的豪气汹涌地冲到王决心的胸腔,他激动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王家寨人,是出英雄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淀吃淀。如今政策,猛地打碎过去的生活方式,大家可能都不适应,心中有矛盾、有怨气,我爹也是这样的。我说一句,王家寨没有从产业上抓好,原因复杂,根源在哪?就在没有城乡统筹发展。这次白洋淀新区来了,这次跟美丽乡村建设不一样,就是彻彻底底的城乡统筹。你就是住在王家寨,城里人咋生活,我们就会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往后城里人会羡慕我们乡村的小康生活,你们不信,我信!”

  王决心似乎如神启一般,敏锐地觉察到了白洋淀新区成立对于乡村王家寨巨大意义。他感觉到,“猛地打碎过去的生活方式”,一种旧历史结束了,那种小农经济式的农耕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白洋淀新区成立也不是简单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实践,而是走崭新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是白洋淀新区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理想形态。相对于以往的乡村变革,例如,“美丽乡村建设”,白洋淀新区开辟了一种崭新的乡村融入城市的现代化模式,那就是乡村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白洋淀新区建设掀开了白洋淀崭新的历史,基于城乡统筹发展,新区常务副书记赵国栋描绘了新区的美好未来:“我们新区啊,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创新。云计算中心马上落成,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开始,国盛的国盛云和5G基站已经铺到了我们地下管廊和田间地头,我们利用好这些技术,用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会给智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赵国栋的描画给城乡统筹发展插入了科技创新的翅膀,白洋淀新区所呈现出崭新的历史面貌,意味着白洋淀新区即将步入崭新的历史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白洋淀上》在书写白洋淀由自然时间进入到新的历史时间的描写之中,注意接续革命历史。《白洋淀上》所叙写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白洋淀上》所叙述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和白洋淀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白洋淀带来的开天辟地的历史巨变具有历史上的传承关系。

  《白洋淀上》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王决心。王决心的奶奶铃铛是一位一百多岁的老人,是白洋淀历史的活化石。白洋淀的红色革命史出自铃铛的口述。她的口述接续了白洋淀新历史的源头。白洋淀旱涝不断,老百姓生活困苦。面对旱涝,白洋淀人只能去祈愿。然而,“祈愿归祈愿,水灾和旱灾照样来。改变靠谁?靠共产党啊!乡亲们,到啥时候,我也是夸咱共产党好”。作为历史见证者,铃铛为历史作结。自从白洋淀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每年七月白洋淀荷花开得最艳丽之时,共产党就领导白洋淀农民起来,斗地主,分粮食,砸盐店。抗日战争时期铃铛和她的丈夫大抬杠出生入死,为部队搜集情报,险遭杀害。白洋淀反抗旧势力的历史、斗争的历史,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走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观点已有众多学者有论述,在此不赘述。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接续为《白洋淀上》构建崭新的历史给予了丰厚的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时间构型提供了根基。

  时代新人的塑造

  《白洋淀上》篇幅浩繁,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很多是新时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白洋淀上》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历经岁月沧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就显赫的旧农民王永泰。王永泰历经艰难的心路历程,最终渐渐认识到新的历史趋势。还有性格鲜明的政治人物赵国栋。赵国栋为官清廉,一心扑在白洋淀新区建设上,为此不惜得罪上级和亲人。最终,他的道德品质和业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杨义成本是副省长的女婿,已经官至副县长,政治前程远大。但是,他决意弃官从事研发工作,为解决芯片卡脖子工程多方奔走,他也是新时代文学之中少有的人物形象。杨玲玲作为学成报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在艺术典型化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众多人物形象之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新农民形象。农村“新人”形象的塑造是关仁山小说的重要艺术成就。不过,关仁山笔下的农村“新人”形象,有一个逐渐丰富的历史过程。“首先,《九月还乡》《天高地厚》塑造了从城市返乡的农村‘新人’形象九月、鲍真。九月、鲍真由城市返回乡村,由‘农民工’转身为‘农民’,完成了对农民身份的再次确认。这是关仁山迈上构建具有历史主体意识的农民形象的第一步;紧接着,关仁山在《麦河》中塑造了曹双羊这一崭新的农民形象。曹双羊主动回到农村,带领村民一起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曹双羊是顺应市场经济,推动乡村变革的‘新人’形象。这是关仁山农村‘新人’谱系的深化阶段。最终,关仁山在范少山的形象塑造中完成了‘新人’历史主体意识的建构。范少山是《金谷银山》塑造得较为理想、纯粹的农村‘新人’形象。为了实现乡村现代化,范少山主动回归农村,带领村民一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的道路,表现出鲜明的历史主体意识。”④如果延续拙作对关仁山小说农村“新人”塑造的历史谱系,《白洋淀上》所塑造的农村“新人”形象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王决心和乔麦两位农村“新人”形象是关仁山小说农村“新人”形象塑造谱系的高潮。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决心这一农村“新人”形象。当听说白洋淀新区成立,在建的婚房也被冻结,被迫停工,与父亲的失落不同的是,王决心并没有太多的伤感,相反,他为新区的成立感到高兴,并为兄弟三人不能分布在白洋淀新区三县工作而感到遗憾。当父亲王永泰对白洋淀新区成立后收船等政策无法理解之时,王决心对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一般党员的党性原则,超越了自身非党员身份的局限性。面对新区成立后广大农民不愿意交船的现状,王决心表现出坚定的态度,他决定第一个交出家里的老船。这是王决心性格的基本底色,那就是自发地拥护和支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小白河治理工程中,王决心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他在马技术员的指导下,对工作开始由自发支持转向自觉支持。他懂得了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不再莽撞和蛮干。

  在王决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中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影子。他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热爱学习,热衷读书,钻研技术。不过,高加林、孙少平对于现代化更多的是憧憬和向往,相较而言王决心身上沉淀了更多的与现代化历史同行的力量。这也是时代发生巨变所带来的变化。

  在小百合治理工程之中,王决心还只是一名农民工,他不懂技术,蛮干。而历经千年秀林种植的洗礼,王决心已经不再是一名头脑简单的农民工,而是一名央企的员工。他刻苦钻研,在焊接技术上力压群雄。到了地下管廊吊装安装的时候,这名随着白洋淀新区建设一同前进的青年人,所掌握的技术已经处于时代创新的前沿。新区建设要安装很多的地下管廊,但是,吊装技术一直掌握在西方企业手里。如果不解决这项技术难题,不仅仅是企业损失巨大,企业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阻力。王决心起初出于对师傅的关心开始思考如何掌握这项技术。随着思考的深入,他日益萌发了技术创新报国的念头。最终,王决心掌握了这项技术,也完成了自我的升华。一名学历仅为高中的农民,最后蜕变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现代工人。从高加林、孙少平到曹双羊、范少山,体现中国乡村现代化变革的农民形象系列中,王决心自然又是一个崭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农民已经具备了现代国际视野,能掌握世界前沿技术。

  与王决心天生具有某种和当下历史发展趋势“同构”能力所不同的是,乔麦是从一名放鸭女成长起来的“新人”。她是中国创新意识觉醒的一代女性农民形象。乔麦本是旧流俗的牺牲品,为了哥哥的婚姻,迫不得已换亲,成为腰里硬的老婆,备受腰里硬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残。面对备受摧残的环境,乔麦曾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抗争。在村支书孙小萍的启蒙下,乔麦终于和腰里硬离婚,迈出了自强自立的第一步。这是乔麦由传统农村妇女成长为现代女性的第一步。自立自强意识被唤醒后,乔麦开始走上创新的道路。她成立博野苗圃基地,为千年秀林提供苗木。不过,她不是简单地提供树苗。与一般苗木公司不一样,她提供的是原生树苗。为了寻找适合白洋淀生长的原生红豆树苗,她历经艰难,终于在莫干山找到了理想的原生种苗,圆满地解决了千年秀林种植一片红豆杉树林的需要。随着千年秀林建设的完成,乔麦的苗圃公司面临转型,她成立了两万亩的现代农业园,主打粮食种子生产。她对于自己的农业发展定位非常清晰:“我不是一般种粮,智慧农业,我搞的是现代育种,属于科技创新,跟那些高科技是一模一样的,增加产量,保证质量。”为了不让国外控制中国的大豆产业,乔麦决定主力发展大豆,寻找中国本土的大豆种子。她最终从姑奶奶那里找到了祖传的优质大豆种子,交给专家培育出优质的大豆。在培育大豆种子的过程中,乔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高薪聘请优秀科学家,最终在种业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后来,乔麦瞄准乡村旅游,把创新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她打造王家寨实景旅游,把这场实景旅游命名为“淀上升明月”。她利用实景旅游,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组建智慧民俗,推行智慧型体验生态旅游,结合实景旅游和网络带货,销售王家寨的特产。

  打破旧有婚姻锁链的乔麦,充分发挥出了现代独立女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沿着创新的大道,在苗圃经营、种业开发、智慧旅游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完成了现代农民形象的升华。乔麦这一人物不仅仅是新时代乡村新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当代人物形象画廊中少有的典型,丰富了中国当代典型人物形象。

  《白洋淀上》的问世,并非是简单的时事催生那么简单,而是关仁山一贯关注中国乡村命运的必然结果。他前期的“农村三部曲”(《天高地厚》《麦河》《日头》),加上《金谷银山》,无一不是脚踏中国乡村大地结出的硕果。《白洋淀上》和《天高地厚》《麦河》《日头》《金谷银山》一起,构成了“中国农村命运五部曲”。“五部曲”奏响了中国乡村巨变的壮丽乐音,也表现了关仁山立志做“新时代的柳青”⑤的愿望,终有所成。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895—2020)编撰暨古典资源重释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2&ZD27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江伟:《创造新乡土文学精品力作——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光明日报》2023年2月28日。

  ②刘江伟:《中国文学深情书写山乡巨变》,《光明日报》2023年2月28日。

  ③吴义勤:《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④周新民、方越:《关仁山小说中农村“新人”形象流变论》,《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

  ⑤周新民、关仁山:《做新时代的柳青》,《芳草》2017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