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李湛冰:棒惊太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3-06-25

  飞天

  造物主是位神奇的画师,在华北大地淋漓泼墨,酣畅挥毫,绘就一副壮丽的山水画。这便是太行。

  巍巍太行,青山如黛,春雪披肩,驰骋纵横。如长龙,蜿蜒起伏;似猛狮,雄踞一方。

  贫瘠而美丽的小城阜平,宛若一个刚刚初世的婴儿、赤子,宛如一颗未经打磨的宝石、美玉,赤裸着,天然着,紧紧依偎在太行山深深浅浅的褶皱里——那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静静酣睡。

  时间的长河缓缓向前,抵达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码头。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五号飞船上天了!

  陪伴神十五开启太空之旅的,有几瓶产自阜平的试管香菇种子。香菇种子遨游太空,这一重磅消息让满怀信心行进在脱下贫帽子,披上富衣裳的22.77万阜平人民倍感振奋,深感自豪。

  当然,最感自豪的,是阜平香菇产业的“园丁”——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发展专家组组长、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长,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先进个人侯桂森教授。

  雄心

  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原始且最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原始且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俺们连蘑菇都没吃过,种这东西能行?要是不成咋办?你得给俺们立个字据!”乡亲们脸上写满不信任。

  “香菇要是当饭吃,那全家还不得瘦成皮包骨啊?”小媳妇们笑得直不起腰。

  “养香菇?咱不懂啊!就是怕赔不起啊!”

  乡亲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家家户户种几亩玉米土豆,养几只鸡鸭猪羊,虽说收入微薄,但好歹能填饱肚子。种蘑菇?从来没有搞过。大家普遍有顾虑。

  不仅老百姓有顾虑,就连县委政府邀请来的专家,在论证与调研阜平能否发展食用菌养殖上,也分成了好几派。一派认为靠种蘑菇致富没问题。一派含含糊糊,犹犹豫豫,不敢给出明确意见。另一派则坚定地反对,认为阜平不能搞:一是没有基础,二是不知发展什么品种;三是担心销路问题。

  专家们意见不统一,令县委政府领导蹙起了眉头。发展菌菇养殖投入很大,弄不好劳民伤财,谁也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一时间,县领导骑虎难下。

  应是与阜平有缘,也许是上苍的安排?2015年6月,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食用菌技术专家侯桂森,彼时正在易县山区做食用菌养殖技术指导。有阜平农民从易县买走菌棒,需要他前去阜平指导。在阜平大连地村,侯桂森正巧和去往神仙山考察的时任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相遇了。听说侯桂森是食用菌领域有经验的专家,郝国赤说什么也要跟他聊一聊。本来约定聊20分钟,结果话匣子一打开,谈了近1个小时。

  侯桂森认为:“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但田地不是在沟底就是在半山腰,耕作层很浅,导致庄稼收成少。这是难以脱贫的根本原因。”他把自己多年来在太行山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搞食用菌的经验向郝书记作了介绍,最后非常肯定地说:“我考察过阜平的生态环境结构,我认为食用菌产业适合在阜平发展,而且可以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开发。”

  侯桂森的一席话就像一把钥匙,让县委领导的雄心释放出来,阜平县委县政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心更坚定了。是苍鹰就要展翅翱翔,阜平县委随即在全县范围内召开推广食用菌发展动员大会。

  县委专门成立了食用菌发展领导小组,邀请侯桂森担任专家组成员、副组长。后来侯桂森又担任组长,成为阜平县食用菌发展技术总负责人。

  教授

  万丈高楼平地起。阜平过去确实没有食用菌种植基础,可以说是零起步,平地惊雷。

  说干就干!确立种哪一种食用菌合适?怎么种植?侯桂森经过深入调研,着手起草了2015至2017年阜平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对此县委班子非常认可,一稿通过。

  县委确立了以香菇为食用菌种植的主栽品种,并且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扶植政策。流转土地、园区筹建、搭建大棚、建菌棒基地、招聘技术人员、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发动老百姓参与……工程上马,各项工作开始同步启动了。

  老百姓担心种菇失败,有畏难情绪。县委政府就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率先实践。技术人员组织培训,分头入户,做思想工作,做技术辅导。

  侯桂森想,打消老百姓心中的顾虑,不能光靠嘴说,更要靠事实。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见,你的技术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才行。

  迈进教室是教授,走进田间是农民。侯桂森下定决心向袁隆平学习、向李保国学习,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他率先带人包了大棚,种上蘑菇。蘑菇丰收之后,他邀请乡亲们前来参观学习。

  种植蘑菇的可观收益摆在了乡亲们面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贷款无需抵押;技术专家指导;产品企业收购;老百姓只管安心种植。这不财神爷挨家挨户送摇钱树、送金元宝吗?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可是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为民着想的实际行动,让许多乡亲们感动了。由此,阜平县开始建起第一批蘑菇种植大棚。

  大地是实验室,田野是空调房。在龙泉关镇,1955年出生,已年逾六旬的侯桂森教授把田间地头变成了培训课堂。他耐心讲解香菇种植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计划性控制出菇量等一个个技术难题。

  第一批农户建棚后,他又带领技术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指导,传经送宝。

  “菌棒入棚以后要控制好温湿度,多通风。”“该放氧了,该喷水了。”“要出菇了,不能还套着袋。”严寒酷暑,侯桂森风雨无阻。用他的话说是:“要人等菇,不能让菇等人!”他坚持“每天到、每户到、每棚到、随叫随到”的“四到”服务,努力实现技术支持全覆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智,侯桂森决心要帮助乡亲们掌握一门实用的致富技术。他初到阜平,一住就是一年半,没有节假日,吃住在农户。

  在阜平待得时间久了,他全然没了人们想象中实验室里教授的形象,更像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皮肤黝黑,双手粗糙,衣服简朴,脚上时常穿着沾满泥巴的胶鞋,跟当地人没有两样,唯有笑容中的温暖,言语中的睿智,才散发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丰收的喜悦。第一批大胆尝试的农民,大棚里传来佳音,香菇喜获高产,市场价最高卖到了八九块钱一斤,一个棚就产值10万多元,一户菇农一季收入就达到了五六万元!

  旗开得胜,初战告捷!

  考验

  咕咚一声,像块大石头一样,菇农秦玉林躺在了一辆汽车前面,不让汽车的主人——阜平食用菌发展专家组组长侯桂森走。

  他像精神受到了巨大刺激,大声吼着:“你是专家,你说,我这万一赔钱了该怎么办?今天你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就甭走了!”声音听上去有些气急败坏,也有些伤心无奈。

  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事?县长、镇党委书记、镇长,许多的技术员,许多的菇农可全都在现场呢!各路“神仙”云集,他这是给谁脸色看?想难为谁?想耍无赖吗?靠这种方式能解决问题吗?

  原来,政府不号召种菇嘛,政府给提供货款。秦玉林积极响应,贷了十万块钱,种了三万多菌棒。因为技术不成熟,也不太会管,结果到温度高时出现红毛菌了。

  红毛菌是食用菌里一种恶性杂菌。他从网上一搜,哎呀,吓得不得了,说这个红毛菌非常厉害,弄不好就得使这些菌棒全都坏了,他投了十万块钱,眼瞅着都得打了水漂儿,他急呀!

  政府给菇农提供贷款,虽然不用担保,但钱总得要还啊!十万块,对贫困户秦玉林来说,不是小数。

  秦玉林他爹一听说要全军覆没,急得眼泪啪嗒啪嗒直掉。

  十万火急。他赶紧找当地园区技术员,询问解决方案。园区技术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逐级火速上报,给侯桂森打电话,侯桂森一听兵临城下,马上召集专家组火速赶来了。县长刘靖也赶来了。大家全在那等着呢!

  大伙商量的结果是听专家的。专家,此时此刻,就像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太白金星。

  侯桂森一下车,秒变当红明星,许多手机被高高举着,一齐拥向了他,等着给他录音呢!

  众人焦急的目光齐刷刷全都望向了他,意思很明白:“这菇坏了,你看怎么办吧?”

  前面有人领着,后面一大群人跟着,侯桂森来到秦玉林家大棚里的病害菌棒前,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然后把专家和技术员们召集过来商量看怎么办。有的技术员说这得赶紧隔离,得扔。说秦玉林家好些生有红毛的菌棒已经被他本人扔山沟里去了。

  侯桂森自信地说:“这都有救。链孢霉(红毛菌学名)我也见过。咱们给他的菌棒不是刚接上菌的,都已经快长满了。玉林,你把那些扔掉的菌棒还得搬回来,咱还得一块管,一块弄。”

  “有救?”现场许多人,包括技术人员,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当时,秦玉林躺在地上不肯起来。钱还在大棚里撒着欢儿生长着呢,他却已然认定自己种菇失败了。他对侯佳森说:“你不能走,你是专家。我这万一赔钱怎么办?”对县里来的领导说:“我要赔了钱算谁的,是县里让我种菇的。现在别说这十万块钱能赚多少了,能保本我就知足了!”

  侯桂森蹲下身子,像安慰自己的家人一样,耐心地对他说:“你的心情我理解,咱本身就贫困嘛。我给你吃一颗定心丸,咱们一块儿好好管,我敢保证不会有多大损失。你想啊,咱们全县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推广食用菌产业,会让老百姓赔钱吗?”

  这话还真起了作用。许是秦玉林觉得在理吧,他将信将疑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县里的领导也连连安慰他,让他听专家的话,好好管理蘑菇。

  面对笔者采访,重新忆起秦玉林家这件事,侯桂森教授不无感慨:“实际上红毛菌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规模发病的。所以当时我的压力也特别大……”

  秦玉林家菌棒当年经过精细管理,不但把投入的十万块钱收回来了,还赚了几万块呢!

  秦玉林后来成了他们园区的致富带头人。这几年靠种蘑菇没少赚钱。

  有道是不打不相识,秦玉林和侯桂森成了好朋友,逢人便说:“侯教授说什么我都信。”

  赞叹

  引进技术成果,攻破技术难题。这些年来,侯桂森一刻不停歇。他先后引进一百多项科技成果,把全国最先进的那些技术、体系大都引入阜平来了,建起了全县龙头企业菌棒厂,规模排名全国第一。

  他从浙江省、河南省、承德平泉、唐山遵化等全国各大食用菌产地招来许多技术人才、种菇能手,来阜平帮菇农们搞好技术服务。“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有专长的人多有个性。

  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各有特长,风格各异。县里招来的这些种菇能手,都有一定经验,但不听招呼,难以管理。专家提要求他不发表意见,等专家一走,依然我行我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全县统一技术指导务必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否则向老百姓作宣讲,各行其是,老百姓将无所适从。

  河南来的一位冯姓技术员,在大台村作技术指导。因为菌棒要保湿,侯桂森要求大棚里用水动雾化喷水。侯桂森给他讲了三次,念了三遍紧箍咒。但他走后技术员就是不照办。结果菌棒严重失水,菌棒变干,出菇失败。

  “侯教授,你别光说你有多能耐了,咱俩一人弄一个棚,咱分头指导,看谁指导得好!你看中不?”技术员关青同侯桂森争执起来了。他来自承德平泉,在北果园乡作技术指导。此刻,他向侯桂森发出了挑战。

  原来,专家团要求技术员进到大棚里面,一定要带笔记本,记录各家蘑菇目前的具体情况;要带弹簧秤,称一称菌棒的重量;还要带一个喷枪。因为仅凭感觉,仅凭经验处理问题,容易出纰漏。

  关青性子直,没想到说着说着他就跟侯桂森等专家团成员争执起来。

  侯桂森平静如水,耐心地对他说:“老关啊,我们到园区是来做技术指导的,不是来踢谁的饭碗来了。也不是否定你,目的是在全县达成技术统一。我们是为了全县的大棚来指导,这么多的园区这么重的指导任务,我也不可能跟你分别种一个棚……”

  在场的老百姓还有县食用菌办公室的人都劝关青。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开导,后来关青逐渐认同专家组的这些方法!为什么呢?不用不知道,一用都说好!因为关青尝到甜头儿!他说确实应该记录:出菇多少直接决定养菌时间嘛!出多少菇?菇的大小?注多少水?数字化,精细化、指标化管理让技术人员在指导时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科学,更规范!

  实践出真知。关青服气了!结出战斗力。关青和侯桂森,后来成为非常好的技术伙伴了。

  骆驼湾村村主任种了六个大棚。出蘑菇的时候,侯桂森正好去了那里。他发现,村主任大棚里那蘑菇,全长成烙饼似的了。公司收购好蘑菇价格高,四五块钱,他那蘑菇属于该采时采得不及时,全成了大片菇了。就只能卖五毛一块啦。一叶落知天下秋。他想这肯定不是个别现象。为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漫延,侯桂森组织菇农开始培训。并且录制了题为《及时的采收》视频在县电视台播放。

  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采得不及时,蘑菇会开伞。一开伞,价格就掉下来了!种蘑菇,温度高时长得快。所以高温季节一天要采三次菇或四次菇。”

  为保证菇农们听得懂,觉得有趣味,侯桂森的讲解既形象又生动。最初的时候,侯桂森带领技术员到阜平办培训班,讲蘑菇种植,讲种一个大棚能挣几万块钱。农民们只要去听课就给30块钱,中午还管一顿饭。老百姓人来了,把30块钱领走,吃完中午饭全跑了。没一个听课的。

  现在不一样了!无论他到哪个园区哪个乡镇哪个基地,一说是来讲种蘑菇的,就像磁石遇见铁钉子,呼呼啦啦就吸来一大帮人。乡亲们开始主动学技术啦!

  提起侯桂森教授,龙王庙村老党员,菇农袁应洪连挑大拇指:“侯教授好啊!总去大棚指导我们,那是实打实地帮助老百姓,非常贴心,兢兢业业。脱贫攻坚,老百姓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种蘑菇不仅让菇农们富起来了,还带动了一大批闲散劳动力就业呢!”不愧为一名老党员,袁应洪的见解很深刻!

  南栗园铺村菇农赵海明,今年50岁了,他真诚地表示:“侯教授让俺们挣到钱了。生活有了大改变。他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菇农孙士玉说:“收成这么好,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多亏了侯教授!我们对他都是特别感激的!”

  “侯教授这么大年纪了,不辞辛苦,总去棚里直接手把手教俺们!让人非常感动!感谢党,感谢政府!让俺从困难生活中摆脱出来了。”

  老百姓说起他来,个个由衷赞叹,表情喜不自胜。

  在大山深处,他成了当地百姓最尊敬的人,最亲近的人。所到之处,侯教授、侯老师,一声声称呼里透着乡亲们对他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感激。

  魔棒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侯桂森,不知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美猴王,孙大圣。

  齐天大圣孙悟空,保护唐僧向西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降妖除怪,七十二变。

  侯桂森呢,帮扶的是人民,是老百姓。求取的是致富真经。

  孙悟空武艺高超,一根金箍棒如意自在,可大可小,大可顶天立地,小可细如绣针。

  侯桂森呢,他也是同样的“法力高强”呢!他也有如意金“菇”呢!不是一根而是数万根,数十万根,数百万根,数千万根,上亿根!他的如意金“菇”叫菌棒,每一根金“菇”上能变出数十朵小花伞,数千万根,上亿根,能变出的小花伞多得像天上的繁星,像春天的花朵,像菇农的笑脸,数都数不清!

  小花伞学名叫香菇,小花伞可听侯桂森的话了。只要他说声“长”,小花伞便“噌噌噌”迅猛生长。菇农们像采摘春天的花朵一样将满棚盛放的小花伞取下,便能吓走穷怪,能驱走困兽,能换来真金白银,能变出花花绿绿的票子。

  孙大圣与侯桂森,一位斩妖杀魔,一位战困斗穷。一位对师傅忠诚,一位对人民深爱,还别说,虚拟与真实世界里的这两尊“菩萨”,还真有的一拼呢!

  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侯佳森以养菇技术引领阜平人民求取致富真经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同样充满了艰辛。

  好在,食用菌养殖技术在太行山区蓬勃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胜利属于党和政府,胜利属于侯桂森教授,胜利属于勤劳勇敢的阜平老区人民!

  梦想

  2016至2017年,正是阜平食用菌产业发展生死存亡之际。由于压力大,经常睡不好觉。加上多年来的奔波劳累,食宿不好,经常不吃早饭,侯桂森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血胆红素比常规指标高出几十倍:胆管结石。结石都掉到胆管去了。

  在北京做手术期间,时任县委书记刘靖派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和几个企业的老总专门去北京看望侯桂森。因为正值菌菇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有好多事等着他,需要他。侯桂森放心不下,就提前出院赶回来了。

  侯桂森教授出身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农业学校。当被问起当初为何选择上农校时,侯教授眼睛湿润,声音哽咽了。原来,在他儿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经常吃不饱饭,忍饥挨饿,让他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侯桂森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大志,发下宏愿:我要能上学,就一定报考农业学校学农学,要让庄稼多打粮食,让人民吃上饱饭,不饿肚子。

  多么朴素的梦想。多么崇高的追求!

  站在新时代簇新的起跑线上,侯桂森豪情满怀:“阜平食用菌产业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业发展还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就食用菌产业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提出“八项举措”发展构想,展望新的明天,绘就新的蓝图!

  侯桂森快70岁了,依然像拓荒牛一样干劲十足。他动情地表示:“只要没有倒下,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好传帮带,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员,让更多的群众能通过食用菌养殖发家致富。”

  呵,他的话语引来群星围观,群星感动,密集相拥,为他响起热烈掌声。

  呵,他的梦想让群山沸腾,群山长嘶,铁蹄腾空,在华北大地上昂首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