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樊星: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3-05-28

  罗日新的长篇小说《钢的城》(第一部)在《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5期)发表后,立刻赢得好评如潮。接着,该书(第二部)也在《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1期)刊发,继续获得文学界的交口赞誉。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7月推出厚重的全书,为我们谈论这本书成功的经验,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版本。

  翻开此书,“上部:一团火”的题目就令人眼前一亮:炼钢,需要火,而且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众所周知,在生活中,在文学的词典中,“火”具有特别的人文意义。如“真金不怕火炼”,那“火”便成为“考验”的比喻;“热情似火”“怀揣一团火”则常常形容助人为乐、急公好义的品德;而“播火者”“火种”“火炬”也每每用来形容传播真理的人以及照亮寒夜的光芒,连奥运会的开幕不是也必须从采集奥运火种、传递奥运火炬起步吗?“一团火”为全书定下了明亮、热烈的基调。还有,就在这题目的下面,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产生的。”这一句话,连同“下部:满天星”下面引用的同样来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话:“钢铁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都显示了《钢的城》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致敬的赤诚。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从革命年代过来的“50后”“60后”,包括他们的前辈,许多人都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红色经典”。书中那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曾经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无数上进心强的青少年恭恭敬敬抄在日记本扉页上的“座右铭”。那一段金句曾经激励过他们为了崇高理想奋斗的浪漫豪情。因此,尽管在历史的烟雨过去,新的文化浪潮已经将当代人带入了全新的时代,仍然有作家并不讳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如王蒙、路遥就是如此。他们作品中的怀旧情感、伤感情怀直到今天依然广有影响。而罗日新也以《钢的城》表明了他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推崇。他曾多次谈到上小学四年级时,在父亲的抽屉里发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饥似渴地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完,还因这事睡过了头,被老师罚站教室门口的往事,可见印象之深。而《钢的城》全书中灼热可感的“正能量”也足以表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跃动着的青春热情、奋斗精神、坚强人格,不会因为那个时代的结束而成为过眼云烟。事实上,那是激励人类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一直到今天,我们不是仍然可以在许多感人至深的创业、进取、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故事中感到这种精神的“自有后来人”么?

  说到“正能量”,或有人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人云亦云的空话、假话、废话。我则觉得有必要辨析,哪些是激励着人类古往今来不断奋斗的“正能量”(从屈原的愤怒、司马迁的坚忍、苏东坡的旷达、梁启超的凛然、鲁迅的深刻到亚里士多德的博大、卢梭的浪漫、契诃夫的感伤、海明威的强悍……),哪些才是空洞、虚伪的说教、老生常谈乃至瞒天过海的欺人之谈。对于那些心怀一团火、一直自强不息、也温暖着身边的人们的有志者,切不可低估了他们心中的“正能量”。而如何在激烈生存竞争的年代里,将人类代代相传的“正能量”传递给当今的青少年,也需要认真摸索出切实可行的经验来。

  那么,《钢的城》中是如何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当代人生活中的“正能量”的呢?

  二

  《钢的城》讲述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经历的阵痛与蜕变,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或载沉载浮、或不甘沉沦、上下求索新的出路的各种试验与突围。这样的故事令人情不自禁想到了当年的“改革文学”中蒋子龙对于工业改革的大声疾呼(如《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和稍后对于改革艰难的深长叹息(《乔厂长后传》、《维持会长》),还使人想到那些尖锐披露工厂进退维谷、工人面临下岗困境的力作(如李佩甫的《学习微笑》、谈歌的《大厂》等等)。无论是慷慨激昂的呐喊,还是忧患深广的叹息,其实都是充满文学良知的“正能量”。这十多年来,随着周梅森的《中国制造》、梁晓声的《人世间》等散发“正能量”的名作广为传播,作家们对于新的社会矛盾的聚焦与追问、对于古道热肠的缅怀与弘扬,使一种如火的热情也在悄然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钢的城》又作出了哪些可贵的探讨呢?

  罗日新的成长就是在他故乡的钢厂中完成的。他的父亲对工厂的情感、他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那些工作热情、亲情、友情都与那座工厂血肉相连。书的扉页上的题词——“此书献给我的父亲罗宝山和大冶钢厂的兄弟姐妹们”——就充满了怀旧的感恩之情。我甚至注意到书中上部第六章中那位工人诗人的得意之谈:“罗宝山总编都夸过我的诗好”,其中显然倾注了作家对父亲的追思深情。有这样的感恩深情作生命的底色,加上作家本人在困境中摸着石头过河,最终突出重围的成功经历,使这部小说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小说主人公祝大昌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作家的影子。一个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金句——“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产生的。”——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的上进青年,同时也是能够通过脚踏实地践行王阳明的“事上练”,为工厂减少压力、寻找出路的实干家(小说上部第九章讲述祝大昌在推销积货中到处踏访、灵活处置、同时产生了改革体制弊端的想法的事迹,就令人想起柳青的《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那一段。时代不同了,克己奉公、踏实办事的作风却如出一辙),还是一个保持了平常心的干部(小说写他平时为人朴素、低调,对于为了“减员增效”,大批工人必须下岗的领导决策持不同意见,并灵活应对;他与工人们的关系也相当融洽,这些都体现出他与唯上是从、为了贯彻领导意志可以不顾工人们怨声载道的上司的活法天差地别),又是一个在家并不省心的男人(弟弟的不良嗜好与投资败笔、加上母亲对于弟弟的偏爱,连同对自己的误解,以及妻子的不解而尽力应对、耐心周旋)……在这多方矛盾的生活旋流中,吐槽无济于事,躺平就是失败,也不可能像顶头上司易国兴那样因为有后台而不管不顾,更不可能像小说中的田鸣健那样唯上是从、巧言令色、遭人唾弃,这时,除了谨慎处世、诚信待人,就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奋斗了。当然,仅仅保持勤俭踏实、与人为善的本色还不够。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书中写他在跑营销的道路上感悟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法不禁止即可为……大的原则我们不碰,小的灵活性还得有”的谋略,写他在一次次谈判中将讨价还价看作“一场商业智力的较量”,能够既胸有成竹、灵活机动,又如履薄冰、处处谨慎。下海以后,他也丝毫不敢懈怠。书中写道:他就像“那个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福斯,觉得自己就是个推着石头上山的孤独者”,立刻使人想到法国作家加缪的名篇《西西福斯神话》(而这样一来,作家也就写出了不完全等同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现代感。毕竟,保尔·柯察金的理想是明确、坚定的。而“西西福斯神话”却浸透了存在主义的荒谬感、绝望感。这一笔,仍然散发出火热的能量,却也对“一团火”的丰富内涵有了新的感悟。还有,无论是面对民企与国企竞争的某些不利条件(因此,民企的发展必然受到一些特别的限制),或是与不好打交道的外商过招,乃至应对国际风云的突变,更加上美色的不断考验,他都以小心翼翼绕过一个个险滩暗礁的稳重,证明着百炼成钢的不易。因此,祝大昌就成为许多优秀实干家的典型写照。在现实中,不是也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自强不息也始终没有在旋流中翻船、奋发有为的实干家的身影么?

  而小说中的改革家易国兴也刻画得很有看点:他雄心勃勃、锐意进取,不怕得罪人,而且生活朴素,这是许多改革家共同的特征;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弱点也十分突出,他却浑然不自知。他重用心术不正的田鸣健,在雷厉风行推行“减员增效”的决策中得罪了许多老干部,结果激起了众怒,都为后来的黯然出局埋下了隐患。书中最精彩的一笔是:他的后台罗副省长为他撑腰,“但他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心里知道如果把罗副省长的每句话都落实下来,将会是什么后果。他固然知道领导支持的重要,但同时也知道,即便是领导,也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一面不断表态‘您的指示很重要’,一面在心里暗自权衡和考量。”这一笔,写出了官场上的一种“潜规则”:即使对于领导的支持,也要自己心里有谱。表态必须积极,贯彻执行则必须“灵活机动”。这样,一个有铁腕也有心计的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了。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写出了他有他的难处:他也出身于工人家庭,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妹妹会不会遭遇下岗的厄运。这样,就泄露了他内心的纠结。到后来,他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性格在重重的压力下闹得众叛亲离,终于“磨得没有了棱角”,居然从“一团火”渐渐冷却,“像流星一样坠落”“被时代遗忘了”,也是好些改革家遭遇穷途末路的缩影。好在他看得明白:“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他因此而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锐意进取、下场悲凉的改革家形象。他的悲剧因此很有层次感、分寸感。他的强势、隐退也与祝大昌的稳重、发展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然而,铁腕也罢,稳重也罢,在时代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好些轰轰烈烈的改革尝试终究意外时运不济随风而逝,不少叱咤风云的能人也悄然销声匿迹。真可谓:“天意从来高难问”“百年世事不胜悲”。不过,那些下岗的工人中有的后来在社会上几经折腾,阴差阳错成为了地方上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正应了书中那句点睛之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而更多的普通人,则风流云散,消失在社会的旮旮旯旯。书中也写到那些不幸的人,其中,那位下岗工人叶老实不知该去哪儿交党费的迷惘和“我们这些下岗工人,还有回厂子上班的机会吗?”的可怜询问足以引人长叹。而那场愤怒的人们仓促举行的游行示威,到头来还是在有关部门的阻止下很快散场的一幕,也是对转型期社会一段时间里动荡频发的真切记录。

  上述这些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是过往三十年社会巨变的历史写照,读来给人以蓦然回首、感慨万千的深刻感触。经历过那样的阵痛,才有了后来的社会蜕变、形势改观。另一方面,这些故事也映照出作家见识过的风风雨雨,是一部转型期社会变迁、世道变迁的生动记录。作家能够从那些风风雨雨中走过来,与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心中一直揣着那一团风吹不熄、雨淋不灭的火。那是自强不息的力量根本所在。

  三

  《钢的城》的成功,还在于作家在塑造祝大昌这个实干家丰满形象的同时,很好地回答了文学创作上的两个老难题:

  一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不好写。虽然法国作家左拉的长篇小说《萌芽》就是写矿工苦难命运的经典,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长篇小说《汽车城》也因为引人入胜揭露了生产流水线对人的折磨以及资方与工会之间的激烈斗争而畅销。还有中国当代作家蒋子龙在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对1980年代初工业改革中生机勃勃的活力与沉重的阻力的深入刻画,加上邓刚在短篇小说《阵痛》中对改革引起的阵痛的感慨不已,以及周梅森在长篇小说《黑坟》中对煤矿历史悲剧的浩叹……都以突出的文学成就证明了工业题材书写的经验不可低估,值得好好总结。尤其是近年来工业题材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涌现出齐橙的《大国重工》、李铁的《锦绣》、殷慧芬的《汽车城等等佳作,形势喜人。然而,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乡土文学、都市文学相比,工业文学的阵容显然还不够雄厚。原因何在?也值得深入研究。

  二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常常不好写。尽管也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前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那样刻画正面人物形象的经典之作,中国也有《创业史》《林海雪原》《红岩》《射雕英雄传》那样成功讲述了英雄故事的优秀作品,曾红极一时、也流传甚广,但人们仍然还是觉得,如何写出英雄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他们身上的人情味,比起写普通人生活的五味俱全,还是更有难度。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占了大多数。绝大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以为弱者呼吁、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请命作为主旋律的。

  但在读过《钢的城》后,我发现作家在尝试解决上面两个老难题方面,作出了颇有新意的回答。我注意到除了真切描绘一家大型国企转型的阵痛与转型的历程、描绘出企业里上上下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命运变化外,还笔锋一转,展开了对于毅然“下海”的成功者祝大昌在商海中奋力搏击体验的描绘,这样就避免了常见的写改革陷入困境的悲剧结局的模式,而写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感。尽管在成功完成了转型以后,仍然有艰难的谈判、心灵的博弈、家庭的矛盾、国际风云突变的压力,但是,这些与体制内各种矛盾的错综复杂、上下掣肘相比,还是很不一样了。这时,免去了与各种关系苦苦周旋的牵扯,就掌握了相当的主动权。甚至在拉开了与体制的距离以后,从前相处得有些紧张的人际关系也因为彼此关系的沉浮、变化而得以缓和(如易国兴下台以后心境巨变,与祝大昌的关系也近了许多)。另一方面,经过转型期的重组,老厂也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多变的时代也产生了新的局面:有些危机经过各方努力得到了化解,有些尖锐的矛盾由于人们在开放社会里各得其所而烟消云散,于是,许多喜剧和悲剧一起上演,杂语喧哗的声浪使得时代的色调变得光怪陆离。在度过了艰难的转型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改善。罗日新这部小说就在一位实干家的身份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中完成了新的蜕变:自强不息的性格没有改变,但运气变了,身份变了,舞台也变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实力的提升、应对麻烦的能力也得以增强。某些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因此得到了缓和。这样一来,上部中的悲剧氛围也就淡化了许多,下部中的商海博弈、化险为夷都渐渐呈现出平平常常、从从容容的生活本色。

  这样,就在时代浪潮的起伏中揭示了“天行有常”的玄机:否极泰来,或者至少,总会有转运的机会。一方面,祝大昌在商海中的成功不仅改善了他和亲友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的地位,而且自然而然,也得到了众人更多的尊重,事情因此好办了很多。这,便体现出当今功利社会的流行价值观:注重成功,崇尚成功者。只是人们在仰望那些成功者的同时,往往看重的只是成功者有没有特殊的“背景”“后台”“人脉”,还有如何邂逅了“运气”“机遇”,而常常忽略了成功者的精神与品格。事实上,祝大昌一直保持了“一团火”的情怀,激励自己也温暖他人。他的自律、勤奋、谦虚、谨慎,都是他取得成功的要素。我注意到在小说的结尾,在事业已经做大做强之后,祝大昌对朋友推心置腹说的那段与经商无关的话——

  我再也不做企业了,身体也修养好了,精力充沛,我想写一本书,书名都想好了,就叫《钢的城》,写咱们临钢,写临钢这些年来经历的起起伏伏,写我熟悉的那些钢铁汉子们……写那些有情有义的钢铁女工们……我想用这本书,告诉读者,我们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改革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们为了过上今天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代价,写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我相信,这样的书是有价值的。

  这一席肺腑之言,无疑是作家的夫子自道,也提升了这本书如“一团火”的热度。其中,可以感到作家动人的文学情怀,也令人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经历过艰苦奋斗以后写书记录那一代人的励志往事。而且,“写我们的光荣与梦想”的基调还使人很自然想到了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作家难忘峥嵘岁月的那些“红色经典”,还有当过知青的一代作家“青春无悔”的感伤情怀,甚至还想到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那部影响深远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光荣与梦想”后来成为一个代代相传的闪亮词组,与这本书的持续畅销很有关系)……莫道苦难无处不在、绝望随处可见,生活中也永远传说着奋斗的故事,还有永不会随风飘逝的理想与梦想,与各种叹息、抱怨、诅咒一起,泥沙俱下,一往无前……

  由于成功而相信“正能量”的存在,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去宣传“正能量”,这是《钢的城》读来令人感奋的根本所在吧!而在这些年关于“内卷”“躺平”“摆烂”的叹息已经蔓延开来的氛围中,其实不甘沉沦的有志者何止成千成万!不少青年一边谈论着“内卷”“躺平”,一边仍在暗暗下力打拼,不难理解。这本《钢的城》能够鼓舞起不愿“内卷”“躺平”“摆烂”的人们积极进取的热情,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同时,书中写“正能量”,又是以朴素的风格、平实的语气娓娓道来,就使得“正能量”赋有了不张扬、不矫情、不媚俗的气质,这正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那种“正能量”吧!事实上,这“正能量”一直就回荡在从古到今的经典文学中——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还有“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船山)、“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梁启超)、“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吾侪所学关天意”(陈寅恪)……这些名句中激荡的豪情,使我们的文学史充满了励志的力量,也是多少有志者砥砺前行、干出业绩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