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刘军:曾国藩对人才的划分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3-05-05


  晚上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习惯听听“今日头条”里面的名人讲座,刚好听到了林乾评曾国藩的人才划分一课,颇受启发。早晨起来又反复听了几遍,文字并不长,很快就整理如下:

  曾国藩认为,聪明绝顶的人不是第一等人才,连第二等也不是,而是第三等人才。相反,那些“大智若愚”、讲起话来没有条理、但心中很有数的人,才是第一等人才。所以他要儿子学学“浑字学”,实际上就是郑板桥的由糊涂到聪明。有时不是你不聪明,而是太聪明,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害了卿卿性命。所以传统文化的主导,做人不是要求你太聪明,而是要由聪明到糊涂。

  我觉得曾国藩是有大见解之人,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得很深,而且是一个把办事和传道统一起来的人,所以更增加了他说话和文章的信服力。

  在曾国藩眼里,只有心存仁义,敢于担当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人才”。这和我们理解的人才并不一样,他并不强调学历之类的硬杠杠,更强调的是人的实际能力,在实践中体现的儒家传统道德。

  一个人的人格有多伟大,要看他为大众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而不是看他个人得到了多少名誉和利益。为公还是为私,就是判断人才的标准。

  曾国藩按照人的才德,又将人才分为四等:

  第一等人才,有德有才; 第二等,有德无才;第三等,无德无才;第四等,无德有才。

  前两等人才的排序好理解,但后两项同样是无德,为什么无才者会排在有才者之前呢?

  曾国藩认为,虽然同样都是无德,都是不可靠的人,如果一旦发生危险,有才有能力的人,就很可能成为敌人的帮凶,倒戈一击,比无才者更具破坏性、危害性,所以无德有才是最低一等的人才。

  曾国藩还以人的资质来划分,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得之于天授者,一种是得之于人事者。前者是自然型,类似生而知之、先天禀赋好,后者是靠历练而成长。他说,自己属于后者。从人才类型来分,他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型人才,另一类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谋的人才。

  曾国藩对人才划分的标准和特点概括,显然参考了明代大儒吕坤的三分法:即第一等人才“深沉厚重,魅力十足”;第二等人才“不拘细节,磊落豪雄”;第三等人才“聪明绝顶,辩才无碍”。通过具体而重要的事情,可以看出是哪一等人才,即:碰到大事、难事时,看他的担当;遇到逆境、顺境,看他的胸襟;临喜、临怒的时候,看他的涵养;群行、群止的时候,看他的见识。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是个特别“精明”的人。因为他嘴上不饶人,见谁都眼红,所以导致在官场上四处树敌,后来落了个被贬的下场。

  后来,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他发现,在官场上做事,要“学会糊涂”。遇上令人生气的事情,只求心态平和,千万别较真。世间万事,最难得的,就是糊涂。活在世间,用一颗明白心,做一个糊涂人。把事情想得简单,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在曾国藩看来,做人太精明,看得太清,不是什么好事。难得糊涂,糊涂难得,人生不妨多念念“糊涂经”“浑字学”: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他说:我自40岁后,愈来愈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受益无穷。

  什么叫“惟忘机可以消众机”?世人多有机巧之心,意思就是聪明一点,不要吃亏。

  聪明算计,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样或许能占到一时的便宜,但终究会给自己设置诸多阻碍,最后吃亏最大的还是自己。

  什么叫“惟懵懂可以祓不祥”?懵懂是糊涂之意,但这里的糊涂是装糊涂,是大智若愚,而不是真的稀里糊涂。如果曾国藩真的糊涂,那他在诡谲的晚清官场上,很难立足。

  另外,这句话还有“不生事”的意思,避免无事生非——糊涂一点可以免除祸患。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以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了。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单纯的人心地纯净、宁和、淡泊,但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只是他们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潭和陷阱中,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他就会以精明对精明。

  所以说,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的好。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只有走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的奥秘,才能做到游刃自如。

  曾国藩还有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划分。人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为人处世却有高下之别。下等人是假公济私。下等人为什么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己之私。在他们眼中没有对错,也没有是非,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在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不惜假公济私,也要让自己得利。

  人生往往是有舍才有得,越是把名利看得过重,人就越容易误入歧途,越是假公济私,越是得不偿失。为了一点小利,失去的是名节,是成就大业的机会。

  中等人是公私分明。中等人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懂得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从不投机取巧。

  越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反而会有回报,努力虽然未必都会成功,但努力的过程已经收获了成功的经验。但是中等人往往公事公办,成于理性,也失于大气,各人自扫门前雪,终究不会有大成就。

  上等人是大公无私。与其自私自利惹人厌恶,不如大公无私于己心安。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这才是高明的为人处世。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考验。富贵之时,能够与人为善,授人以渔固然可贵,但是身处贫寒,依然可以无私待人,这才是高贵的品质,也是让人们真正崇敬的上等人,将来必成大器。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曾经问爱妃李夫人说:“千秋功名,一介书生,可得而有否?”李夫人回答:“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清朝吴大澄在《台铭》中也说:“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他们才是大智若愚型的成功者。

  202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