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擦亮文化品牌 助力辽宁振兴 ——辽宁文艺社科发展成果回顾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杨竞  时间: 2023-03-31

  核心提示

  以文化人,更能滋养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4月3日,文艺、社科辽军将齐聚沈阳,迎接一场期盼已久的盛事——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省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几年来,我省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开拓创新、矢志做时代新风的记录者、倡导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用心打磨创作文艺精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出累累硕果。

  开展重大主题活动助力辽宁全面振兴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由省科联主办的《辽海讲坛“爱国讲座”》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专题讲座以九一八抗战为起点深度剖析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作为抗战起点的九一八事变对当下的影响和启示,吸引了百余名青少年观众前来听讲座,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省文联举办了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名家作品展、新曲艺群体新人新作展演、美术影视作品线上展示等活动;围绕工业建设、生态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举办辽宁工业美术作品展、美丽辽宁主题摄影展、辽宁省廉政文化曲艺晚会等活动;面向全国展示辽宁文艺实力,举办中国辽宁(北镇)国际工业摄影大展、全国“沈延毅奖”篆刻作品展、东北地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全国(沈阳)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我们的节日丰收节”、东北杂技论坛等文艺活动。“文艺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把握这一导向不偏离,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以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来检验艺术。”省文联党组书记邵玉英如是说。

  以重大主题活动为抓手,会聚振兴力量,展现辽宁振兴发展的生动场景,为辽宁全面振兴助力鼓劲,是我省文艺创作的重要路径。

  在重要时间节点上,主题创作活动同样也是辽宁作协的一抹亮色。5年里,省作协推出了《世纪芳华——辽宁颂》《风鹏正举》等一大批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在紧扣辽宁振兴发展、树立辽宁形象方面,推出了《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我在辽宁等你》系列丛书;在讲好辽宁故事方面,为时代楷模和辽宁好人立传方面,推出了《曲建武作品专辑》《静静的鸭绿江》等作品;在反映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推出了《锻造“中国芯”》《雄风北来》《热血在燃烧》等作品。“我省作家始终立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投身主题创作中,为辽宁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省作协主席滕贞甫说。

  讲坛是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社科普及平台。省社科联充分发挥“辽海讲坛”品牌作用,开展“送社科知识进基层,助推乡村振兴”等活动4万余场,受众863万人次。“辽海讲坛”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品牌论坛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雷锋精神与时代价值”等主题论坛活动。省社科联主席石坚表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人民团体的立足之本、价值所在。

  倾力构建青年方阵扩充辽宁后备力量

  双雪涛、班宇、郑执,这3位80后作家被称为辽宁文坛的“铁西三剑客”。沈阳市铁西区,经历了从辉煌到国企改革阵痛的转型,从3位作家的叙述里能够感受到相同的铁西味道,而这味道与铁西人有关。在3位作家的小说中,普通人是最常见的角色,因为铁西的世界就是由众多的普通人和事构成的,铁西的辉煌也是由众多的普通人创造出来的。

  “铁西三剑客”的创作引发了当代文坛的普遍关注,他们在省作协全方位打造“文学辽军”青年方阵中,成为繁荣辽宁文学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

  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5年来,我省文艺创作队伍呈现人才辈出局面,越来越多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为中坚力量。省作协一直把“文学辽军”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打造“文学辽军”青年方阵,5年中发展新会员1755人,加入中国作协会员93人,进一步巩固了辽宁文学大省的地位。在发展新会员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5年来培训会员2100余人次,其中培训基层作家及青年骨干作家1500余人次,培训网络作家及新文学群体350余人次,培训县(市)区作协负责人180余人次。

  此外,省文联还加大对基层一线、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服务力度,加强对文艺“两新”的团结引领,形成全省文艺“两新”名录,绘制“两新”分布信息地图;创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推动辽宁文艺人才队伍不断成长,辽宁作协主席老藤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冯玉萍、李象群、线云强、王丹、吕萌、高满堂、安宁、尹力等艺术家先后在中国文联相关文艺家协会担任副主席,成为全国文艺领军人物。乌丙安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尹力荣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为辽宁赢得了荣誉。

  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培养,搭建学术活动平台。省社科联制定实施的《“十四五”时期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办法(试行)》,在推进青年社科人才培养系统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省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李艳枝入选第八批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在社会组织中实现零的突破。

  用心创作打磨精品叫响“辽宁造”品牌

  2022年,沈阳杂技团创演的杂技节目《双人升降软钢丝》和大连杂技团创演的杂技节目《蒲公英远方——蹬伞》大胆创新,以杂技讲故事,深受专家、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双双获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该届杂技艺术节共有10个节目获金菊奖,辽宁摘得两朵“金菊”,充分展示了辽宁杂技大省的实力和杂技强省的创新成果。

  作为忠实的记录者,5年里,我省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打磨精品,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

  省文联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开展精品创作的引导扶持和宣传推介,多项文艺作品在国家级评奖中摘金夺银。5年里,共有1200余件作品、1600余人次在国家级评奖、推优、展赛中入围、获奖。其中,歌曲《和祖国在一起》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美术作品《仲夏夜之梦》《马克思》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银奖,《我的姐姐》获铜奖;王大斌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甘海民、刘长龙分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魔术《九儿》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张春丰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历史诉求与当代向度:历史哲学视域中的新时期文学艺术史书写》《新时代新曲艺要引领新风尚》《曲艺文化符号的成因厘清与价值诠释》《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分别被评为第五、六、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艺评论文章;17件美术作品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全省文艺作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个个辽宁的文化品牌叫响全国。

  结合地域特色、谱写时代新曲,用文学的形式讲述辽宁故事,是辽宁文学创作的核心。省作协以“金芦苇”重点作品扶持推介工程为抓手,突出补齐长篇小说创作短板。自2017年设立“金芦苇”工程以来,先后为《寻找张展》《唇典》《十月的土地》《王的背影》等11部作品召开了作品研讨会,推动了长篇小说创作。5年来,我省有14部文学作品入围和荣获国家级重要文学大奖,其中《战国红》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铜行里》和《桦皮船》获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寻找张展》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中国当代小说八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白熊》和《罗布泊新歌》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小小小世界》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网络文学方面,设立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多部作品入选中国网络小说年度排行榜榜单。

  社科界工作者不断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取得多项引起学界注意的学术成果。据石坚介绍,5年来,省社科联课题研究立项1822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2812篇,其中,核心期刊267篇、人民日报内参10篇、光明日报内参5篇、《咨询文摘》36篇,学术研究水平显著提升。编印《社科智库》132期,其中54篇得到省级领导82人次的批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建立和培育新型社科智库,组建81个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的社科研究基地和11个研究能力突出、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活动基地。其中,15个研究基地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新型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仅2021年就完成国家级课题73项,服务决策成果实现新突破,理论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