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张莉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3-03-18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者——张莉

1680918796252593.jpg


  【作家简介】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陌生人的美意》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望云而行:2021中国短篇小说20家》《带灯的人:2021年中国散文20家》《人生有所思》《我认出了风暴》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获奖感言】

  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20周年,先师鲁迅的雕像一直矗立在校园里,所以,我能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奖,真是莫大的荣耀。在这样的庄严时刻,我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和无数的人与无穷的远方在一起,是一位好作家应该拥有的情怀,也是一位优秀批评家应该到达的境界。优秀批评家要和“普通读者”在一起,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唯其如此,他/她的文字中才能有情怀——面对作品的文学情怀、面对社会的人间情怀。优秀批评家有如我们时代的“持微火者”,他/她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他/她是文学的知音、是作品的知音、是作家的知音。与此同时,优秀的文学批评家要有忠直无欺的品德,他/她可以热烈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也能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他们懂得与作家、与作品“将心比心”,终生致力于和作家、和读者、和我们的时代凝聚起珍贵的审美信任。

  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优秀文学批评要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要有能力使读者看到前所未见;有能力唤醒读者对作品的新认知、新的感受力。好的批评文章也应该是一部作品,要生动细腻、缜密严谨、以“人的声音”说话,要写得美。这是我们的批评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也感谢读者的支持。

  (作者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家代表)

  【授奖词】

  张莉的《小说风景》,在既往经验与当下创作的对照中,彰显富于女性意识的整体性洞见。

  【述评】

  回到文学性本身,让评论自身获得主体性是本届获奖作品的亮点。张莉的《小说风景》回应了一个令人久久困惑的疑问:既然读者自己可以直接阅读作品,那么批评又有何用?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种回答,比如批评能够加深对于作品所传递的观念和所展示的技巧的深层理解,但这样的回答依然是将批评作为作品的附庸。批评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一直以来是有追求的批评家念兹在兹的问题,如何让批评形成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文本,也是张莉的主张:“在占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应该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换句话说,它自身应该成为一种具备审美素质的作品。

  在这种观念之下,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入口,成为一种风景,批评就是要带领读者进入到这片风景中进行审美的旅行。《小说风景》选取了现代文学以来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进行解析,那些文本在岁月的沉淀之中,如同雪球一样在不同代际的读者中间走过,已经携带上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需要批评者一方面深入文本抽丝剥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接受态度和观点。批评文本因而就呈现出两种素质,一是在作品内部的语言、细节、技巧、形象上的美学赏析,一是在文学史的纵向层面和作品的外部所进行的坐标定位和价值衡量,前者让批评具有美文的特质,后者则让它具备了文学史的厚度,而两方面最终都要通达当下的读者和受众。张莉的批评尽管立足于文学史的基础之上,但并非文学史研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当代批评——它们指向经典文本之于当下生活的意义,建立起我们与他们、当下与历史的情感联结。张莉的文字摆脱了学术黑话和理论术语,清晰流畅而通俗易懂,贯通着她对于“文学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