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刘军:读书与旅行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3-02-17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人民日报》去年4月份发表的“为什么要多读书?”一文,其实这篇文章我早已读过,确实讲得很透彻很全面。但今天再看,我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进一步明白了读书和旅行的关系。当然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这里,但却涉及了这个问题。

  文中说:“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少了学识的浸润,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阅读,不仅仅会让现实的旅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我对旅游充满了兴趣,1986年因一次哲学学术会议自费去了安徽歙县,游览了黄山、杭州等名胜古迹,颇有收获。路上思考了旅游与成才的关系,写了两篇文章汇入《人才纵横谈》一书。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了读书与旅游的关系,但那时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更别说当做问题加以探讨。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似乎两者是平行的,它似乎在告诫人们,既要读书也要行路,并没有告诉人们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又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里强调的是走路比读书更重要。对这个观点我持有异议。不能笼统地说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重要。一个没有读透书的人,即便走过一百万里路,也考不上秀才。一个没有文学、地理修养的人,中国的山水走得再多,也写不出《徐霞客游记》。参加长征的有几万人,能写出《长征》这样大气磅礴诗作的也只有毛泽东一人。现代的很多旅游者,除了把所到之处的照片和美味带回来,恐怕不会再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也是旅行。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是在墨香里畅游,在纸张中行走,在大师的思想中陶醉,获取的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也许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我们去旅行,但是在有瑕的时间里可以看看书,人能把书带到任何地方,书同样也能把人带到任何地方。也许你会为看不到的美景而遗憾。但是书中的美景会比现实中更多、更丰富、更迷人,去书中旅行吧!

  书能把我们带到未曾去过但又神往的地方。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像读书一样去旅行,感悟大自然的随意与种种变化,怀着一颗谦卑和尊重。不带成见,敏锐地感受每处风景背后的故事,并静下心来与他沟通,揣测他的过去与渴望。

  读书给我们一个诗意的精神世界,任我们思绪飘扬,所有浪漫的事都可以在我们头脑中完成。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也可以让我们浸淫在作者生动逼真的妙笔生花中,更可以让我们的心遨游四海,走遍各地湖光山色的美丽风景,看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

  电视中有个节目就是“跟着书本去旅行”。我更喜欢去江南旅行。水是江南的灵魂,柔和的江水将江南氤氲成了一片梦幻,与苍翠的中原,遒劲的北疆形成鲜明对比。江南水乡是活着的历史。听部戏、喝杯茶,看着清风悠悠地吹过风铃,雨水轻柔地击打着青石板。江南的古韵,如一杯醇厚的酒,让人回味无穷。在江南,看春季的花红柳绿,夏季的曲院荷风,望秋日的累累硕果,赏冬季的雪泥鸿爪。无论哪个季节,你都能望到一幅宁静悠然的丹青水墨画,将东方的温婉含蓄展现得淋漓尽致。

  旅行也是读书。旅行也像读书一样,读各地的山水姿态,读各地的风土人情,读各地风景名胜背后的历史和无奈。古人倡导我们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经常出去走走,只有这样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

  詹宏志是台湾出版人、城邦出版集团与网路家庭集团创办人,在《旅行与读书》一书中,詹宏志写了他自己的十个精彩的旅行故事,每一次旅行都以书作为基底,故事中既有惊喜,也有惊讶,更有惊叹;笔锋随和中透着智慧,充满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蕴含着这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对生命的积淀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书呆子”的旅行故事,“你不是读懂文本,你是‘经历’了文本”。

  不提圣.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的一页。

  詹宏志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在书中,他既是一个旅行经验丰富的好旅伴,又是一位品位丰富的美食家,更是一位饱览全书的读书人。他用自己或拙朴或精巧的笔触记录旅行中的坚定与彷徨、阅读中的欣喜和失措。

  詹宏志说,当我四处行走之际,“我总有几本书防身”。我读着书本,有时候我循书中线索走进陌生城市的僻巷酒店或黑暗城区餐厅,并不特别感到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有“某位知识丰富的友人”与我相伴,我其实并不孤单。每一本书的存在,就意味着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并不是一位“冒险者”,你只是一位“追随者”。

  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

  带着书本去旅行,有时候是为了打发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无聊时光”,譬如长程飞行时或困居车站时,手边如果有一本不用大脑的通俗小说,时间会流动得更快一些。但这些是作为“伴侣”的书,就像“咖啡伴侣”一样,本身不成就一场旅行。另外有一些书则“任重道远”,因为它们要负责起“指导”旅行的责任,它们提供信息与建议,供你检索与参考,它们是所谓的“导游书”,也就是特殊的书本类型:“旅行指南”。

  读书与旅行让我们获得第二次人生。詹宏志将“旅行与读书”作为两大人生志趣,他相信:“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对许多现代人来说,旅行与读书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从书中“想象”,到旅途“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或“一再完成”后,才算是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这样,通过旅行与阅读,与外部世界连接,满怀包容、思索与好奇心,做世界的读者,也会意外发现更广大的世界与更丰富的自己,拥有“第二人生”。

  对詹宏志来说,“我的旅行目的是短暂地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地变成另外一个人”。在《旅行与读书》自序里,他写道,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旅行与读书都是人生的扩大。读书的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没有大胆一点,我们永远只是戴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旅行也是追求和创造。对有追求的读书人来说,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完成创造的素材积累,或者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每天跋涉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240万字的游记,成为了中国地理研究的无价之宝。为我国的地理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国家已把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的旅游日。

  司马迁的游历是为了撰写《史记》,达尔文的环球5年的旅程,完成了《物种起源》这本皇皇巨著,创立了进化论的伟大理论。

  读书和旅行是相通的。如果不读书只一味行路,那么就算行遍整个世界也不过是个邮差。

  今天的旅行全都转换成了视觉,只有通过“地标目击”才能确认自己在哪里,甚至最后观看地标也不够,只能采取自拍。“旅行缺少了跟目的地的摩擦,经验全部符号化,而且这种经验浅薄到你也无法辨认”。

  在詹宏志看来,旅行与读书就好像一对搭档,一个叫旅行,一个叫读书,他们总是一起出发,带着彼此,去到很遥远的地方。书中说:“旅行与读书,是一对孪生兄妹,两者结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一起成为了我们行事见人,探索世界,洞察人性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

  所有作者认为旅行与读书的关系极其微妙,读书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开始了,甚至开始于你不自觉之处。

  “旅行”的结束才是“读书”的开始,“读书”又能成就下一段的“旅行”的开始。

  202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