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张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2-12-28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者——张者

MAIN202211210953000184795328736.jpg

  【作家简介】

  张者,本名张波,男,汉族,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学位,国家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大学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长篇小说《零炮楼》、《老风口》,中篇小说《远水》,中篇小说集《或者张者》、《朝着鲜花去》,散文集《文化自白书》等。作品曾多次荣登各大文学年度排行榜,曾获庄重文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文艺奖等。

  【获奖感言】

  首先我要感谢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颁发给我。

  写作当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奖可以鼓励作家继续写作。

  文学创作是个人化的,是孤独的长路,大部分时间都是踽踽独行。获奖可以让一个作家自信起来,充满激情地去完成更加优秀的作品。对我来说,获奖是人生上半场的一个美丽的句号,同时也是下半场的发令枪声。

  作家的文学之路就是人生之路,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文学创作的缘起。生活是作家的记忆之根、文化之根,也是文学创作之根本。

  现实生活当然不都是完美的,但是,“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爱这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长期以来,文学仿佛一直是文学圈里的事,这当然不正常。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文学如何“出圈”,如何把文学推向社会,推动文学的跨界传播,扩大文学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作家、编辑、文学期刊、出版社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次的文学盛典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而作品能跨界传播需要一个作家踏踏实实地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跨出文学界,还要跨出国界,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这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支撑着作家的自信。有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增强传播力,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进步,跨出国界去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去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这是摆在我们作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每一个作家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作家就要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去写作。

  塞林格曾经在晚年时提出“临终三问”:一问“你写时确实全神贯注了吗?”二问“你是写到呕心沥血了吗?”三问“你写下的是你作为一个读者最想读的东西吗?”

  中国作家要学习这种写作精神,锲而不舍地去探索、去挖掘。同时,文学作品的写作需要耐心,特别是小说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帕慕克曾经说:“小说家则是借耐力来打拼,基本上是靠着耐心,慢慢地,像蚂蚁一般地前行。小说家令人印象深刻,凭的不是那种疯魔而浪漫的眼光,而是他的耐心。”

  中华文化重视自然,也重视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这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些美好愿景正在实现。我们的文学创作应当与之相匹配。

  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是以小见大的,能“借一斑略知全豹”。茅盾先生曾经说过:“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而又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面对绿水青山,我们可以从一片叶子开始,一叶显树,一树见林,一林能见山之黛色,就能让万山红遍,尽显金山银山。

  海明威认为,“少年时恰当的困难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我是兵团人的后代,兵团人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屯垦戍边的。《山前该有一棵树》讲述的是在花草踪迹难觅、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将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移植到学校的故事。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一棵树、寻找一棵树,挖树、移树、栽树,去滋养这棵树,因“树”而发生的一切就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山前该有一棵树》这个“该”,从环境生发,又带着明亮的期冀,成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那种信仰就是胡杨精神。胡杨树是一棵寄寓美好生活之望、文化生命之喻、人生成长之轮的“树”。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考察新疆,看望了兵团人的棉花地。他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发扬胡杨精神。

  当我动笔写这一棵树时,我才发现,我写的不仅仅是树,原来也是人,是兵团人。人和树在荒漠中最终扎下了根,成为屯垦戍边、维稳护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个作家的孤独旅行将继续开始。

  让我们来到梦开始的地方,面向大漠胡杨,面对雪山草地,轻轻一跃,便是蓝天白云,万水千山。

  (作者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代表)

  【获奖作品】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补鞋匠巴哈提说,这个地方连石头都不穿裤子嘛,别克(男孩)也不需要穿裤子,巴郎(男孩)也不需要穿裤子,汉族的小子也不需要穿裤子嘛。他说着还向我们裤裆里张望,然后哈哈大笑,这弄得我们十分难堪。“巴哈提”是幸福的意思,他每次逗你玩都会找到幸福的感觉。他一会说哈萨克语,一会说维吾尔语,还会说汉语,我们都搞不清楚他是什么民族。新疆少数民族多,我们统称他们为“老乡”。

  这时,上课铃声突然响了,同学们 “轰”地一下从他的补鞋摊撒丫子跑了,就像一群被惊飞的麻雀。巴哈提老乡在我们身后嘿嘿笑,说,跑快点嘛,快点跑嘛,鞋子坏了,我来补嘛。我们跑着完全能想象到他那八字胡诙谐地左右抖动的样子。巴哈提老乡的补鞋摊就在我们的小学校墙边的阴凉处,那叮叮当当的钉鞋声,让我们经常误认为是下课的铃声。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就如一幅画的背面。南坡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那些石头在西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那里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也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从这个编号中你只能读出神秘的气息却读不出实际的内容。关于506矿的传说只能在黑夜里进行。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它不用爆炸,就能把人震得昏头转向。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属于家属,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说什么叫语文?一是语,二是文。“语”就是通过课文学习语法,语言,古诗文都要背下来;“文”就是文学,就是要学会写文章。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果园里的树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有花香还有甜蜜。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课堂;到了秋天,它会很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虽然大家见不到春暖花开,棉袄却已经穿不住了,凭借着身体的感受,知道春天来了。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星期三是体育课,也由胡老师代课。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这样说来,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说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胡老师把语文课和体育课混搭了。无论是语文课还是体育课只要是胡老师上,我们都喜欢。虽然春季不能游泳,但是我们觉得移一棵树比游泳重要。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搭乘水罐车下山是有风险的,只能站在水罐车的边上,抓住水罐车上焊接的钢筋。胡老师本来不想让女生去,可是女生提出了抗议,说胡老师不能重男轻女。在女生的强烈要求下,胡老师只能同意。为了保证女生的安全,胡老师让女生钻进水罐内,男生站在水罐外。站在外面的男生就笑,说女生都变成水了,还是甜水。有男生就说女人才不是甜水呢,是苦水。他爸爸讲的,越漂亮的女人越是男人的苦水,他爸爸就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大家不懂,就问为什么呀?男生说他爸爸每天晚上都要给他妈妈洗脚,还不苦嘛。大家都笑了。

  女生蹲在水罐内,男生站在水罐外。调皮的男生就用鹅卵石敲水罐,女生就喊,胡老师,你管不管,震耳欲聋呀!女生一喊,胡老师就追查谁敲的,老师就把查到的男生塞进水罐车内,陪女生。这一招非常奏效,其他男生再也不敢敲了。

  不久,女生在水罐车内又喊,胡老师,谁放屁了,臭气熏天呀!站在水罐车边上的男生就“轰”的一声笑了。胡老师也笑了,说先忍忍吧,马上就到。女生问,还有多远呀?大家就喊,能看到那棵胡杨树了。

  下车后,我们问那个男生水罐车内什么味道?男生说里面空气不流通,有味,开始是搽脸油的香味,后来,我实在憋不住了,就放了一个屁,就不知道是啥味了。大家一听大笑。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在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尻子撅到了天上,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春季的胜利渠水冰冷刺骨,肯定是不能游泳的,但是,喝水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胜利渠冬天是枯水期,各家各户储存的冰也没有了,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苦泉水了。

  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上课的内容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其间,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围着那已经躺倒的胡杨树一圈又一圈地跑,就像给大人们加油。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不一会我们就满头大汗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男左女右,撒尿。然后,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说,这叫新陈代谢,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