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刘军:不完美才是正常人生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2-11-25


  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追求完美,做人做事都要如此。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周恩来曾想写一本书,专门谈自己的错误,以警示后人,说明他不是一个完人。

  “文革”以前谁也不敢说毛泽东还犯过错误,把他神话了。后来知道他的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功绩还是第一位的。

  其实毛泽东自己也曾承认曾犯过错误。最早的一篇是1921年1月28日给彭璜的信。其中说到:“弟两年半以来,几尽将修养工夫破坏:论理执极端,论人喜苛评,而深刻的自省工夫几乎全废。”1936年在同斯诺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充满了自我剖析的精神,不仅不隐讳自己过去信过佛,信仰过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甚至于把自己当初很幼稚的观点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说他曾经主张让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而且讲他自己并不是常胜将军,也打过败仗,秋收起义就打了败仗,是受挫后才慢慢学会打仗的。 建国后的1957年7月他和尤金谈话时也谈过这个问题,说:我自己也犯过错误,由于我的过错,在战争中也打过败仗,如长沙土城战役就没打好。毛泽东承认自己在经济工作方面的不足,也为弥补这种不足作了努力。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在9月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也是个甚为不足的人,很有些时候我自己不喜欢自己,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没学好,外国文没学通,经济工作刚开始学,但我决心学,不死不休,对于这些我也要赶起,要进取,那时见马克思时我的心情会舒畅些。可见毛泽东也不是个完人。

  所以做不了完人,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不一致,这是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陈云说“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认识支配行动,行动是认识的结果。”而不是什么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缺少运气。当然后者也是其中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未曾做过的事情,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的情况就太正常了。

  前些日子我听了袁隆平的同学龙平老师“袁老成长经历让我深有感触”的视频,其中讲到,袁隆平好骑摩托车,好拉小提琴,喜欢抽烟、喝点小酒、打点小麻将,上学时调皮捣蛋,不听领导和老师的话,所以才分配到最次的偏远学校等等。龙平老师说,不完美的人生,让袁老成了正常人;刻意追求完美的,成不了正常人,内心没有滋养,人生就难以绽放,袁老的一生,活得快乐、自然、满足,我再加一句就是自然。当他拿到世界粮食奖回到海南农业研究所时,全所人员都出来欢迎他,并燃放鞭炮以示祝贺!袁老点上一颗烟,慢慢抽着享受成功的喜悦,鞭炮、音乐放完了他也不急着讲话,他走下主席台,拿着香烟把没响的爆竹一一点燃,然后再讲话。

  苏轼诗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维纳斯断臂,咋看是遗憾,但不影响它的美,甚至比不断臂还美。完美和缺陷共存,才有人称它为“残缺美。”

  维纳斯本来不是断臂的。只是人们发现它的时候断掉了一只手臂。后来那只手臂找不到了,人们就想给它造个手臂,后来发现怎么拼接都不完美。只有断臂的维纳斯才是自然美。也不是必须要断臂,如果当初找得到另一只手臂的话,就不会让它断臂。最后的做法只是无奈之下才选择的。

  当时的专家们提出过很多复原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手里拿个苹果或镜子,但卢浮宫都没有采纳,雕塑一直是手臂残缺的状态。也正因此,维纳斯的断臂成了千古之谜,人们对她的残臂津津乐道。

  卢浮宫把女神的缺憾,成功地转变成了优点。《断臂的维纳斯》无形中也推动了“缺憾美”的传播。

  19世纪,“缺憾美”是一种全新的观点。“缺憾美”是怎样产生的?19世纪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无论在思想、政治还是文艺方面,传统观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反映到艺术上,古典主义倡导的“完美”不再流行。反而是残缺和激烈的风格,更容易触动人心。

  当然这并不排斥有些工作需要十分精确和完美,比如导弹、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制与试验,奥运会的比赛----

  晚明文学家张岱这样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意思是:没有癖好的人,做事不专注,不用心,这样的人做什么事也不会投入,所以对朋友也不会有深情;没有缺点的人,给人一种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这样的人对朋友也不会有真心,所以不可交。

  我以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不是本质上的缺点,不妨碍交朋友,而且还可能有真气,有真心。

  202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