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马廷奎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2-01-08

  QQ图片20211223105246.png

  马廷奎,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原普兰店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大连市普兰店区文联顾问。


  马廷奎:文无定法亦需尊法

  

  文虽无定法,但需遵循相应的规则,讲究相应的手法

  古人的文无定法观,强调对写作规律的辩证认识,认为行文在追寻技法时,不可生搬硬套,不可墨守成规,而应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并依此使作品达入闪耀人心的境地。鲁迅先生的“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不单单是指小说,也适用于其他样式的文学创作。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路遥的朴实见长;莫言的浪漫见长;林清玄的温婉见长;王朔的犀利见长;张抗抗的凝重见长;阎连科的荒诞见长……正是因为不墨守成规而形成了各自的品牌。汪曾祺先生就极不刻意立意,不追求固定的主题,他的散文《夏天》便是范例。看上去,《夏天》只在描绘景象,从沾露的早晨讲到各类植物,讲到瓜果和蝈蝈,再讲到晚间乘凉赏月,最后落入了梦乡,感慨一通“夏天就快过去了”,收尾。这似乎杂乱无章,很散,看不清主题。然而,却在自然状态中,让读者回味了一种美好,感受了一种活泼、可爱和亲切。这种隐秘主题的笔法,着实令人触及了笔路的炉火纯青。可谓高手过招,看似无招胜有招,招招了然于胸,招招纯熟于脑,招招染化于人。

  文无定法,是由文学的本质决定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作者脑机心绪反映社会的精神产物。客观外界的自然状态、历史人文、乡土风俗等都是丰富多彩甚至光怪陆离的,而作者自身的涉世阅历、所处境况、认知素养等又是迥然相异甚至千差万别的。由此,在对外界的认知上,就不可能划一不二,所造就的文学作品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形成固定的模式。

  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体也是形形色色的,其阅读水平和欣赏需求无法“划一不二”也不可能存在着“固定模式”。有人曾经挖空心思地拼凑“小说作法”和“散文作法”之类,臆想依靠此道而获得上乘,以博得喝彩和赞赏,结果走向了想象的反面。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可能有设定的图纸和统一的度量,只有从实际出发,精心探究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才能描绘出艳丽芬芳且栩栩如生的壮美画卷。文学贵在创新,贵在特色,写不出人们为之一振的东西,就丧失了篇章的生命力,也就从根本上失却了操笔的意义。

  文需遵法,是我的一个提法,当然也应是界内的一个共识。世间万物都有着自身的运转法则,文学创作必应如此,必然在一定的规律影响中去消耗作者的体力去绞尽作者的脑汁,最终通过作品去对其感知、想象、分析、综合、驾驭等能力施以全面的检验。先秦《周易·艮》就提出了“言有序”的写作技巧观念。文学大师高尔基在《论文学技巧》中指出:“应该研究文学劳动的手法和技巧,只有在掌握了这种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作家们“可以看到很多,读到很多,也可以想象出一些东西,但是要做,就必须有本领,而本领是研究技巧才能获得的。”文学是一门科学,它有着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自身规律,诸如文学的起源和历史,文学的继承和革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的流派和种类等等,都具有质的规定性。我们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就在于揭示其内在规律,以达到了解、认识、掌握和运用的目的。一部作品从构思到成文,要把想好了的东西成功地表达出来,不熟练掌握相关手法则就一事无成。比如,选材炼意、驾驭语言、精巧构思、布局谋篇、刻画人物、议论说明、记叙抒情等等,都有亮点可鉴,都有经验可循。如果说,作者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思想是写作灵魂的话,那么,运用技巧则是把它们物化为作品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将客观世界转化为定性文字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渡船。

  “定休则无,大体须有”,“文有大法,无定法”,“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古人所谈的都是“无定”与“有定”、“文无定法”与“文需遵法”的辩证关系。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成为有成就的作家不是好作家。要实现自身突破,就得学习,就得运思,就得勤于实践。创作中,我们了解了“文无定法”,就会自觉排除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实施纵横驰骋,放飞心胸;我们懂得了“文需遵法”,就可以依据规律,去掌握各种技法,积极发掘和创新,以推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把自己追求的良好愿望变为辉煌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