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刘金忠:刻画中国文字的神韵与内涵
来源:刘金忠新浪博客 | 作者:  时间: 2021-11-08


  ——简论于保东的书法篆刻艺术

  “我是受了爱好书画艺术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才走上书画之路的……”于保东给我斟了一杯金骏眉红茶,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我刻了一方闲章——“雨扣青萍”,青指徐青藤徐渭,萍指寄萍老人齐白石。他们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师的礼敬之情!”

  从这坦率真诚、毫无雕饰的介绍中,已经可以窥见这位朴质无华的年轻人那不俗的艺术追求,甚至是坦诚率真的内心世界。

  于保东原籍德州市陵县,这个县是古代的平原郡治,因为出了一位旷代奇才——东方朔,还因为颜真卿在这里当了四年多平原郡太守,曾为了抵抗安禄山分裂叛乱而献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颜颇,从而名扬海内外。算得上人文荟萃、俊杰倍出、文风蔚然。一向被我称之谓“鲁北人文第一县”。就是这个县,经历了匪夷不思的“文革”,竟然完美无缺地保存了国之重宝的“《东方朔画赞碑》。受到了冯骥才先生极口称赞:“了不起的功德,了不起……”!保东生于斯、长于斯,不可能不受到这样一种千古文风的薰陶和感染。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青年书画、篆刻家。年方不惑已经担任了大众日报艺术鉴赏版主任,被接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为读者,品读欣赏于保东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我所萌生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许多原来若隐若现地朦胧于意识中的思绪,被一下子挑明了。就象是戳破了一层窗户纸一样。虽然还不能凭借这一孔之见领略、洞悉民族书画艺术的堂奥,但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看见了希望之光。

  这希望之光是由一个联想所生发。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使用方块字。也只有中国形成了堪称辉煌的书法艺术。后来又形成了只属于中国的、也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发明创造得出来的篆刻艺术。“美石锐刃夔纹彰,龙迹云痕信无双”。从此以后,中国文字的生成奥秘,开始有了一种近乎于密码符咒般的解析,锦囊妙计般的样本。与西方人发明了照相机,可以把客观世界的“表面”“现象”纪录下来有所不同,中国的文字,特别是篆刻,是写意的,象形的,表现的是人物的经络和血管,精神和气质。那是中国文化的写意图形,那是中国文化的龙根血脉呀!难道你没有从那龙纹云痕里,听到血脉汩汩流淌和勃动的声音吗?这种声音、律动,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中国文化之谜的人们,付出他们毕生的精力。为民族文化造像,同时为我们、为中国文化史创造出堪称丰富的作品和传统。于保东的作品,非常自觉地溶入、汇入这样一条长长的河流之中。她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评价。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使用方块字。世界上只有中国文字是“书画同源”的。这给后人的创造和遐想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国人凭借自己向文明和进步攀登迈进的觉悟和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性,发明了毛笔和纸砚,并且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笔触美和韵律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字和文化传统。这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所形成的一种“心画”。书写之中,时时让人感到笔划是有血脉的,结构是有力度有支撑的,章法更是只有胸有丘壑的人才能营造。成功的章法,或似高山大河、气象万千;或似千军万马、步伍整齐;或似仁人智者、对月浩叹;或如青矜少妇、挽臂浣纱;或似无邪小子、童趣天然……其中的大手笔,那些传世之作,则更是达到了气韵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于保东的书法作品,是有个性、有气韵、有风度的。在看似十分随意的挥洒之中,抒发着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和对于生活的真知。他写的庄子章句“消息盈虚、终则有始”,融汉简与隶书于一体,巧妙化育、有机融合。这成了他的书法用笔的一个特色。而在章法布局上,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从心所欲、挥洒满纸,其得意之作如鲁迅先生诗“曾经秋肃归天下”、苏祐诗“塞下曲”等,看上去几无布局可言。用笔更是汪洋恣肆、狂放不覊。不惟有力透纸背之感,时有意在纸外之慨!友人于明诠有言:书法就是说话。保东说的话,和别人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和表述方式。对于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青年书法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篆刻,甚至是有感情的互动和心灵的感应的。每一个字就是一方亭轩、一个院落、一座城池、一尊山阜,你能感觉得出她们的生命力,感觉得出点划之的呼应和结构之间的倚存。一笔不慎,院落就会洞开、城楼就会坍塌。她们的生命力就在于她们的生存状态,是互相照应的,是互相依存的,还是互为倚重的。这有点象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我们选择了聚族而居,我们选择了依山傍水建为村落,都是为着那份崇高的生存需要。左邻右舍,互相给对方以安全感和创业的助力,谁也离不开谁。毕竟,是先有了生命而后才有创造的。读保东的作品,明显的感觉得到那种背靠大师、努力图存的创作状态。

  保东有着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他刻下了前贤刘淑度女士刻写过的“家在德水之阳”这方印篆,并且风格迥异,见出了他不为权威所囿的创新精神。这也许是他取得不凡成绩的内在力量。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便是这种思想感情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共通感情的来自经典的写照。理所当然的,也成了保东作品的精神源泉。有道是,不热爱家乡的人,很难做到热爱祖国。而一个没有热爱祖国的感情的人,又怎么可能在为民族文化造像方面,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呢?!

  出于对于民族文化的痴爱,保东很注意向经典作品学习,并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这使得他的心里充满着诗情画意。他刻下的“雨扣青萍”、“一窗明月”“绿肥红瘦”“月满西楼”“人比黄花瘦”……等作品,不惟刀法功力不俗,而且构图典雅大气,不落俗尘,颇见功力,透着一种“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气势与灵动。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情了。而一方“长河印癖”,给这些作品的成功,也就是给保东的成功,提供了发自内心的、十分可信的注脚和解释!任何艺术的最早的教师只能是痴迷,而形成癖好则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从中正可以窥见宝东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保东也有一些画作,多为竹梅之属。也很见笔墨情趣和独创性。其中被我称之谓“一笔梅”的一幅,老干虬枝之间,青枝绿叶森然。几点红梅花,颇具精神风采。不过,与他的篆刻与书法比较起来,画作还不是他的主要癖好罢了。

  几年前,在书法艺术面前只能算做读者的我,居然应邀给一个书展去讲几句话。展品多属现代派书风。于是我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把观感写成一对联语:“放如山谷行云畅所欲至;收似待诏心经翠涧泉鸣”。其中,“山谷”一语双关:既指生活中的高山雄谷,也指宋代书家黄庭坚先师。待诏是指在明代书坛享誉至今的翰林待诏文征明,以及它的代表性作品“心经”。不料,竟然受到许多好评。认为我对于书法的评价和欣赏能做到兼收并蓄、十分难得云云。现在,我把这对联语赠送给宝东的书法和篆刻作品,绝非偷懒,而是确实觉得他的书法,特别是篆刻达到了相当的成就,当得此评!当然,我更愿以此联与他共勉!

  ……

  我这样理解和鉴赏宝东的书法篆刻作品,也许只能算是一篇大实话式的读后感吧!门外书谈,孙山之论,未知能为同道者接纳否!

  2013-12-1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