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王祥夫:山间风清
来源:王祥夫博客 | 作者:王祥夫  时间: 2011-10-08

山间风清

——风丫散文集序

王祥夫


    最早接触女作家风丫是喝她亲酿的杨梅酒,酒的颜色至今还历历在心,比葡萄酒要浅,比果子露又要深一些,是在富春江边山上的一个亭子里。五六个朋友围坐一起轰饮甚欢,一时四面风来,真是好酒好风!由于是在山间,那风都好像是给染上了颜色,无端端觉得是浅绿。再一次,是隔了几年我又去杭州,风丫用车载了我去富阳山里,去看一处山间的小土楼,乡下的那种土坯楼,礅实好看直堪入画,楼后还有屋,当是厨间,灶上想必可以烧山间新嫩的竹笋或自家做的腊味,小楼前有空地,可以种各种的植物,小楼之西有山溪一条,以手试之,其水清冽。风丫告诉我她要把这小楼租下来,我当时一惊,以为诗人的立波和她断然是不会住到这里,而后来才知道风丫的意思是将这屋租下来为的是让朋友们能经常来这山间风清的地方谈谈诗歌和文学。只这两件事,风丫在我心里已是诗人。
    读风丫的这本散文集,我想到了黑塞的《园圃之乐》,尤其是前边的几篇,写鸭子,写豆子和瓜类的文章,是其气也清,其心也清。即使如《南瓜头的前世今生》这样的文字也特别来的清爽。写散文最怕议论,而风丫散文中也有议论,但其议论却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寂然无心。风丫的诗人气质在她的散文里有特别强烈的呈现。时下被庸常化的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闲言碎语在她这里几乎没一点点影子,这是我最最喜欢的地方。风丫的散文里取代哲理或社会问题的东西往往是温暖的人情,《龙井也是茶》这篇作品读来特别让人心动,读后的感觉是伤感或是温馨倒不太好说了,即使读后的感觉是难受,也是极美的,因为现在许多的人已经麻木到不会难受。风丫的这一类文章气脉来得特别纯正,这也许来自一个人的天性禀赋。不是后天可以学习或用文字表演的。这一点,对一个写文章的人是特别的重要。看文章其实就是在看一个人,在读一个人。风丫写文章,有一种得自天性的东西,比如题为《秋天》的这一篇,“在朋友的一封信里,得知秋天来了。”只这一句开头,便让我想起知堂老人的一句诗:“抬头忽见腊月七。”,是出语便怪,却大有意思,这种“怪”,往往出自天性。有些人的文章的好看其实不是文章好看,是其天性好看。一如张爱玲著名的那一句开头:“中国是补钉的国度,连天都给女娲补过。”出语便猛然让人一惊。
    风丫的散文大多都是农耕的背景,所以对乡土的依恋像是来得比别人都浓厚。虽然《目击一只鸟的消失》就题目而言是那样的像是一首现代派诗歌,但依然是一篇怀旧的乡村故事的续篇,有那么点乡村灵异,又有那么点莫名之凄然,说不清,也不必说清,但人们不难明白作者对其祖母磐石之重的情感。在这本集子里,我特别喜欢的文字竟是《冬日里的豆腐》,在这篇讲豆腐的文字里,祖母依然是无处不在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无法分开的,即使我们的亲人已经飘然去了另一个世界,在晚上,梦境就是亲人们聚首的圣地。比如我自己,我的母亲虽然离我已五年之久,但她其实是时时刻刻都与我在一起,只不过是白天见不到,到了晚上,梦里母亲的言谈举止一如往昔,那感觉就好像从未曾分开过。所以,我读风丫的这类文字时每每心底早已经是一片无边的涟漪。
    风丫的散文在情绪上是柔曼的,而她文章里的隐秘结构却又是有骨有架。如《落在天井里的雨》这一篇,还有其它更多的篇什,我想,如发展成小说,想必大有开合起落。这也是风丫散文让人耐看的地方,有东西在里边。
    上一次我离开富阳往杭州赶路是在晚上,是满天星斗,是风丫和立波开着车一直把我送到杭州的满觉垅,其时桂花还没完全开落。我邀请她和立波到北方来,或者就在下雪的日子里,穿上老羊皮袄,请她和立波来看看被雪履盖着的北方,但至今她和立波还没有来。我想她和立波来了,我要请她和立波喝那么一点烧刀子白酒,每人最好再来一块新嫩的豆腐,用开水烫了,蘸很好的酱油。
    北方有北方的好,南方有南方的好。
    读风丫的散文,再一次想到在山上亭子里朋友们的相聚,是山间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