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刘军:《七律.长征》——豪迈浪漫的诗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1-07-08


  最近在看《大浪淘沙》的电视剧,其中演唱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联系以往看过的电视剧《长征》、《历史的转折》,使我对毛泽东这首诗的意境进一步地加深了理解。我觉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篇里,热情地赞扬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气势磅礴,风格豪迈,如大河奔腾,一泻千里,在通渭县城第一次献给了长征路上的先锋战士,极大地鼓舞了长征战士。

  通渭是红军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是红军长征途中举行过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的县城;是红军长征各方面军过境最全、活动时间最长的县城;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诗首次发表的县城;是中央领导和红军将领到过最多的县城之一;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前的集结地。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就像说白话一样,通俗易懂,充满了比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乐观;另一方面,又大气磅礴,具有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曾评价胡乔木的诗词有些晦涩,但是基本还适用。这说明毛泽东是反对诗词之作写得深奥难懂,故弄虚玄,堆积辞藻,让人看不明白。好的诗词也要深入浅出,平中见奇,讲究比兴,使用形象思维。既要豪放,又不费婉约;既要豪迈,又不失浪漫。豪迈以体现英雄主义,浪漫以展示乐观主义。长征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又有超出人体极限的长江天险、雪山草地,还有博古李德前期错误的军事路线和后期张国焘的内部分裂,毛泽东用“难”和“寒”来概括。面对万水千山的“难”和“寒”,毛泽东展示了他的豪迈和浪漫的气概,用“不怕”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用“只等闲”表示了战略上藐视的态度,千崖万壑、急流险滩、高寒雪山、茫茫草地---不过都是“腾细浪”和“小泥丸”而已。这种胸怀和气魄非李白和苏轼这些诗仙、词圣所能比拟。

  在《七律.长征》中,开首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高度概括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又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反衬红军大无畏的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暖”字耐人寻味,本是一副令人惊险到胆寒的景象,毛泽东在此却用了“暖”字来表达心境,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郭沫若认为,一是表达“实感”,二是表达“心境”。实感是铁索的寒凉,心境是惊心动魄的感觉。我某年夏天曾去过泸定桥,按理说,强渡大渡河的时候是盛夏六月,何寒之有?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二是暗示红军远征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应该也有铁锁本身就是冷的的意思。1965年7月31日,郭沫若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文章,对“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作了如下解释:“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字固然是为了韵脚的关系而选用的,然而当我们了解到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时,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主席的心境.主席在过桥是很可能抚摸过桥栏的铁索,“寒”字便是实感.但通过这个“寒”字也充分表达了“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那是说:辉煌的成功,得来不易。“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喜”字,过去真没注意,连鸟都飞不过去、无人踪迹的雪山,不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此,何喜之有?但在毛泽东的笔下,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三军过后尽开颜”,“尽开颜”写三军回合后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王树增认为长征是革命英雄主义在信念与理想旗帜下迸发出的生命激情。他认为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长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编辑的《人类1000年》一书,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为标准评选了1000年来100件世界大事。其中,中国的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建立元帝国和红军长征得以入选。在王树增看来,入选的理由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解释,至少可以认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举动折射出了人类伟大的不屈的精神。

  年轻的红军战士,年轻的指挥员都有着一种不屈的精神,领袖更是如此。红军过了湘江后,作战部队锐减,部队进入崇山峻岭当中,无枪、无粮,悲伤的情绪蔓延,看不到前途。毛泽东就在那一刻写下了一首《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仔细读这首小令,就知道什么是英雄主义,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写出这种词,这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胸怀。这些革命的先烈们,他们的英雄主义来自何方?王树增认为,正是对生活的憧憬,一份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指望。

  王树增还讲到,我们的军队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军队。生活悲惨的农民在参军后才觉得活得有尊严,因为受到的是一种承认,一种平等,这种平等是无价之宝,也是英雄主义的一种来源。这里还讲了两个例子。当年毛泽东下达了“三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那是放一挺机关枪就“万夫莫开”的天险,红军强攻多次仍无法拿下。一位从小常爬大山采药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用一根带铁钩的长杆子钩住树根或岩缝,一把一把地往上爬,硬是从绝壁攀上崖顶,放下绳索。红军顺着这条绳索从陡峭的崖壁攀越过去,自上而下解决了这场战斗。这个小战士,大家都叫他“云贵川”,后来牺牲与否,真实姓名叫什么都无从知晓。

  我理解,长征可以做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路途上的长征,这的确很伟大,很艰难;但还有精神意义上的长征,这个更伟大。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长征精神的胜利。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续、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