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李俏红:小村来了新青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1-01-17

  

  推开湖边咖啡吧的门,里面的摆设还是老样子。

  门又厚又结实,推动的时候还要花点力气。因为刚刚袭来一阵大雨,外面树叶上湿漉漉滴着水,带着一股清新的味道。推开门的时候,一股冷风“呼”地一下跟我串进了门,墙角摆着的一盆绿萝轻轻摇晃着。

  1

  “你来了。”吧台后的小伙子开口说,语气像是见了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他转过身,小心翼翼倒了一杯柠檬水,轻轻放在我手边。

  “还记得我?”

  “看着面熟。”他对我笑了笑。

  我歪着头,装作想了一会儿的样子说:“我这是第3次来。”他又笑了:“所以嘛,我说面熟。”

  我也点点头:“怪不得。”

  这是午后3:30,该来的客人都已经来过了,天又下着大雨,位置上除了我,几乎没有什么人。

  小伙子看上去很年轻,长得挺帅气。他在吧台后勤快地整理着各种器具,纤细的指头将它们依序逐一清理完毕。

  “金华人?”我问。

  “不,贵州六盘水。”

  “怎么跑这么远来呢?”

  “来两年了,喜欢这个地方。”

  我低头喝了一口柠檬水,清香扑鼻,是真香。

  想想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那次好像是早上10:50的样子。我走进来的时候,他照例给我倒了一杯柠檬水。但那天客人多,他有点忙,我们不曾聊天,今天却正好。

  “不上班的时候干什么呢?”

  “听听音乐,看看书。”

  “听什么音乐呢?看什么书?”

  “有点杂,选自己喜欢的。”

  “放的是什么背景音乐?”

  “《水边的阿狄丽娜》。”

  当时我在心里想,他会不会嫌我问题太多。但对每一个问题他都耐心想一想,而且不时用眼角的余光扫一扫门口,看有没有客人进来。

  “恋爱了吗?结婚了吗?”我炒豆子似的问。

  “我还小呢,‘00后’。”

  他用舌头舔一舔上嘴唇,不好意思地笑了。

  原来人家还这么小,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的眼光落在咖啡厅架子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摆设上,有花花绿绿的玩具,也有各种书籍,平装的,精装的。

  我笑眯眯地看着他,默默等待着下文。

  可他不说了。

  “吃点村里自产的红糖麻花,红糖是村里自己打的。”他打开一个小盒子。

  麻花的味道很甜,像谁不小心倒了蜂蜜在上面。此刻外面的雨已经停了,从窗口望出去,志成湖的水变得更加清澈广阔。

  “你叫什么名字呢?”

  “刘佳伟。”

  “大山里的小村上班有没有厌倦过,想过换工作吗?”

  “没有,我觉得这儿挺好,让我的心很静。”

  我笑了笑:“我像你这么年轻的时候,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挺不懂事呢。”

  “其实我很小就有自己的想法。我一直是个独立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听得多看得多,肯定比你们当时要成熟。”他擦拭着手中的一只玻璃杯,若有所思地说。

  前面临湖,后面依山。夕阳变成了一个橙色的橘子,晚霞瀑布般从天边流泻下来。暮色渐渐降临,天色变得苍茫。再过一会儿,宽大的窗口外面,小村的灯光一一亮起来。

  “再喝点什么,卡布基诺可以吗?”

  “随意。”

  “有没想过要在这儿定居?”

  他笑起来,眼睛里好像有星星在闪烁。

  “没有想这么远,快乐就好。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喜欢了,才有兴趣去做。”

  我觉得挺有道理。

  咖啡厅的晚饭很丰盛,有烤羊肉、西红柿、紫红色的苋菜,水果有葡萄和枣子,还有软包装的牛奶。

  这个名叫刘佳伟的聪慧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有不少这样从外面来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美好浪漫的青春与这块创新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

  何斯路村是义乌的一个小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村子不大,常住人口一千多,地处大山之中,相对偏僻。2008年以前,何斯路村默默无名,村里垃圾到处乱扔,卫生环境极差。2008年后,何斯路村搭乘上了快速发展的“复兴号高铁”,华丽转身,成为长三角地区闻名的美丽乡村。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外地人纷纷把家搬到了这里,这些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却共同爱上了这个小山村!

  晚饭后我和安徽姑娘敏学聊天。敏学是“85后”,原先在义乌做饰品外贸生意,2014年第一次来到何斯路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第一眼看见就喜欢。到一个村庄就留下来,一住就住了六七年,接下来我还要住个六七年。我一点也不夸张地说,这样的人整个义乌可能就我一个。”

  “年轻,可以任性又冲动。”我羡慕地说。

  “走进村里,感觉有一种东西让我眼睛一亮,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有点兴奋过头。一看就想马上租个房子住下来,当时我身上只有200元钱,马上和房主说要交定金。现在我在村里租了两幢房子,一幢拿来做民宿,一幢自己住。我喜欢细水长流的生活,比较悠闲的那种。”

  “怎么会突然想到来乡下住?”

  “当时就感觉很累,想找个地方休息,冥冥之中就到了何斯路村。一路过来的时候就特别惊喜,特别那条进村的路,觉得很美,我称它为魔幻之路。因为是那条路,把我带到了何斯路村。”

  “人生有时候会突然地变轨?”

  “是啊,那时候很多人在帮我的外贸公司干活,我说来村里就来村里,马上把公司关掉,结果很多人失业了,我也管不了这么多,我太喜欢这个地方了。”

  从言语里,我能感觉到敏学的那种开心和由衷的快乐。

  “我是一个比较叛逆的学生,但是成绩很好,大家以前都认为我应该到体制内做一个公务员之类的,没想到我到乡村做了个村姑。我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就会很干脆地去做。第一年开鱼馆,然后办民宿。我在村里成长了许多,也改变了很多。以前一直比较独立自我,但精神和思想没有成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你现在的收入没有做外贸时多吧?”我看着她姣好的面容。

  “不可以这样衡量,在城里你就是钱赚再多,也没有这种愉悦的感觉。当然在这里,你也要好好去经营,不能说反正已经有了你想要的生活,就无所谓了。”

  在聊天中她“咯咯咯”笑着,绕着她身旁跑的是年幼的儿子。我想敏学是在何斯路村找到了她人生的桃花源。

  “我从小在山里面出生、成长,我家离黄山很近,所以特别喜欢山,喜欢田园生活。住在何斯路村,我觉得天天都在旅游,走出家门就是风景区。我老公是义乌后宅人,家里房子也多,但我们还是喜欢住在何斯路村。”

  “以前对义乌的印象就是一个商业城市,第一次来的时候,也没想到这儿会隐藏着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乡村。精致的山水,明艳的花卉,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敏学开心地说,这话说得好,深有同感。

  旁边有村民插嘴说,平时敏学很低调,不愿意抛头露面。如果她肯抛头露面,早就变成红得不能再红的网红了。

  聊着聊着,不觉夜就深了。静谧的夜,小村美得像梦境。

  3

  第二天清晨醒来,我在村里屋檐下看见了许多小燕子,对于何斯路人来说,燕子是吉祥三宝。

  那年春天,有一只湖南的燕子飞到了何斯路村。她就是村里的“豆腐西施”梁春燕。“豆腐我做,写字他写”,梁春燕是和她家先生一块来的何斯路,先生名叫雷述新,是个书法老师。

  远远地,我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豆腐香。

  “朋友介绍我们来何斯路,我老家每年都会做豆腐,小时候看父母亲做豆腐。到这边学会了做盐卤豆腐,做豆腐工序多,时间长。我家的豆腐不放任何添加剂,口感特别好,原汁原味,虽然卖5元一斤,但是订购的人不少。因为我们的豆腐特别纯粹,特别香。市场上有人用凝固剂、消泡剂,我一点都不用。”

  确实,春燕的豆腐一推出,对于享受生活的旅游者来说喜欢得不得了,几十里外的人只为喝上一碗“豆腐西施”的豆浆,带回一两斤豆腐专程跑来,慢慢豆腐就供不应求了。

  “做豆腐辛苦吧?”

  “晚上泡豆,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做豆腐。磨豆浆、挤豆浆、煮豆浆,是挺辛苦,但是我们做的是良心豆腐。”

  “怎么想到要做豆腐?”

  春燕哈哈笑了:“开始没想到要做豆腐,村里说要开‘百工百坊’,我心想做豆腐吧,应该会有生意。我以前也没有做过豆腐,做豆腐还是比较容易学的。”

  “湖南过来,真的好远啊,生活习惯吗?”

  “挺好的,村里的房租比城里便宜。何斯路居家环境好,我们一家住在这里挺适应的。”

  近午时分,我路过村里的鱼羊农庄,被里面飘出的香味吸引,忍不住走了进去,见一个美女正在店里忙碌着,美女名叫丁婷婷,义乌城区人,家庭条件挺好,她却从城里来到乡下,在村里租房子开了一个农庄。

  “这里风景好,来玩的人多,我在这开个农庄,吃的人也多。因为来何斯路的人层次都比较高,我在店里就可以接触到高层次的人,他们能带给我们很多新信息,和他们交往心情特愉快。”

  我笑了:“这个观点真新鲜,因为有高素质的人,所以才过来开饭店。”

  丁婷婷说话快人快语:“有一回,一个河南的县委书记,在店里吃了我们的烤全羊,赞不绝口。我听了特别开心,还有从上海高校来的客人,要知道上海的客人总是比较挑剔,但是他们吃了我家的菜后评价也很高。你看,村里非常支持我们外地人前来创业,说我们是他们村的‘金主’,他们也希望我们越办越好。”

  看得出来,婷婷对自己的农庄挺满意。

  认识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很多年,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基层书记。他不无得意地告诉我,最近一个姑娘来找他聊了好几次,现在已经谈妥了,她要在村里做一个“轰趴馆”,造好后会带来年轻人的流量,不仅是义乌市,甚至全省各地的年轻人都会跑过来,因为这很“潮”。村庄要发展,一定要有人来。要有人来租房子开公司,办教育,开卡拉OK厅,开诊所……

  “这些外来新青年直接关系到何斯路村的未来。他们的进驻会给乡村带来进化,这是一种引导,乡村百年,进化最重要。这些新青年身上体现的价值和优势是一种财富,他们带来的是乡村所没有的精神和理念。”

  “90后”的刘璐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本科学的是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生学的是农村发展管理,如今一直在村里跟着何允辉当助理。她直爽地说:“我在何斯路村六七年了,通过在村里工作,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收获挺大的,内心也慢慢变得强大。”

  事实上,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在城市漂泊也不愿留在乡村?就是因为乡村不能为年轻人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撑和物质支持。如果乡村也有年轻人所喜爱的人和事,自然会吸引他们来安家立业。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原本固化的二元结构渐渐打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交换更加流畅,而一些走在潮流前面的乡村,正是以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新青年。

  有一回,何允辉在香港大学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演讲结束后,香港学生看到何斯路村的画面,纷纷问可不可以来何斯路村居住。何允辉说:“当然可以呀,只要你对何斯路村有贡献。”

  在走往村口薰衣草公园的路上,我遇见几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她们的身后跟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原来她们是一朵幼儿园的老师。幼儿园原本在义乌城区,今年从城里搬到了风光秀丽的何斯路村,开创了浙江省首个田野巴士幼儿园。没想城里的家长都很支持,每天驱车来回五六十公里,把孩子送来上学。

  望着姑娘们蹦蹦跳跳远去的身影,我心想,小山村,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外来新青年,才变得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