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李德南:她为哈尔滨写了一首抒情长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20-12-29

  

  二〇二〇年,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在《收获》杂志第四期发表,随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九月份推出单行本。在这之前,迟子建已先后完成并出版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白雪乌鸦》《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关注东北大地的历史流变和现实流变,既有作家个人的辨识度,也有调整和变化。把《烟火漫卷》放在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写作序列和整个创作脉络中来看,它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这是一部城市题材的作品。迟子建一九六四年出生于漠河北极村,她的《北极村童话》等早期作品带有鲜明的极地气息和地域色彩,令人印象深刻。一九九〇年,迟子建到哈尔滨工作和生活,这座在历史、地理、风俗等层面都颇为独特的城市也开始逐渐进入她的文学视野。她的《伪满洲国》《黄鸡白酒》《晚安玫瑰》《白雪乌鸦》《起舞》等作品都与这座城市有关,中篇小说《晚安玫瑰》《起舞》《黄鸡白酒》更是共同构成了“哈尔滨三部曲”。不过,在上述这些作品中,哈尔滨更多是小说的叙事空间,是背景式的存在,只有到了《烟火漫卷》,哈尔滨的形象才开始变得鲜明,和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一样成为书写的主体。

  《烟火漫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题为“谁来署名的早晨”,下部题为“谁来落幕的夜晚”。这是极其对称的命名,在具体的行文中,这两部分的内容也互相呼应。比如上部开篇的第一段是“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下部的第一段则是“无论寒暑,伴哈尔滨这座城入眠的,不是月亮,而是凡尘中唱着夜曲的生灵”。诸如此类的呼应或细节,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它们的存在,使得《烟火漫卷》有诗一般的节奏感。迟子建还时常使用带有诗性色彩的语言,时常以诗心感受世界并理解世界。这些都使得《烟火漫卷》有浓厚的抒情性,就像是一首抒情长诗。是的,她为哈尔滨写了一首抒情长诗,一首带着深情与爱意的抒情长诗。

  在《烟火漫卷》中,沿着小说所设定的形式和结构,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渐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里的人们。他们在哈尔滨工作,生活,和这座城市有着或是紧密或是松散的联系。透过文字,我们得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对他们内心的渴求和秘密有所了解。我们还可以听到这座城市的鸟叫声、风雪声与车流声,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在不同时刻的景象,看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景观和文化景观。《烟火漫卷》的篇幅并不算长,却和《伪满洲国》一样,人物众多。这两部作品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出场方式,迟子建并没有对他们生命和生活的起承转合进行全面的书写,而是着重写他们生命和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物是单薄的,在不多的笔墨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事,可以知悉他们所遭受的冷与暖。

  当迟子建的目光聚焦于人物时,她所选取的视点是贴近地面的。她尝试移情,时常站在人物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知,去思索。在这样的时刻,小说所呈现的情节和细节,是普通的,也是恒常的。小说中写到的刘娇华一家的生活便大抵如此。刘娇华和她丈夫的貌合神离,和她那个叛逆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家庭中都颇为常见。然而,借助这些寻常的细节,迟子建也能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能引领读者对生活进行思索。

  在《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这篇关于《烟火漫卷》的创作谈中,迟子建谈道:“初到哈尔滨,我的写作和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她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还是倾情写我心心念念的故乡。”借用段义孚的概念,可以说,那时候的哈尔滨之于迟子建,只是一个物理性的“空间”(space),而不是打上了个人存在印记的、有熟悉感的地方(place)。是后来日渐深厚的生活体验,包括这种城市所作的自觉的认知,让哈尔滨逐渐成为迟子建所熟悉的地方,她本人的身份也由外来者成为在地者。这种从外来者到在地者的转变,还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对于作家来说,颇为重要。它们会使得作家在书写时注意到一些土生土长的人所忽视的所在,比如会特别留意城市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也是如此。她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来写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这个城市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这时候,小说的叙述视点又带有超越色彩。小说下部的开头部分写道:“如果你此时站在黑龙江广播电视总台的龙塔俯身望去,最抢眼的除了城市楼群中变幻的霓虹灯,就是车灯在道路结成的闪光珠串。”这样的“俯身望去”的视角,在小说中也是迟子建使用较多的。这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蕴含着文化的、文明的诉求和尺度。随着这样的视角,读者会逐渐对这座城市的人文和历史有所了解,有所思索。

  这多重视角的融合,使得《烟火漫卷》呈现的是一个相对立体的哈尔滨。

  读《烟火漫卷》,我还想到城市文学中常见的问题:到底应该由谁来书写城市?是城市的原住民,还是城市的移民?其实答案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城市是复杂的,单一的视角只能看到城市的一个方面,而不同视角的融合,不同的观看方式,都可以增进对城市的理解。城市有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也有它不可预测的未来,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认识城市。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认识难度,但是,如果人们带着认识的兴致和求真的热情,带着对于城市的热爱,是可以让城市从空间变为地方的。与城市文学相关的种种问题,也唯有在不断的书写中,才能逐渐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