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金银滩倒映精神成长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李炳银  时间: 2020-12-20

  

  人们的生活命运,时常总是与其生身的地域命运有紧密的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者,即是这个意思。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位于坝上高原地区,海拔高耸、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寒冷的气候,使得这里不能正常种植庄稼,甚至不能种植蔬菜。强烈的高原太阳光,照射在姑娘们的脸颊上,留下一块块深深浅浅的高原红,那是她们的自卑。人们的生活命运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情形就非常明显。历史以来,这里只能种植土豆和莜麦,勉强温饱。

  近些年国家下力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这个小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高科技等手段,全面种植优质土豆、大搞光伏产业,农民全部脱贫,集体走向富裕。在中国脱贫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了一个特别的标本,是一个微缩的景点。

  作家李春雷的长篇报告文学《金银滩》,就是对这个缩影景点的形象记录。

  全书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德胜村和那位农民朋友——徐海成一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从深层揭示了这里农村的深刻变化,令人关注。

  年近六十岁的徐海成,是一个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眼界相对狭窄、家境异常困窘、心态陷入失望。在人生的几十年里,他曾经不甘贫穷,仗着浑身力气和一腔热血,进行过多次的“冲锋”,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直落得家徒四壁、两手空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他参加了现代农民培训,主动承包大棚,开始学习种植优质土豆,并将土地流转出来,架起了一片片银光闪闪的光伏板。这样一来,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看得见,细细碎碎却又是轰轰烈烈的根本改变。一颗颗饱满的土豆,金光闪闪;一片片明亮的光伏板,银光烁烁。

  土地依然是古老的存在,但如今的表现情景与人们的感受却与过去很不同了!

  作家精准地选择了这个小村,以及小村里的一户特殊人家,通过他们这些年在经济上和精神深处的变化,写出这片土地的变化,写出中国农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细细碎碎却又轰轰烈烈,看似自然过渡,却是根本质变。

  作家对这户农民和这个小村的精细书写,有着精细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这个小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丁玲当年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暖水屯村,相距不远。恰好有互比互现的作用。丁玲当年的时代背景是农民分田分地,即农民把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土地平均出来,而这次是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进行大户经营。两次尽管都有有关土地经营权利方式的变化表现,但内容内涵却根本不同了,是在新进过程中的再改变。

  作者站在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敏感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书写。写出了时代的变幻与发展,写出文明的复杂与演进,更写出了一种如烟似雾的欲辩无言的文化意蕴。

  李春雷是位有文体追求和创新自觉的作家,在艺术上也有着明显的创新努力。作者专注于徐海成和他一家人,细腻地描写了这位农民童年和少年的贫困,以及青年时期为了摆脱贫困的几十年奋斗历程。许多故事毛毛茸茸、真真切切,却又直抵人心、催人泪下。作者显然熟悉张北县的地域文化,从地理、气候、风俗上进行了精微的书写。通过这一个人物和这一个家庭,洞穿和侧影了不少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生活情形。

  近年来,“精准扶贫”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尽管对象内容各有不同,但直白记叙,浮面描述的雷同现象较多,在文学艺术表现上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究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找准角度切入并原汁原味地反映变革中的农民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最关键的是,没有从细微处精准表现、精准引爆,而使人在真实生活与作品之间有间隔感,缺少精准针砭的力量。

  李春雷是具有分明现实关注担当的作家,他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创造。这本《金银滩》不仅写出了他们物质世界的富裕过程,更写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丰盈过程,为这场空前绝后的伟大的“精准扶贫”战略行动,留下了史性的痕迹,留下了一部真实、生动的纪实文学力作。

  (李春雷长篇报告文学新作《金银滩》,刊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