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刘军:湖北五日行(五)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12-02

——武汉之黄鹤楼

  

1606889646832209.jpg

  11月20日我第三次来到武汉,第二次登上黄鹤楼,第一次游览东湖,印象很是深刻。

  01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和“八七会议”毛泽东的政治走向。

  1927年春,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时候,毛泽东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的这首诗在我上小学之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为此而谱成的歌曲更是让人低沉而激昂。“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充分烘托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氛围,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此时毛泽东已无心游览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毛泽东并非为了登楼赋诗,因为此时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可寻。“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当作者斟满一杯酒,表情凝重地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这里表达了两层深刻含义:一是缅怀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二是继续征战革命到底的壮行酒。由此也可看出,不论在任何艰难险峻的环境里,革命处于何种低潮的时刻,都不能动摇毛泽东坚强的革命意志。在这首诗中,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革命前途沉重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后来他说过这样的话,“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至今还在深刻地激励着我们。当然,那时毛泽东还不是很清楚怎样与国民党作斗争,“八七会议”特别是秋收起义使他明确了斗争的方向,这使他的政治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继蒋介石1927年4,16发动革命事变后,7,15日汪精卫也撕去伪装,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共产党终于认识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有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是毛泽东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毛泽东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转向了军事运动,并第一个放弃了十月革命攻打和占领大城市的模式,向农村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唯一正确的胜利之路。

  02

  李白的谦虚和提携。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的蛇山,面临长江.登楼远眺,旖旎风光,一览无遗,所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黄鹤楼的得名,传说跟一个道士有关。有一个道士常来这一家酒家喝酒,因为老板不收他的钱,所以他临走时便在墙上画了一只会飞下来跳舞的黄鹤,从此酒家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来到酒家,骑上鹤便飞走了.后来老板在这建了一座楼,称之为「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相传在三国时候建成,后来成为文人登楼揽胜、吟诗作画的地方,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岳飞等曾先后来此游览,咏诗作词。其中崔颢的《黄鹤楼》等更是脍炙人口之作。一次李白来到黄鹤楼上,他面对白云悠悠,激情不已,却不敢提笔赋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年的暮春时节,大诗人李白和朋友一起来到黄鹤楼游玩。他凭栏眺望,望着被绿树掩映的汉阳城,眼前是波浪翻滚的长江水,不禁心潮起伏,诗兴勃发。他提笔凝神,正准备书写时,忽然仰头看到崔颢的题诗,不禁感慨万千,自愧不如。崔浩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他的朋友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迷惑不解地问:“你平时写诗,倚马可待.今天怎么……”“唉!”李白长叹一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件事在武昌城传开了,大家都为李白这种一丝不苟的谦逊态度所折服。崔浩虽有才气,但由于屡遭贬斥,官场失意,人微言轻,他的诗并不怎么出名,由于李白的提携,却由此传开并千古留名。

  当李白和自己的偶像——孟浩然再次登上黄鹤楼的时候,李白挥笔而就,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下一段佳话。也不能绝对地说是李白写得没有崔颢的好。事实是李白准备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时候看了崔颢写的诗,他认为崔颢的诗可以称为是千古绝唱,觉着自己写不出可以超越崔颢的作品,所以暂时搁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谦虚或者说是文人与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倒并非是说李白真就写不出比崔颢更好的作品。后来,李白在金陵凤凰台上做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成为后世公认可以和崔颢的《黄鹤楼》相媲美的作品。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白当时的慨叹只是觉得崔颢的诗已经或同样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而已。

  03

  人品太差的宋之问。导游在去往黄鹤楼的路上,讲到了宋之问的才气和人品问题,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后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但宋之问劣迹斑斑,是个有才无德的人,最终也没有好下场。

  一是因诗杀亲。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冲动杀人一般是武夫所做的事,宋之问为了两句诗居然杀了自己的外甥,相当的疯狂,古往今来可能独此一人,他也算是创下记录,如果古代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应该能够入选。

  二是卖友求荣。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复位,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参军。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三是逢迎谄媚。武则天大权在握后,由于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得武则天眉开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问曾被任命为尚方监丞,负责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说穿了就是武则天的后宫,里面供养的尽是一些从各地挑选而来的年轻美貌的男子,以备女皇享用。据说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选。当时武则天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倚仗女皇的宠爱,飞扬跋扈,权倾一时,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结他俩。宋之问不甘落后,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结张氏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据说还替张氏兄弟提过尿壶。作为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做梦都渴望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爬上女皇的龙床,于是来了个毛遂自荐,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女皇。武则天读后赞不绝口,待宋之问离开后,却对身边人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由于口臭,宋之问的美梦化作了泡影。据《本事诗》记载:宋之问在武后登基时,曾求武后赏他个北门学士当当,武后没有同意。于是宋之问写了一篇《明河篇》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感,文中写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对崔融说:我也不是有意打击宋之问,他是很有才学,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实在不能接受。原来,宋之问牙齿有疾病,所以诱发了口臭。可怜的宋之问,终生都为这件事耿耿于怀。

  四是告密求官。宋之问诗虽然写得好,但却没有文人的风骨,后世李白要“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在他这里完全看不到。武则天晚期,男宠张昌宗兄弟得势,他就依附二张,写了很多谄媚他们的诗,甘心做此二人的文狗。二张被灭以后,宋之问也因此被贬。他很不甘心,时时图谋如何才能再次被朝廷起用。当时的朝堂,韦后武三思专权,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新宁公主的老公)是个正直的人,李显能够当皇帝,王皎立有大功,他也因此被封为郡公。王同皎看到当初帮助李显复位的功臣,大都被武三思排斥,心里很不舒服,常常跟自己的好友亲朋讨论,把武三思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个遍,在骂的同时,王同皎还暗中招募一些壮士,希望再来一次神龙事变,把武三思诛灭。不知道什么原因,王同皎想杀武三思的事情被宋之问知道,宋之问明白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只要讨好武三思,以后肯定官运亨通。宋之问便叫自己的侄子宋昙和外甥李悛跑到武三思那里告密。

  在此之前,武三思就想杀王同皎,但王同皎毕竟是驸马,是公主的老公,中宗李显的女婿,没有抓到他确切的把柄,武三思也不敢动他。现在宋昙等来告密,他是喜笑颜开。武三思对王昙说,我下午会把你们引见给韦后,你们把听到的都告诉给她,但是为了效果更好,你们还得加一点料,就说王同皎他们不但要杀掉我,还要废掉武后。

  见到韦后以后,宋昙把自己听到的以及武三思要他们加上的,一起告诉给韦后。韦后听到王同皎要废掉自己,勃然大怒,对着空气是又跳又骂,口沫横飞,十足的泼妇本色。等发泄完以后,她又叫监察御史调查,当然罪名早定,调查只是走走过场,王同皎被处死,新宁公主去向李显求情都没能救回来,韦后冷冷地回了一句,母后再给你找个老公。宋之问因为告密有功,被武三思举荐为鸿胪主薄,后又升为修文馆学士,越州长史。

  根据陶敏先生的考订,宋之问最后在桂州(今桂林)被唐玄宗赐死。

  宋之问的一生,从向名到追名,从成名到毁名,从名败到身殁,他自己也许浑然不觉,一生诗意陶然。自古以来文学水平和为人处世的品格从来都不能划上等号,在唐朝这浩如烟海的文人墨客当中,我们很难保证所有的诗人都非常得完美,毕竟人无完人,有些人在诗词的创作方面天赋异禀,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却十分的差劲。宋之问的人品为何被我们后人所不齿?作为御用文人,他攀附权贵、攻于算计,而且相传为了一首诗,还杀了自己的外甥,为了权力,背信弃义,谋求上位等等,可谓劣迹斑斑。作为武则天的御用文人,一首好诗就是他最大的业绩和职业道路上的垫脚石,所以当他外甥吟咏出这首诗的时候他就想据为己有,动了杀念。文人的悲哀,不在于能否写出好文章,而在于操守的丧失。宋之问等作为文人,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史上没有过的女皇执政,史上没有过的乾坤颠倒,他们碰到了。但史上文人的节气与风骨,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也可能经过痛苦的思考与抉择,也可能有过无奈与彷徨,可惜最终他们在热酒的蒸腾之下,投入了权贵的怀抱之中,以致甘愿为之炮制文章,代做枪手,而且趋之若鹜,甚至不惜“奉溺器”。在名节与官位上,宋之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且是,谁的声势大,就往哪家跑。写文章的人,沦落到这种地步,颇有些文丐的味道,诗才变成了诗奴。开始宋之问走的也是科举考试的路,但他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用尽一切拍马屁、勾结外戚、出卖朋友等卑鄙的手段,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很快被提拔为武则天身边的五品学士.但最终宋之问也成了唐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才华盖世,无耻之尤”,宋大才子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失行文人性格命运的典范。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202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