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刘军:读书五悟
来源:本站 | 作者:刘军  时间: 2020-09-16

1600233715334590.jpg

  读书五悟

1600233962127920.jpg

    感悟一

  反复、思考

  感悟之一,书要反复读,带着思考读。读了快一辈子书了,敢说自己会读书?还真不敢。年轻时希望多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读了这本想那本,学校图书馆社科方面的书快读遍了。可是,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是不是很系统了、很深刻了,真不是那样。

  最近又翻了翻笔记,对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感悟颇多。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100遍,读了57年。不能说是天天读,那也是经常读,反复读。当然他是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读的,他是结合实际来研究的,是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来读的。他说过:“只看不研究,毫无用处,并且要反复看几遍。”

  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书读得不少,花的时间也不少,但理解得不深不透,记不住用不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时用心用脑少,想的少,思考的少。读过很多,记住的很少,收获也很少,运用的就更少。

1600233899656683.jpg

  感悟二

  联系实际

  感悟之二.不光要懂书本,还要懂中国实际。毛泽东与王明、博古等留苏派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都是读了很多书,也都想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不同点是毛泽东懂得中国历史和中国实际,他知道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明、博古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不了解中国实际,而且死背书本,死搬教条,不是靠自己解决问题。

  面对湘江惨败,博古既有对战时失利、丧师辱命的自谴,对寄于厚望、崇敬有加的李德的失望,也有对前途渺茫、不知所以的担忧。“一个不能参加指挥决策的书记,犹如一个骑着马奔驰却由别人拿着缰绳的人,这是多么窝心的事,何况你自己也没有强烈的领袖欲望,也不具备吸引群众顶礼膜拜的魅力-----”

  为什么会丢失苏区,为什么会有湘江惨败?不就是因为不顾中国的国情,拒绝、排斥毛泽东已被实践证明成效卓著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打法,盲目地依赖李德,机械地照搬苏联的正规战经验,依然坚持攻打大城市的错误方针所造成的吗?他们从苏联背回来一麻袋教条,就是不会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结果把中国革命搞得一团糟,还不明就里,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只好推向客观,说什么敌人力量过于强大等等。

  遵义会议后有一次“周博长谈”。《党的文献》发表文章《再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上严厉批评博古,推举毛泽东参与中央核心领导,这是博古未曾想到的。对此,他一直想不通。在红军一渡赤水到达“鸡鸣三省”村子进一步改组中央时,周恩来同他有一次长谈。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告诉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对毛泽东,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这个大局。这一席谈话,使博古解开了思想疙瘩,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顺利实现了史称的“博洛交权”。

  蒋介石其实看得也很清楚,他说:“不能不承认,毛泽东是熟悉中国的。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个熟读过中国历史的狡猾农民,那么,如今在共产党里掌权的王明博古只不过是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毛泽东可以自己打一片天下,从井冈山到瑞金,毛泽东是自己走出来的,而王明博古在共产党里是靠别人扶起来的。在中国,谁熟悉这一片土地谁就可以生存。”这和周恩来的看法是一致的。看来真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先发现,看人们敢不敢承认。

  除了了解中国国情外,读书要理论联系实际中间,还有一个独立工作能力的问题。否则,就无法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就无法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毛泽东能找到方向,还能实现方向,就是他既有理论的能力,他比别人看得透看得远;同时他又有实践的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并能得到检验,取得成就。王明、博古有理论的长处,但没有了解中国实际的能力,尤其缺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这怎么能不失败呢?

1600234007875448.jpg

  感悟三

  弃旧图新

  感悟之三,必须弃旧图新。我在辽师读书时就发现,有的教师的讲稿都发黄了,多老师教课水平的制度还存在问题。

  马云说过和我大体一致的话,他说,一些还在教书的老师还是老套路,而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是所有的老师不好,有些老师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换过教科书,教案以前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我们这些公司,不进行调整、不进行思考,那我们的命就没了,所以要进行变革、不断思考。

  在痛苦或开心的时候,马云要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放弃什么。任何变化,你当作灾难的时候,你越看越不顺眼;任何变化,你当做一个机会、当作好奇、当作拥抱它的时候,会越看越有意思。”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有一条就是与时俱进。我们读书也好、教书也好、搞研究也好,怎么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呢?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考虑事情的变化发展,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种不负责任的照抄照搬,就是一种懒汉作风。积懒成笨,岂不是要坏事?

  还有一种人就是唯上。这也很简单,不用自己动脑筋,领导说什么跟着做就行了。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所读的书也围绕着这个来进行。这些人习惯讲套话,讲领导爱听的话,担心讲有碍领导面子的话,更避免讲得罪领导的话。你想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地区还能发展吗?1983年邓小平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主席希尔和夫人,谈到“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时,说道:“不解放思想,什么事情只搬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词句和语言,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和发展。”1987年在同日本客人谈到十三大时,邓小平说:“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992年南巡谈话时,他又提倡要讲新话,为什么要讲新话?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他说过,什么时候我的理论不管用了,这个时代就进步了。这是很辩证的。毛泽东也讲过,不管是谁,总是要死的----如果不死了,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1600233962127920.jpg

  感悟四

  不读书才是傻子

  悟之四,不读书才是傻子。前几年曾和一位企业老板出差,他说,书读多了就是傻子。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不读书的人才是傻子。诚然,有读书多了,被书药着的,但即便如此,一旦方向、方法调整好了,他们也还是会发挥很大作用的,比不读书的人要强不知多少倍。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凯丰等,一旦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来,同样会给革命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相反,不读书、不会读书的人,他们看问题不可能那么深刻,不可能有高度,思维与表达也不可能那么清晰准确,即使有点创见,因受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限制,也不可能总结、归纳、提炼得那么到位那么系统。特别是涉及到专业领域,你就更难理解。毛泽东就说过,读书就好比站在山岗上,所以能看得远。读书就好比手里拿着望远镜和显微镜,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细看得清。不读书就好比在阴沟里,坐井观天,还容易夜郎自大,什么事也难做不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这种登高望远的眼界、海阔天空的心志,是泰山以它恢弘的气势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是中国文化一直引导人们去养成的人生的恒常姿态。因此,古往今来,与孔子有着同样体会的人不在少数: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王勃也在登泰山时有感而发:“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杜甫则在《望岳》诗中吟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孟郊“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王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等,这些生活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际遇的文人志士们,用不同的表达,阐述了同样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些同他们读书时能够贯穿古今,能够洞察时势,同他们或推进改革,或创立学派,或著书立说,或挥诗作赋----都有密切联系。况且他们本身就是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读书作文是他们的长项。正是他们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一个有头脑者,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所抛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读书,而且要把书读明白。不读书而想悟透时势,是不可能的。以无知来应对复杂的形势,那可真是傻子,不是被碰的头破血流,就是血流不止。

  一个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不会被一些琐事所淹没,才能做大学问。张岱年说,学问没捷径可走。如果真要说有,那我认为是学与思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述与作的统一。

1600234058100338.jpg

  感悟五

  读书使人受尊重

  感悟之五,读书人是受尊重的。过去有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秦王嬴政被韩非子的文章惊艳,发出了“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传说当年王勃在描写这篇文章时提笔就来,几乎没有进行思索,一行行墨字就出现在了纸上,在场众人无不惊叹,拍案叫绝!鲁迅评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给予司马迁以极高评价。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高度评价了创立新学派的年轻人,他一口气讲了几十个年轻有为的例子。他特别强调:从古以来,发明家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为什么这些人能变成发明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毛泽东还讲到年轻人胜过老年人,知识少的人胜过知识多的人,并举例子提到赤壁大战时的两个年轻人--周瑜和诸葛亮。毛泽东爱读史书,喜欢评骘历史人物。他尤其喜欢读那些纵论治国的政论文。他极为欣赏的政论家有三个,一是西汉的贾谊,一是初唐的马周,一是中唐的刘。毛泽东曾两次写诗歌颂贾谊。他一生两次写诗歌颂的历史人物,仅贾谊一人而已。一首是《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由秀才们最先起事,随后把一些小秀才变成了大秀才。毛泽东师范毕业时的理想是当教师和记者;周恩来赴日本留学写下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目的是修学储能以待将来;刘少奇、任弼时参加革命时还是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一心想着出国留学的事;张闻天、陈毅在五四时期埋头写过白话小说;瞿秋白当时引起轰动的《饿乡纪程》,表明他的实际职业是记者;聂荣臻到欧洲勤工俭学想方设法上的是比利时一所大学的化学工程系;邓小平和陈云参加革命时,一个干的是刻蜡板、办报刊的活儿,一个是商务印书馆里酷爱读书、热心罢工的店员。可见,这些后来叱咤风云的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当初都属于拥有专业志向的小秀才。筚路蓝缕的革命实践,把小秀才历练成了大秀才,但也不是把队伍里所有的小秀才都历练成了大秀才。小秀才能成为大秀才,从党史经验看,无非是信仰成其大,走出书斋到实践中独挡一面成其大,善于领导群众成其大,跳出自己的专业看问题作决策成其大。毛泽东在七大上强调对秀才要“看得起他们,把他们看成我们队伍中很有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要尊敬他们。”新中国成立后要治理国家,学习搞建设,更需要知识分子,但有老干部认为,“不要他们也行”。1956年1月,毛泽东在知识分子会议上批评说,这是“很不聪明的话”,“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蠢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呀,没有他们就不行了。”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甚至提出要举办“秀才训练班”,讲话中又叮嘱:“省委书记要研究理论,培养秀才。”在他随后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明确要求:“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比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

  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1959年1月会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时说得比较透底:没有他们,我们不能进行工作,就没有工程师、教授、教员、记者、医生、文学家、艺术家。1961年4月会见古巴文化代表团时又说:我们应该争取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我们的事业。1964年5月,听取国家计委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时,他再次讲:要信任知识分子,如果只按出身,那么,马、恩、列、斯都不行。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只能经过知识分子,工人自己产生不出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更是直接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读书人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有些人说读书人是傻子,这是没有道理的。

  毛泽东和胡耀邦不仅喜欢奇文,而且也喜欢与作者见面,与他们交流并支持他们。这也是一种鼓励和尊重。

  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他拿走了。”

  当然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像赵括、马谡那样倒真可能读傻了。要让读书活起来,就要对话,就得辩论,就要让书走出文字,走进生命,要让读书日常化、习惯化、长久化。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不读书必然会导致人的素质低下,那些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膨胀自我等病态现象都与此有关。“9.11”事件发生时,在现场的四位中国记者拍手称快,被警察摁倒在地,然后驱除出境。这种对别国、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的态度和行为不符合世界的共同价值观,缺少人文关怀,也不符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会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理。

  2200年9月15日